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安徽(含合肥)地理考纲全解

发布时间:2019-04-27 13:39: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安徽(含合肥)地理考纲全解

四、乡土地理

1运用地图,描述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应用)

安徽省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东部。(1)从纬度上看,安徽省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2)从海陆位置看,安徽省属于内陆省份,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接,距海较近 (3)从交通位置看,我国交通大动脉陇海线京九线京沪线等铁路干线过境安徽,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横贯安徽省南部 ,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 (4)经济地理地位看,安徽省是中部地区向东发展的“门户”,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必经之地。

例题1.下列铁路干线没有经过安徽省的是(

A、京九线 B、京广线 C、京沪线 D、陇海线

例题2.安徽省行政中心合肥市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安徽省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了解)

人口大省1)人口总数5950万人2010年),居全国第8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26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增加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基数,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人口形势十分严峻。(2)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3)是少数民族 较少的省份之一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回族壮族满族畲族 。(4)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5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 ;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改善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安徽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高山族。

B、安徽省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安徽省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

D、安徽省的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3)运用图文材料,结合实例说明安徽省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应用)

城镇化格局: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城镇群。

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省最大的航空港。民航机场:黄山屯溪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合肥地铁1号、2号线已开通。

淮北调水工程20129月启动。

铁路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的主体。合蚌客运专线(合肥-蚌埠)、宁安城际铁路(南京-安庆)。

白色家电产业转移典范:冰箱、洗衣机、空调三大白色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

合肥、芜湖两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

例题1.安徽省最大的航空港是(

A、黄山屯溪机场 B、安庆天柱山机场 C、池州九华山机场 D、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例题2.下列不属于白色家电产业的是(

A、冰箱 B、空调 C、洗衣机 D、电饭锅

5)了解安徽省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了解)

农业用地:所占比重高,类型多样,耕地保有量较大,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多种经营奠定良好基础。

水资源:居全国20位,分布不平衡、供需不协调。

生物资源:处南北方气候过渡地带,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扬子鳄、江豚。

 五大优势矿产 :煤炭铁矿铜矿明矾石、石灰石

影响:淮南、淮北的煤炭已成为全国、特别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为本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铜、锌、钼、金和银等,有利于规模开发,但也增加了交通和环境压力。

例题1.下列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供应基地的是(

A、安庆 B、淮南 C、合肥 D、芜湖

6了解安徽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了解)

安徽省夏涝最频繁,易涝的区域主要在淮河流域沿江西部的安庆。安徽省旱灾发生频数比涝灾大得多,其中夏旱以淮北南部、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最为严重。

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安徽省发生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在霍山、六安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安徽省大力推进淮河和巢湖的水污染治理。

安徽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例题1.安徽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A、泥石流 B、台风 C、旱涝 D、水土流失

7了解安徽省的对外联系现状。(了解)

资源输出:皖电东送。依托两淮煤炭资源,建设大型高效环保型的坑口电站,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将电能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工程西起淮南,跨越淮河、长江,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

资源输入:西气东输。(对安徽的影响,如同对东部地区影响)

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皖江城市带崛起,打造“产业安徽”。

参考资料:

2018年,安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00亿美元,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34%25%,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和投资分别增长9%1倍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增长7%

2018年安徽省进出口业绩企业超过8000家,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71家,过10亿美元企业达到7家。从贸易结构看,2018年,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208.2亿美元和99.9亿美元,增速分别高达22.9%32.5%,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达58%27.8%。从贸易市场看,安徽贸易伙伴已达到219个,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日本、智利、韩国、澳大利亚。

外资来源地由初期的香港地区增加到2018年末的63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方式从传统的合资、合作、独资等扩展到 BOTTOT、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境外上市等。利用外资领域从初期的轻纺、化工,逐渐扩展到冶金、机械、电子、汽车等工业,农业以及商业、市政建设、教科文等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力度不断加大。

例题1.安徽省对外输出的能源是(

A、煤电 B、水电 C、风电 D、核电

8)了解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纪元。安徽人民把握改革开放的先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做出成效

在投资主体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明确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市场引导投资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对农林水利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步伐,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淮河干流整治和长江水患的防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淮河干流整治、淮北灌溉农业项目、长江干堤除险加固、临淮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干工程陆续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

