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基于“中国梦”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研究2

发布时间:2016-06-25 16:41: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于“中国梦”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研究

周立军 辛文卿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政工系、部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需要“中国梦”理论的介入;要深入挖掘“中国梦”理论的国家认同价值,主要表现:它是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和它能增进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需要科学设计基于“中国梦”理论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体系,具体包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设计旨在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实践,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推动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熏陶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国家认同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研究”(HB15MK001)的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周立军(1976-),男,汉族,湖南永州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政工系副教授、博士,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部队政治工作研究工作中心”研究成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等。电话:186********,E-mail:ljz7600@163.com。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关乎国家的续存和兴旺发达。中国梦”的提出旨在希望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国人民通过自己努力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生活水平,进而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盛。因此,“中国梦”及其内涵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旨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工作需要“中国梦”的介入

CNKI以“大学生国家认同”为篇名进行查询,查到的文献三百篇,主要代表有周平、陈万柏、杜兰晓、何峰、史利等。他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现状和原因分析,新疆、内蒙、青海、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囿于实践超前发展,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政治认同,抨击我国政治基因缺陷和政治制度;缺乏情感认同,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感情冷漠;缺乏文化认同,崇尚西方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认同弱化。因此,如何不断建立和维持大学生国家认同,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13年以来,学术界兴起了“中国梦”的研究高潮,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学者,如李君如、公方、毕京京、庞仁芝、胡鞍钢、韩震、石仲泉、任天佑、肖贵清等。“中国梦”的提出,给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也开辟了新契机、注入了新活力。陈志兴(2014)认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建构[1]。王超品(2014)论证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关系[2]。金素端(2015)认为国家认同是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3]

本文认为,“中国梦”理论蕴含丰富的国家认同价值,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抓手,是通向国家认同之路。如何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中加强“中国梦”教育, 塑造“中国国民”意识和提升“中国公民”优越感,以寻求构建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价值

(一)“中国梦”凝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是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

“中国梦”三个普通汉字,承载13多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青年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期待。青年大学生是有梦想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青春梦同时拥有着祖国强盛梦、中华民族复兴梦。各种各样的梦想是多姿多态的,是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梦想是实现理想的原动力。然而,有的梦想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有的梦想是物质的、功利的;有的梦想是虚无缥缈的、冷漠的,有的梦想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缺乏远大理想的;甚至有的梦想仅仅是幻想、缺乏动力和实际行动。如何整合大学生的梦想及将梦想付诸于实践?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作为一个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旨在激发大学生追求青年梦、大学梦与国家梦的有机统一,这成为了大学生强化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首先,“中国梦”唤起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前途的省思,积极投身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事业当中。“中国梦”尊重公民个体的梦想,同样,“中国梦”追求国家强盛追求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命运,这个追求不能没有梦想的牵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大家才会真的感觉到美好。面对未来,“中国梦”会让中国人的奋斗目标明确,把中国人凝聚在一起,也让中国人一起追梦的步伐坚实有力。“中国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坚定他们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引导他们实现个人的梦想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的梦想紧密相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我国深远历史的责任担当。其次,“中国梦”作为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气质和文化思想,非常中华民族吸引力召力,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诉求[4]。“中国梦”宣传教育强调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担当,它着重在于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意识,使他们热爱祖国,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学习时报和新华网都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语,寄语中也提到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之间的紧密相连关系。最后,中国梦有助于唤醒当代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而重新设计个人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进而实现社会目标。中国梦的提出表明我国今后竭力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营良好的圆梦环境。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就将在国家尊重个人发展个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良好环境中不自觉的加以巩固和加深因此,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人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的大学生将大有可为和大有作为的大学生所以,高校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目标紧密相连

