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

发布时间:2020-04-23 21:59: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 24-5日,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18—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

立夏:55日或6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23日或24日,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7日前后。

小雪:11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诗句是写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曲调,谁还不知道,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在诗句之中其实反映了地理的一个基本知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

  这里的春风当指我国的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因此杨柳因为水分条件不足也无法在关外存活。

“地球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节能减排是眼下当务之急。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唤起更多人对环境的关注。我们相信,短暂黑暗的一小时,能够换来地球更加持久的光明。”(文/宝君)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花干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干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赏析三】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词的上半阕极写元夕之景:千万灯树如火花竞放,似繁星雨落;街上徜徉着宝马雕车,空中飘散着凤箫清音;各色各样的灯在夜色中回转翔舞……然而,这一切并未打动作者,他无暇欣赏、流连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他要寻找自己的情人。情人在哪儿呢?下半阕笔锋一转,由景写到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然而,这些穿着节日盛装的美人,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他焦急万分:众里寻他千百度,但还是没有找到。蓦然回首,啊,终于看见了:站立在灯火零落,清冷僻静之处的,正是那人!词到此戛然而止,而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所创造的意境,却引人深思。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作者,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吗?同时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元夕》在“比兴”的运用上,很有其独到之处。前人运用比兴,多是在抒情之中,或者记叙描写之中,以词的某一部分为兴辞。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的是作者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当时他正在贬滴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然是有寓意的,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表现了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句词中的,暗喻着人生的升沉、坎坷,已经超出了自然雨的含义。但这还只是取全篇中的一部分作为比兴的寄托物。《青玉案·元夕》则是以整首词所构成的完整形象来暗含作者的寄托,从元夕盛况的描写,到那人的出现,句句写的是元夕寻人,形象本身是很完整的。作者从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这首《青玉案·元夕》,正是这样的佳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李淮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881974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b.html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