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苏教版(3)

发布时间:2019-06-21 10:06: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古诗含义,并能用自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3.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明白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让学生知道感情是诗歌的生命。体会诗歌明白如话感染力强的特点。

一、揭题,知诗人、知背景

1.你们喜欢吟诵古诗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同学们,请你们自己再来吟诵这几句诗,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

4.是的,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眉头紧锁的表情,读出了他的忧,读出了他的愁。这些诗句的作者就是——杜甫。

介绍杜甫:通过预习,你能简单介绍一下杜甫吗?

补充资料(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因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补充安史之乱的资料)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状。

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已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诗——齐读课题。

二、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①“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黄河的南边和北边,也就是黄河的两岸)

②诗人听到了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2.同学们,让我们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所有人。(齐读诗题)

三、初读,抓字眼,明诗意

1.现在,让我们走进杜甫的诗中。自由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诗。正音:即 妻子 衣裳

2)发现诗歌在格式上的特点:每句7个字,共8句,双句末尾押平声韵(七言律诗)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4.同学们,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还得明白古诗的意思,请大家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含义。

5.谁来说说你明白了哪句诗的大意。(结合地图,相机理解:剑外、蓟北;理解“妻子”的含义)

6.带着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想意境,感悟诗情。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写这首诗时怎样的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2.什么叫“喜欲狂”?你有遇到过“喜欲狂”的事吗?回忆你当时的言行举止。

3.诗人又是怎样体现自己的“喜欲狂”的呢?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他的“喜欲狂”,用横线画出相应的诗句,并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细细品读。

4.汇报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激动,高兴)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b.“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漫卷”是什么意思?(胡乱地收拾卷起)这里的“漫”分明是“漫不经心”。为什么不说诗人“漫不经心地卷起诗书”?(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把这种喜态放入句中读出来。

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随手狂乱地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态已近于癫狂”!

b)回头看看,此时的妻子和孩子不再忧愁,可曾经的妻子和孩子又愁什么呢?

补充《春望》:一首春望道尽了杜甫多少忧愁啊!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伤心、心痛)

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此刻,诗人的心情怎一个痛字了得,他不禁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齐读)突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喜讯,这又怎能不让他“初闻涕泪满衣裳”(齐读),噩梦已去,痛定思痛,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又怎能不“初闻涕泪满衣裳”(再次齐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诗人的惊喜仅仅在于涕泪、漫卷诗书吗?(我从“白日放歌……”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高兴地大声唱歌、开怀畅饮。)

b)朗读:诗人已届老年,本不宜纵酒,又难得放歌,却偏要放歌、纵酒。这不就是“喜及而狂的狂态”啊。男生:一起端起酒杯,与杜甫畅饮。(男生读)

放眼望去,鸟语花香,春色迷人。有明媚春光作伴,与妻子儿女归乡,女生们,一起来放生歌唱。(女生读)

D.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此时此刻,诗人只想去哪里?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b)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回家的心情怎样?用四字词形容(迫不及待 归心似箭)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即 穿 便下 向)

c)让我们把这种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读出来。

d)同学们,你知道此时此刻杜甫身在何处?心在哪儿?(身在巴峡 心在洛阳)那两地之间相隔多远?途中又要经过哪些地方?

是呀,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三个省,那是千里迢迢呀!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可诗人如此轻松(齐读诗句最后两句)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可诗人却说的这样简单(再读)

这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出示,齐读)

是呀,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中,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齐读)

五、再读,点中心句,升华情感。

1.诗人之所以这么高兴都是因为什么?(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中诗人高兴得涕泪满衣裳,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高兴得漫卷诗书,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高兴得放歌、纵酒,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高兴得归心似箭,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既然会喜极而泣,“涕泪”中包含着自己回故乡的欢快心情!更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啊。(板书:爱国)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那忧也为国、喜也为国的情怀吧。

六、分析比较

同学们,第四课古诗两首,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爱国,但一悲一喜)

是呀,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情感,不变的是那一颗爱国的心。让我们一起背诵两首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

爱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d1ca3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c8.html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苏教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