(二)“中国梦”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愿景,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虽然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才开始自觉地提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民族实体, 但是它的形成却起始于几千年中国悠久的历史 [5]。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久远曾经推动了包括华夏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断了“自在”形态的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发展轨道。在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很多中国的有志青年舍身投入抗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点燃了、觉醒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伟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实施宪政,中华民族被塑造为国族,中华民族认同最终得以建立。之后,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的批判继承》一书中提到,毛泽东也认为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朱自清为代表的爱国人士也认为抗日战争第一次真正地从意识形态上统一了中国这个国家[6]1938年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集合体,汉族以及、藏等民族都包含在内[7]。在悠久的抵御入侵斗争的历史中,56个民族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对华夏文明炎黄子孙共同的历史存在和历史记忆促成了对中华民族这个民族联合体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强劲之势由隐而显。1949 年新中国成立,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达到了空前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这句话,唤醒了我们深沉的历史记忆。“中国梦 ”是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最好总结 ,它就是一部引人反思的历史教科书[8]中国梦实质上就是近百年来历经沧桑的若干国人一直期盼的梦——中华民族自强中华民族由于能够持续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而得以延续和发展,承载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同样具有持续传承的民族基因,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推动着中华民族复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是中华儿女希望信心、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它源源不断地推动着中华儿女努力奋斗来实现中国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长久幸福。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来建设国家。“中国梦”给予了当代大学生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努力以更多的汗水来实现“个人梦”,推动“中国梦”。在梦想追逐和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建设和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终达成对国家的认同。

(三)“中国梦”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因子,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久远,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的多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交流、交往和融合,追求文化归属的共同性。这种经过历史沉淀和洗礼的中华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形成共同拥有丰厚文化因子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选择、理解接纳、认可并且内化于心,会真正的认同中华民族。这种被当代大学生认同的文化能够维系中华民族长期的生存发展文化认同便成为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在设法整合本国文化,从而实现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国家的民族整合与社会整合。因此,在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同时,更要注重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本质上讲是文化复兴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文化的支撑,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指针。“中国梦”中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因子。“中国梦”的文化培育和导向功能,引导着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着社会思潮,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过程。中华民族独有的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将成为一种精神动力,源源不断地推动着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因此,作为我国社会建设接班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通过“中国梦”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充分汲取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无疑将成为他们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

(四)“中国梦”是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检验,能增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当前,我国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安全安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繁荣富强康乐的境况。习近平领导的党中央全面实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应对各种重大风险和考验,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巨大成就的取得证明我们选择的制度恰当、采取的政策正确!这些恰当的制度和正确的政策正在继续发挥其能量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步,这一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已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和信任。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关于“国家信心指数”全球性民意测验中发现,86%的中国受访者满意中国的前进方向,他们的满意度排名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与中国相比低了25%[9]

“中国梦”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政治宣言和时代宣言,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华民族自信,促成了当代青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归属与政治认同的自觉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句话,给我们青年大学生以激发大学生与时代的共鸣,使得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三、“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路径选择

“中国梦”蕴含的理想情怀、民族担当、文化因子和现实需求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契机和支撑。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大“中国梦”宣传教育和多管齐下,凝聚共识;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培育作用。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

强化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设。

首先,用“中国梦”内涵引领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认知能力。在政治理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深挖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加深对“中国梦”的历史渊源、逻辑关联和现实情怀的理解,将“中国梦”熟记于心。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服务实践教育,培养他们于中国的国家认同、热爱和忠诚。教师不仅讲授书本,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追随“中国梦”的实现,探求“中国梦”实现的途径,为“中国梦”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创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中国梦”教育进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网络媒介在“中国梦”教育及国家认同教育中大有文章可做。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宣传“中国梦”,如在校园网设立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和感染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也可以借此宣传追随中国梦。如将有关“中国梦”的信息加以设计,配些有关的图片或动画,变枯燥的文字叙述为生动的画面在校园网展示,供大家随时随地的学习,从而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 群微博社交平台供学生之间就“中国梦”主题深入学习和讨论,促使他们自觉学习“中国梦”加深他们认识

