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学科教学课例 《六国》的内在理路与历史现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是“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从作者看欧阳修、韩愈和苏轼,同属“八大家。 从内容上讲,都是发思古之幽情,或抒发个人感慨,或表达爱国情怀,借古论今,讽喻时政。 从单元主题角度来讲,《六国论》应扣住“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政治或解读人生”的艺术手法进行教学设计。 纵向来看,《六国论》是选入教材的唯一一篇“史论”“策论”的文章,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只能从教材中学到这一篇典范的文言议论文,所以,《六国论》具有“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经典教材。教学设计应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出发,把握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学习《六国论》重点应突出其“论证艺术”。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人文情怀,苏洵的《六国论》不是一篇就事论事探究六国灭亡真正原因的史学作品,其写作手法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其写作主旨是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要赂敌求和,应改赂为战,抗击契丹和西夏,这样才能救亡图存。所以,这节课不要上成历史课政治课,要上成语文课,明白史学和文学创作的区别,感受苏洵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体悟语言。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既能把握作者的文章大结构,也能领会文章的小结构。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2历史现场的重构 3苏洵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与句、段与段、段与全篇的逻辑结构,通过词汇的细致分析,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与论证方法。 2.将作者生平经历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中,要求文史结合,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课题 课时安排 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文本细读法找出关键词句并加以分析。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六国》的内在理路与历史现场 1课时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 时间 2018.12.24 语文核心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素养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1.体悟行文之美。 2.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3.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1.把握句与句、段与段、段与全篇的逻辑结构,通过词汇的细致分析,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与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2.将作者生平经历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中,要求文史结合,对学生是一个 考验。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板书 一.导入新课 通过标题的“六国”引发学生的思考,展示不同的版本(中华再造善本 设计教学宋刊本《嘉祐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嘉祐集》笺注)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活动设计 问题:既然原题目应为《六国》那么为何后人要加上“论”字?“论”的意义就在于指明了文体,进而指明了学习本文的第一要务。)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二.梳理文章结构 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的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汇报。汇报的形式为所在段落的逻辑结构图或者为思维导图皆可。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故曰: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参考图) 问题:第一段还有那些词对于论证来说是重要的? 1. 非、不、或曰 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六国破灭 之原因 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祖先和子孙(对比) “有限”与“无餍”(对比) (参考图) 问题:到了第二段与第一段比,苏洵在某些句子上饱含了情感,你能否找到?能否试着朗读一下?(固、思厥先祖父……、以、故、至于) 第三段 五国既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燕赵 智力孤微 (参考图) 问题:还有哪些词能体现作者情感?(斯、始、惜、诚、向使) 第四段(呜呼!悲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借古喻今 苟、下) 问题:我们刚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结构,那么谁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看,这五段的结构? 结构→文本→历史 对比阅读:苏辙《六国论》→并力→勠力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问:按照标准的论述结构,到了第四段文章即可收束,为何 还要继续写一个第五段? 三.重返历史现场 下面让我们重返历史现场,从历史的角度来观照这篇宏论雄文。 问:重返历史现场,需要有一个定点。那么选择哪一点是较为恰当的? 四.总结 问:为什么苏洵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却写出了如此针砭时弊的文章? 六国的内在理路与历史现场 苏洵 总结与反 文本 历史 鹿
<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class='_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bbf0a6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95.html

《《六国论》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