业建设成绩辉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工业结构,培育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优势行业,不仅建成了众多的小企业,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省电力公司江汽汽车丰原的柠檬酸铜陵有色集团电。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初步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能源建设长足发展。巩固华东能源供应基地地位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实行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两淮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建成。

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大飞跃。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安徽已成为东中西部经济社会交流的 “黄金走廊”。
铁路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六五”至 “七五”时期,相继建成了皖赣线、阜淮线、界阜线,“八五”至 “九五”时期铁路建设开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线、商阜复线、阜淮复线、阜九线、青芦线。 “十五”以来,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了合西铁路、宣杭复线、铜九线、合宁高铁,合武高速铁路也将于2008年底贯通,这标志着人们孜孜以求的安徽铁路“1234”出行格局,即将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全线开工,构建现代化铁路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航空运输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民用机场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现有合肥、黄山、安庆、阜阳等民用机场,其中合肥、黄山两个机场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航空运输线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直接连接。现代化空港新桥国际机场,对外空中联系发生质的飞跃。
  港口建设方面,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称的黄金水道,水路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港口设施的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门类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比较完整的港口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建设大步迈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了安徽省黄梅戏艺术馆建设工程、安徽省杂技团排练中心建设工程、合肥市图书馆建设工程、安徽大剧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图书馆扩建工程、马鞍山图书馆工程、淮北市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保障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事业成就辉煌,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农村公用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9了解安徽省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了解)

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8.5:50:41.5,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

——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品牌经济比重显著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经济总量扩大。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努力向4万亿元冲刺。涌现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经济强县和开发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人均指标前移。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力争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整体脱贫。

——文明程度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创新创业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体现徽风皖韵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上升,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阶段性改善,城市重污染天气天数逐年降低,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制度体系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和改革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创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推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农业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强化龙头带动,增强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集群集聚发展。发挥好专项引导资金、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建设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稳步推进后续批次基地建设,鼓励建设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2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其中10个左右基地产值突破千亿元。

加强前瞻性谋划布局,围绕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动力电池、燃气轮机、数控机床、通用航空发动机、生物技术药物、高端医疗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新材料、智能终端等前沿性领域,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加强竞争激励,广泛集聚人才,加强开放合作,强化金融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加快煤电升级改造。改革能源体制,加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转变煤炭发展方式。积极实施煤矿安全改造工程,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控制煤炭产量,关闭退出资源枯竭、灾害严重、扭亏无望等矿井,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放缓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稳妥推进资源接续项目前期工作。实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促进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芜湖煤炭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沿江、沿淮煤炭储配中心。到2020年,煤炭入选率达到97%以上,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达到60%以上。

有序发展燃煤火电。有效利用两淮地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煤电一体化和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在皖中、皖南地区适度布局支撑电源项目。结合城市热网规划、工业园区发展、小锅炉替代等,支持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升级改造任务。到2020年,电力装机8000万千瓦。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集中式开发和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光伏发电,稳步开发风力发电,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质能,有效扩大地热能、空气能利用规模,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385万千瓦。

提高石油天然气利用水平。加快原油成品油管道和储备设施建设,实施炼油升级改造,增强成品油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天然气省内干线管道和储备调峰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三纵四横省内干线网架;加快推进县级支线管道建设,组织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加大海外LNG资源利用,推进淮南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加快页岩气资源普查和重点区块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天然气用气量80亿立方米。

加强输配电网建设。完善特高压及500千伏电网主网架,加强皖中和皖南受电平台建设,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推进地区网架结构升级,加快枢纽变电站建设,构建220千伏环网结构。适应电能替代、光伏扶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市拥有一座以上500千伏变电站,每个县拥有一座以上220千伏变电站,每个乡镇拥有一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

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能源装备龙头企业,打造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壮大能源装备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两淮煤炭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机组关键辅机、电力传输装备、高性能太阳能发电、储能设备、核电关键泵阀部件等。加大煤与瓦斯共采、深井地压及动力灾害治理、煤矿灾害预警防控、天然气低温储存装置和油气输送管道伴热等技术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601c3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3.html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安徽(含合肥)地理考纲全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