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人物。可惜关于他的家世和生平,史籍中的记载简略,且语焉不详。后经范文澜、杨明照等专家学者的考察研究,刘勰的身世逐渐清晰,但也有存疑待考之处。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卒于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他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汉的齐悼惠王刘肥,家族中的名流有刘宋的开国重臣刘穆之、司空刘秀之等;但他本人所在的这一支则比较弱,祖父刘灵真(刘秀之的弟弟)似无名位,父亲刘尚也是职级不高的武官——越骑校尉。
刘勰本人的经历,《梁书·刘勰传》开头有一句简短的描述: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刘勰少年时便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20岁左右母亲也去世了,他孤寂无依,又因家贫而不婚娶。刘勰自幼好学,从小即怀有美好的憧憬,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准备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就在为母守丧三年后,他进入了定林寺,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之所以要进入佛门,一般认为是南朝时期佛教势力兴盛,刘勰想借助佛门优势,凭借自己良好的文化基础求得发展。
定林寺作为佛教名刹,高僧云集,藏书丰富。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并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最终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的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项巨大的宗教文化工程,表现了青年刘勰卓越的才识、学养和功力。虽然深受佛家思想的浸润,但刘勰没有遁入空门,也没有改变他心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大约在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他便怀着

乎圣”“体乎经的愿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现在看来,这部著作的学术品位是很高的,现实针对性也很强,可惜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刘勰没有灰心,他乔装成卖书商贩,拦住官高位显又是文坛领袖的沈约的车驾,呈上书卷,申明原委。史书记载:(沈)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由此,《文心雕龙》始得为世人所知,刘勰也借此有了离寺出仕的机会。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南朝梁的奉朝请很快又成为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而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按惯例,这种职位都是有家族声望的人担任,刘勰能够得到此职务,也说明了萧氏帝王对他的器重。身在王府衙署,刘勰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等级毕竟森严,他即使有着渊博学养和深厚造诣,也未能在仕途上有持续发展,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刘勰出仕期间也没有割舍与佛家的不解之缘,《梁书·刘勰传》说他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文集行于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散见于史传之中。
最终,刘勰离开了仕途,奉敕再入定林寺,协助沙门慧震撰经,并在这里出家,不久便去世了。刘勰在官场和宫廷奋斗求索了三十年,最后又回到了他青年时代长期生活过的定林寺,回到了他的精神导师僧祐的根据地,这未必是刘勰心甘情愿的,但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刘勰去世后,他的传世作品《文心雕龙》逐渐为后人所推重。该书共五十篇,用骈文写成,每篇篇末有赞曰作结。其中《序志》篇作为全书的总序,被放置在书末,是解读全书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其余四十九篇则可以分为文之枢纽第一至第五篇)文叙笔第六至第二十五篇)剖情析采第二十六至第四十九篇)三个部分。
为什么要取名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序志》开头说: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

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一般认为,这段话不仅解释了《文心雕龙》一书的名称,而且界定了全书论述的对象范围。所谓文心就是为文之用心为表示有所本,刘勰还引用了涓子《琴心》王孙《巧心》。涓子就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提到的环渊,他是老子的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其书十三篇,属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又著录属于儒家的《王孙子》一篇,注明一曰《巧心》二书均早已亡佚。之所以用这个字,刘勰解释说因为觉得这个字特别具有感,所以移作书名。为文之心来解释文心饶宗颐先生指出这句解释当本于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无论是刘勰所说的为文之心也好,还是陆机所说的才士之所作用心也罢,其意义基本一致,指的是与作者的主观意图密切相关的诸如文人作文的动机、构思,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美学趣味等等。因此,文心两字实际上规定了《文心雕龙》一书的基本内容。另外,取文心二字还与刘勰的佛教思想有关,佛教典籍中关字说得很多,东晋高僧慧远在《阿毗昙心论》译本序言中写道:《阿毗昙心》者,三藏之要颂,咏歌之微言,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为名焉。可知佛教以为根本,文心就是文之根本,刘勰正是要从根本上来讨论的问题。
再说雕龙雕龙一典出自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驺奭。司马迁《史记》记载: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分别指当时齐国的三位思想家:驺衍、驺奭、淳于髡。此句下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纹,故曰雕龙由此可知,所谓雕龙雕镂龙纹的省称,其含义有二:一是精雕细刻,比喻一个人做事精致绵密;一是富丽堂皇,形容一件作品富有文采,风格绮丽。结合刘勰前面所说的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以及《文心雕龙》本身以文采斐然的骈文写成,我们不难看出雕龙两字实际上规定了此书的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岂取字,如果翻译成则会使前后文意思相抵触。应当如王利器先生所说的:应训

。此句大意是:大概是仿效雕饰语言如雕镂龙纹的驺奭吧。总之,文心雕龙两者结合,可谓质文并茂”“华实相扶。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其形式上的特点,意思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理论的问题。
刘勰为何要写《文心雕龙》这部书?
刘勰写作《文心雕龙》这部书的动机,还要从他曾经做的两个梦说起: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前一个梦是说他在7岁时梦到天上布满如锦的彩云,欣喜之余,竟登上天去采摘起来。后一个梦是说他在30岁而立之年,梦到捧着礼器,侍奉着孔子周游列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他在《梦的解析》中说:梦,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乍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刘勰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彩云若锦,锦即锦绣。在古代典籍里,锦绣可以代称文学,像司马相如说辞赋的创作是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王充《论·定贤篇》也说: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所以《释名·释言语》曰: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文心雕龙》便常用来形容文采。可见,前一个梦说明刘勰自幼便对文采、文学有一种期许,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才性,表明了他为文的一种愿望。
第二个梦境则显示了刘勰对尊儒崇圣的向往。儒家有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刘勰写《文心雕龙》就是为了实现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价值观,希望以一部《文心雕龙》留名于后世。他有句很有名的话: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意思是学文不能就只知道文,还要充分

地参与政事、关注现实、建功立业。根据刘勰的自述,他力求通过阐发儒家经典来纠正当时文坛上追逐浮华新奇的不良风气,以求能够追随孔子,表现出儒家济世的理想。刘勰出身低微,而他生活的南朝又是一个靠恩荫和门第才能进阶官场的时代,所以对有才华、有抱负却不能通过从政来实现济世理想的刘勰来说,《文心雕龙》便寄托了他全部的树德理想。也就是说,刘勰的初衷是要对孔门四教之一的进行研究。所以,《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儒家人文修养和文章写作的教科书。
此外,刘勰曾深入研读前人的论文之作,虽每有鉴借,也多有恳切的批评。他要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弥补前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的缺陷,全面、系统地解决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文心雕龙》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可见,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绝非单纯的为论文而论文,而是他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的政治抱负在特定条件下的真实而具体的反映。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42f73e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35.html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