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习题集

发布时间:2012-11-16 21:10: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教育史习题(三)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           
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C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C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三、判断题
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
1、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五、论述题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管理的加强
A国子监的设立。B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C部门对口管理。D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内容
A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B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A学校类型的多样化。B设置形式多样化。
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
A中印文化教育交流。B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5)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6)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p168-169
A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B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C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 大学    小学  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6、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2、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令州县立学;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颁定(三经新义);
设置专门学校;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1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六、论述题
  1  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4)实行别头试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
5.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6.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7、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  ,蒙学教师一般称为蒙师
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二、单项选择题
  C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D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三、判断题
(  √ )  1监生历事制度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
2、明代的国子监学生物质待遇优厚,管束也较宽松。

四、名词解释题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五、简答题
1.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
3)容纳各种实学。
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
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君亲之间,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
2.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_“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还命人编辑《朱子全书》。
2.顺治九年颁布《卧碑文》八条,命镌碑于各省地方官学明伦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官学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更将该十六条作进一步解释,推衍成约有万言文字,称为《圣谕广训》,作为各级学校纪律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3.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4、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  一科。
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二、单项选择题
C 1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A 2、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三、判断题
1、清代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批判传统宋明理学教育,而颜元则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
2、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简答题
1、清代书院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
1    以讲授理为主的;
2    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
3    以讲授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为主的;
4    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3、颜元重实学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五、论述题
1、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删书衙,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
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
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二、单项选择题
B  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三、简答题
1、简述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学风。(3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19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二、判断题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四、简答题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五、论述题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梁启超提出的“  开民智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4、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6、清政府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4月正式开学。
12、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 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B  1、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C 2、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A 3、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B 4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      B1902—1903
C1922—1927      D1898—1899

三、判断题
1、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
2、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四、名词解释题
1、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2、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4、学部: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
五、简答题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
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
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3"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4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2)传统的课程设置。(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4)倡导出国留学。
六、论述题
1、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d5cfb065ce0508763213b1.html

《中国教育史习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