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2-11-10 22:57: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一、导入
一)播放字的字形演变flash 师:同学们,由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人住在屋子里。 十口人住在屋子里。 居然之家。 二)板书:吴音
师:吴音是哪个地方的口音? 生:……
师:是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处乡音就是一段历史。这故事,这历史,这文化,都化作了这一首首诗,一篇篇文。 三)通过词牌名和两段音乐的比较,引出课文。
1幻灯出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师读全词,生读词牌名破阵子数遍。(显然,学生对这首《破阵子》是生疏的。加上这么大的场面,学生有些发怵。所以开场的气氛略显沉默拘谨。
2)师介绍关于词牌名的文化常识:解读词时,看词牌可以了解这首词的节奏和内容。
3)播放音乐(曲名不详 ,呈现金戈铁马的音乐意象。(在音乐中,她情不自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总让我感觉像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家。呵呵~)。再让学生交流1/8

感受。
生:雄壮。磅礴。(答题的学生依然不多。她幽默地说:瞧战场的气氛把你吓的。那场面,让你此时无声胜有声! 4)播放另一段音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它和《破阵子》是一样意境吗? 生:不。它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的。
师板书词牌名清平乐,让学生联系刚刚听到的音乐和词牌名,读读这首词。
二、初读全词,读出平仄韵味。
1)板书课题:村居。让学生联系村的偏旁和字,说说仿佛看到什么。 ……
师:(接过学生的话)禁不住想起了高鼎的《村居》中,那般祥和、美丽的景象。(同学生一起轻轻吟诵)
2)指名读,读准生字和多音字bao;指导学生读好上、下阙之间的停顿。 师:你怎不读剥(bo)呢?
生结合bao)的字义说明理由。师肯定之。
3)配合手、脚的动作正确、流利吟诵全词,读出平仄韵味。 师:古人读词,讲究手舞足蹈。手舞就是击掌。
(指挥学生击掌吟诵一遍。果然,轻松欢快的味道出来了。 师:这足蹈呢,就是踏脚。
2/8

(指挥学生起立,手脚并用吟一吟。一拍、一踏,学生就放开了许多。而因了这整饬有韵的节奏,学生的吟诵也越来越有气氛。开场的拘谨气氛因此得到舒缓。
师: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
学生在她的指导示范下,踉踉跄跄、战战兢兢地读起来。开始,孩子们显得很不习惯。后来就越读越有趣了。读熟了以后,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抑扬顿挫,什么叫气断声不什么是母语的音乐美。那韵味自然非现代文的读法可比!再到后来,学生理解了词的意蕴和词人的感情色彩,和着平仄读这首词的时候,那味道~~~~~啧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评价语言:由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咬清平仄上,读着读着急了,速度偏快。她就指导说:大儿~~锄~豆溪~~~~东~~。在那儿呢~(边吟边做翘首张望的动作)这样,学生就能领会,此词写的是作者所见,视线每及一处所见的景致要慢慢读出。可是读着读着速度又偏快了,她又说:我都还没看见,你们就看完了?大家笑。 三、有感情朗读,从文字层面领会词意
师:俗话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都看见什么了?
生一个接一个依据字面说出自己到的景色,边解词意边3/8

练习有感情朗读,一点点呈现出词所表达的画面:低小的茅屋,葱茏可爱、绿意逼眼的青草,说着家乡话,乐滋滋夸赞着对方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以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的劳动场面,还有小儿于溪边卧剥莲蓬的姿态。 师:同学们了不起啊!看到了这么多幅画面。不过你看,还少了哪处景色?
词里说到溪上溪东溪头。所以我觉得画面中还应该有小溪。
是啊。因有了这溪,把这一幅一幅的画面,都连起来了。 绝!真绝!在解词意的时候,学生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虽然字面意思都被解出来了,却缺乏整体上的联系。而现在,老师的一句是啊。因有了这溪,把这一幅一幅的画面,都连起来了。即刻赋予了这词完整的生命,和活生生的灵魂。 这时,教师利用音响播放溪水声。大家听得入神。这水声,时而涓涓,时而潺潺,时而哗哗……由缓到急,慢慢又轻下去,轻下去,直至消失不见。老师让学生们交流了听觉感受,又伴随着这水声再次吟诵这首词。此时的课堂,怎一个美字了得。
师评:这水声,平添了江南特有的灵性。 四、从文学层面领会词意
一)想象:此时,诗人会在哪里?他会是诗里的谁? 渲染了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诗人会在哪儿?有人答4/8

