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和社会生活变迁 docx

发布时间:2020-04-01 02:3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

社会生活变迁

课时提升训L 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2017 •河北衡水摸底194911月,中宣部曾表示,私营报纸“在 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并要求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 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这类经济扶助()

A. 为后来公私合营积累了经验

B. 以贷款形式盘活了私营报纸

C. 配合了城市经济改造的进行

D. 稳定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

解析:A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是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加强对私营企业 的监督和管理、扶持,这就为之后的公私合营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的“作 为公股投入该报”可知,材料所述的经济扶助有别于银行贷款,故B 项错误;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改造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政府“拨给 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民营报纸,使得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开 始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2.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 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 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解析:B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 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故A项排除;企业 在空间的分布上侧重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而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涉及较少,主要是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因为一旦战争发生,东南沿 海首当其冲,故B项止确;材料无法体现东南工业体系完善,故C项排 除;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无关,故D项排除。

3. (2018 •河南洛阳期中)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 5 765万增加到9 949万,增加了 72. 58%;农村人口则由48 402万增 加到54 704万,仅增加了 13. 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

因为()

A.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 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解析:B三大改造与城市人口增加无关,故A项排除;新中国成立之 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增加 迅速,而农村人口增长缓慢,故答案为B项;“大跃进”运动开展是在 195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我国对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 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故D项排除。

4. (2017 河北邯郸期末)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 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A. “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B. 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

C. “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

D. 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

解析:A据材料可以看出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 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A 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文 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足以

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D项错误。

5. (2017 河北石家庄二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 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 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市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 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 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 “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解析:C近年来的城市改名是受到经济等因素影响,而20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改名是受到政治运动“左”倾错误的影响,故AB两项错 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 红星、东方红等”说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徽州市改为黄山 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 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故D项错误。

6 •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 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

C. 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

D. 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

解析:B 1967~1976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注重家庭出身及社会 关系,1977^1986年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更看重个人成分、政治面 貌,19871996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学历更受重视,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 (2017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测试)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 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 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中苏两国的农业问题。首先,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 苏联以1956年为界,中国以1958年为界,之前两国粮食产量均呈现出 上升趋势,但之后两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曲折变化。得出该规律后, 再结合题干信息,依据这个阶段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中苏两国在当 时的经济改革措施具体阐明原因。如中国可从“一五”计划、三大改 造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等角度思考中国粮食增产原因;苏联 从赫鲁晓夫改革中有关农业的措施思考苏联粮食增产原因。结合中国 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和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的弊 端来指出各白粮食减产的原因。在答题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注意行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答案:信息一 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 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 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是由于 “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 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 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木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 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大集体所有制,军事化管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 性,使粮食产量下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9b87d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f1.html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和社会生活变迁 docx.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