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少数名族戏剧

发布时间:2016-05-26 14:20: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广西少数名族戏剧——侗戏

摘要:侗戏以侗语演唱,戏师们用生动的、有韵律的侗族语言进行加工提高编排成戏,因此侗戏中的所有道白都带有韵律,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动听。侗戏表演艺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生活和劳动中提炼,如男女角的台步、纺纱、插田等;三是吸收外来剧的表演程式,如整装、走马、水袖等。侗戏剧目很多,内容来源很广。一是侗族民间故事改编,如《珠郎娘美》、《榴美》、《秀银吉妹》等;二是根据汉族故事改编成侗戏,如《陈世美》、《梅良玉》、《李旦凤姣》等;三是利用其他地方剧本改编成侗戏;四是从生活中提炼创作新的侗戏剧本等 

广西侗戏

一、侗戏

侗戏乃是侗族戏曲剧种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戏,作为发源于清代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侗民族特色,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系由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取材于侗族、汉族民间故事。曲调有“平调”、 “哭板”、“仙腔”等。 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铃、锣、钹、鼓、琵琶和牛腿琴。剧目以《珠郎娘媄》较著名。

()侗戏起源

侗戏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吴文彩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吸收当地的汉族地方戏曲的程式和表现手法,最先组成侗戏班,编排剧目,穿着侗族服装用侗话演唱,这便是侗戏的开始。吴文彩最早创作出来的两出侗戏,一出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另一出是根据汉族传书也是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娇》。

(二)侗戏发展

光绪元年(1875)侗戏从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广西三江县高岩村后,流传更加广泛。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的剧种。侗戏是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寨,动作朴实,形式简单,剧曲独具一格。由于受贵州花灯、桂北彩调的影响,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平调"是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事。而"哀调"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变而来的,节奏自由,旋律哀怨,适于表现悲痛的感情。

侗戏舞台一般长、宽约为丈余,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台上除了几张桌、台之外,没有其他道具。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服装以侗族艳装为主,也有专门的戏装。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钗;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洋琴等等。

(三)侗戏兴盛

1952年,三江县在林溪区集会,各乡剧团都来会上演出。阳烂乡侗族桂剧艺人杨正明、杨校生看了侗戏,感到十分亲切和新鲜,回来后便组织一班人,把连环画《杨娃》改编成侗戏在本地上演,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1954年,阳烂乡划归湖南省通道县,侗戏便在通道县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了湖南的侗戏。因为侗戏是用侗话演唱,所以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因而也发展很快。19521954年,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县便有90余个村寨组织了业余侗戏班子。

侗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亦受到了汉族地方剧种的影响。对其作用较大的剧种有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阳戏和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艺术交流较为密切的是桂剧和彩调。吸收过这些剧种的一些表演程式,借鉴过它们的唱腔曲调,演出汉族古装戏,在化妆和服饰方面也参照汉族地方戏曲的传统方法。

2、侗戏的艺术特色

(一)侗戏剧本艺术

侗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

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侗戏的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编,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志远》。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

()侗戏演唱艺术

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三)侗戏表演艺术

侗戏的表演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其表演技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表演程式;三是通过戏曲地方大戏剧种的演技演变过来的程式。

从表演风格来看,侗戏的表演比较朴实。基本的舞台调度便是两人对唱时,每唱完最后一句,在音乐过门中走横"8"字交换位置,然后再接唱下一句,如此反复至一段唱词结束。这时候如果场上有两个以上的演员,便分组走横"8"字。侗戏的表演在身段、台步、手式等方面均不与其它剧种相同,具有浓厚的侗族特点。侗戏的服饰、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只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成。

(四)侗戏的相关剧目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市场上能看到的侗戏光碟有现市场上主要光碟片侗戏有:《白玉香》、《秀银吉妹》、《善郎娥》、《糊涂盆》、《梅良玉》、《侗寨欢歌》、《陈世美》、《刘海砍樵》、《张古董借妻》、《美丑鸯鸯》、《团圆之夜》、《万元户》、《三看亲》、《算命紫金杯》、、 《梁祝》、《秦香莲》、《妯娌闹堂》、《郎耶结亲》等等。  

三、侗戏演奏形式

(一)侗戏腔调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戏腔,以平调为主,包括其变化而成的各种腔调,还包括引进侗戏中的汉族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二)侗戏角色类别

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戏师们采取生活中的有韵的语言进行加工提高,使舞台语言艺术化并与唱词的格律协调。因此侗戏中的道白与众不同,一般都带点韵。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竹笛芦笙。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

侗戏的角色行当有之分,但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行当名称,只有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侗戏传入湖南的初期,乡村不准女孩上台演戏,所以有一段时间侗戏没有女演员。后来编演现代戏,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步加入了女演员。

四、侗戏的困境

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样导致,青年族人们大多为了各自家庭的生活外出务工放弃了对这种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致使侗戏演员的青黄不接,加之侗族没有文字,过去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这也给侗戏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时间长河的流淌中难免会遗失一些侗戏精髓。此外侗戏的表演形式、民族地域性的语言特色也给它的推广与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还有的稍微好点的则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但这些方式的脆弱性也影响到侗戏的顺利传承。

五、侗戏传承意义

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尽管发展缓慢,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戏不断推层出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继吴文彩之后茅贡籍的吴定国、赵永佳、吴远隆等一批在侗戏创作与编导上有新成果的后起之秀,他们创作与编导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独的王乔星》等一批优秀侗戏剧目,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都获过奖,曾登过大雅之堂。据不完全统计侗戏剧目已发展到多个。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个侗族地区,并且十分活跃在民间,茅贡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少儿学戏,青年唱戏,老人看戏"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国际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近两年来,在茅贡乡召开的中国侗族稻作与祭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第九届年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观看侗戏后都赞叹不已,称赞"侗戏是一朵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

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此外基于侗戏属于侗族民俗文化,核对此类文化艺术类型及其具有的地域性、独特性等特点的认识,以及此类戏剧所呈现的原生态艺术价值,促使我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对它的保护。由于侗戏不光受到来自于侗族自身的文化影响还受到来自周边的多民族戏剧、文化形式的影响,加之现代文明的冲击,其文化生态圈十分脆弱,很容易就被同化或消亡。因此重视侗戏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戏剧文化生存更加显得十分重要和异常紧迫。所以我们应该给出一定的资助鼓励侗族的当地人民学习侗戏,为学习侗戏的侗族人民提供好的演出机会,增加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让他们可以依靠侗戏演出养活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0290cdfc4ffe473268ab3e.html

《浅谈广西少数名族戏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