山上,有人答茅檐下,还有人答树上的。师一听,大赞他的想象力,还不忘总结一句:这乡音,这乡情,不禁勾起诗人年轻力壮时的回忆。童心一起,兴致一发,就往树上坐了。可以的。接着老师又问:再请你想象,诗人会是诗里的谁? 显然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多元解读被充分地鼓励,对词的解读更见血肉丰满。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希图让学生揣摩,辛弃疾看到这乡村居家图,难免浮想联翩,无论看见谁,都会由他(老翁、大儿、中儿、小儿)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晚年,想到自己的壮年,想到自己的童年……只是,学生的答案和理由我记不下来。她只是一任学生说着,没有更多的评价和回应。可惜,最关键的那个字是怎么引出来,又被她写到黑板上的,我实在回忆不起来了
二)想象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里,一翁一媪会说些什么 答道翁、媪相互怎么夸?时,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老头子,你可真是个当家的料。有的说:老头子,这三个儿子可是像极了你,那么勤快。又都个个那么孝顺,连最小的,都知道采个莲蓬来给我们吃呢。有的说:老婆子,别说是我给孩子们做的榜样。那可要夸你生得好呀!(众人扑哧)………………三言两语之间,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的依依、恩爱、甜蜜、幸福、美满、温馨就都表达出来了,而恰倒好处的打情骂俏更是增添了小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味5/8

道,令人拍案。最绝的是,窦老师还随口哼了几句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上阙)
答道翁、媪怎么夸儿子时,学生的答案也很到位,表达了寻常百姓家里,那做父母的自豪和满足:虽没有荣华富贵,但大儿子力所能及,自给自足,能为老人分担家务,小儿子又活泼顽皮,讨人欢喜。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三)想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动、静之态,体二字的精妙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把等义的字换进去看看行不行。学生马上回答说:别扭得很。教室又进一步引导说:躺、趴不过两个姿势,而卧,却是想怎么卧就怎么卧。
(好一个想怎么卧就怎么卧!一个穿着肚兜的,扎着辫子的小男孩形象,开始在我心里活动起来)
教师又让学生看图,想象小儿卧在那里,小脚丫子会怎样摇?并借助动作来演一演。只见师、生各自用两个食指比划出自己想象中的动作,嘿,简直神了!那小儿天真烂漫、悠然自在、顽皮活泼的样子从画面上呼之欲出,着实惹人喜爱。 难怪诗人说:最爱。(接着黑板上那个字往下写:醉中有最。然后追问:
那是不是说,对大儿子、二儿子就不喜欢了呢? 不是。因为……”
6/8

到这儿还没算完。教师又让学生体会一下小儿的静态:采莲蓬不能老在那儿动呀……最后,教师用卧佛的那个帮助学生体会静态之景的宁静、祥和,并总结到: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这番情景被诗人看到,会是什么感受? 羡慕
是啊。身在沙场的辛弃疾,怎能不羡慕,怎能不向往那份天伦,那份轻松、自由?
教师说罢,走到一学生面前,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道:老伯……”(这学生倒也机灵得很,伛偻着腰咳嗽了几声。众人笑。教师扣着课文内容跟学生拉起了家常。说到茅檐低小时,学生答道:茅屋虽然破,可心里有暖流,就不怕冷。大家鼓掌。 五、总结全文
教师接着醉里有最往下写:安居乐业。(回到课题中的字)
再读《破阵子》,板书醉里挑灯,居危
留下空白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由安的小家,想到大家——国家。虽然诗人与翁媪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所在的地方不同,但对安居乐业的追求却是相同的。当身在战争中的辛弃疾看到村居景象,写下这首《清平乐》时,他憧憬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企盼的7/8

国泰民安。这才是《村居》的精神所在,诗人的精神家园。
板书:思安。 下课。
8/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6bc8c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22.html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