最后,用“中国梦”打造校园文化,增进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自信,培育他们对于中国的国家认同。校园文化是团结学生、塑造“三观”的重要纽带,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借助“中国梦”来建设校园文化,以实现国家认同的形塑。一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如设计“中国梦”教育专栏,让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引导。二是加大“中国梦”认同客体建设。“中国梦”要转化为精神力量,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图像、视频(动漫)、音频及舞蹈等,加工成新的“产品”;要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版本”加以推广。如快板表演《强军战歌》、诗朗诵《青春中国梦》、“中国梦”主题演讲、“中国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活泼俏皮,高雅不俗,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国情的把握,引发共鸣。三是将“中国梦”融入到校风校训建设。以武警学院(公安现役院校)为例,“进德修业,精武博文”是其校风校训,政治建校作为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中国梦”认同教育就是当前政治教育的重点。该院成立政委和院长挂帅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敦促学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在行为准则的教化中形成爱党爱国的良好风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用“中国梦”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推动作用

一定的政治社会化是产生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习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知识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理性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政治情感的互动过程[10]。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将大学生培造为遵循一定政治秩序政治要求的社会公民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也是国家认同培育的过程。而社会实践是推进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大学生加深“中国梦”理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在“中国梦”实践中的自我定位,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化国家认同的认识。因此,“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国家认同培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用“中国梦”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青春梦、中国行”、 “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等,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国梦”实践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行为能力。其次,高校要努力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要持续推进;也不是耍耍嘴皮子、做做样子”,要实实在在,有具体的行动。以实践育人,以实践促人,要建立长效机制,经得住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在实践中助推大学生国情意识的提升、民族意识的升华及优良传统的习得,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最后,强化体验教育,提升“中国梦”的实践能力。国家认同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更多的依靠体验教育来强化。体验教育中,大学生接触到现实世界、认知社会、感悟社会,回应那些触动他们情感和自我感觉的经验,获得身体力行得来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自主选择而非被动社会化的结果。通过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毅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梦”,在实践中体会“中国梦”,把“中国梦”铭记于心,深化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成为国家认同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三)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熏陶作用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父母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及家风习俗等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家庭梦、个人梦,人民幸福是目的和归宿。因此,“中国梦”应进家庭,国好,家才好。

首先,构建高校与家庭互动德育模式,加强高校和家长之间的交流。譬如,高校可以在举办“中国梦”主题活动和“中国梦”文艺晚会时邀请家长参加,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微信、QQ等方式经常和学生家长交流思想动态,还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敦促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构建和提升国家认同。其次,用“中国梦”引领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为子女国家认同培育提供文化支撑。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有助于子女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时保持政治定力和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御各种消极思想及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有着健康文化的家庭成员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也会不自觉之间相互影响,那么整个社会的文化必然也是向上的,这有助于国家认同的实现。家庭教育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字当头,国家为大”及“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最后,用“中国梦”整合家庭教育中多元价值取向,培养子女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家庭,甚至家庭内部成员,在价值选择上是多元的,有些是矛盾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家庭,有着自己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及民族认同。如何整合不同的价值观及思潮,需要引入“中国梦”的价值整合与塑造功能。既要保留和发扬光大家庭习俗及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构建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意识,为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英和培植健康的国家认同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兴.中国梦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4(8):226.

[2]王超品.论“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J].学术探索,2014(10):15

[3]金素端.国家认同: 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J].青海社会科学,2015(1):29.

[4]张朋,王忠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5.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6]朱自清.新诗杂话[M].长沙:岳书社,2011:43.

[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1921 -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8.

[8] 陈铭彬,陈会方:“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属性及拓展功能分析[J].学术论坛,2014(9):176.

[9]美报:24国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国家发展最满意.新华网,2008/07/24/.

[10]王恩江.丁兆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2012(7月):16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c97f5069dc5022abea0016.html

《论文投稿:基于“中国梦”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