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 - 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课时学案

发布时间:2018-12-24 17:15: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1)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开辟:1927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根据地斗争

(1)土地革命: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

(2)政权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围剿斗争:从1930年到1933年,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前四次围剿

4.长征

(1)原因:由于执行王明的倾教条主义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193410月,被迫长征;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结果:1935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4)意义: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误区警示] 工农武装割据,不是军阀割据,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政权,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军阀割据是封建军事政权,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表。

[思维点拨]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组织上纠正了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全面抗战的胜利:19371945 年,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解放战争的胜利

(1)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 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 9 月至1949 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4)渡江战役:1949 4 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1949 10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意义: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思维点拨]

1.解放战争仍然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的胜利只是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打下了基础。

2.战略反攻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战略决战是指三大战役,最终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关键点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有:两党的性质(两党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由矛盾斗争到分裂的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主题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探究点1 工农武装割据

史料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会址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思考 结合教材及以上图片,分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答案 (1)国民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共产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2)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探究点2 遵义会议

史料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遵义城头霞光闪》

思考 (1)史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 (1)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2)①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并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所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全面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从背景看:遵义会议是在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正确的基础上召开的。

(2)从结果看:遵义会议结束了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从意义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史料一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史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思考 (1)史料一中的转折点是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的?

(2)史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有哪些?史料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 (1)转折点:指1947年开始的全国性的战略反攻。理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从此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革命力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迅速地夺取全国胜利。

(2)事件: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政权: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影响: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影响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

国民革命时期的合作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对抗。

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

A.领导秋收起义

B.夺取大城市,建立革命政权

C.清除党内右倾错误

D.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答案 D

解析 19278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选D

2.曾有专家以瑞金建政,翻天覆地精辟概括了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敌后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

D.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

答案 D

解析 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是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主要作用之一,故选D项。

3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倾错误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具有乐观信念的精神,才推动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故C项正确。

4.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道: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B.战略决战开始前夕

C.北平谈判开始前夕 D.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是关键信息,同时还要把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概念。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像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

(2)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析 第(1)问需要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开始时遭受的损失来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回答,从军事、组织方面的决定进行总结。第(3)问意义要从对党、红军及中国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回答。

[对点练]

知识点1 南昌起义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答案 D

解析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进行的武装抗争,D项正确。A项是在八七会议上;B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C项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辟的。

知识点2 土地革命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倾错误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答案 A

解析 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答案为A项。

3.《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歌中秋收起义成了功主要是指(  )

A.起义军占领了大城市长沙

B.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

C.大规模开展了土地革命

D.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答案 B

解析 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没有成功,A项错误;起义军转向农村,成功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项正确;C项是建立根据地之后的行动,和秋收起义无关;D项是指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可以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这首红歌是描述当时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及支援红军的情景。这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的体现。根据地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以及武装斗争进行。故D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3 红军长征

6.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

C.红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D.博古、李德的倾错误指挥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军事行动的客观因素,并且在前三次粉碎敌人围剿的过程中就存在,因此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决定因素。D项是红军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方面的根本错误,应对失败负责。

7万里征途路不平,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三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万里征途”“毛公统率判断应是指长征期间,由错误到胜利的转变,因此端航向的应是遵义会议。其他三项会议时期,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因此特征不符。

8.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错误;材料叙述的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知识点4 解放战争

919475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59”“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以得知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

10.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反映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的历史片段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C.日军在南京进行野蛮大屠杀

D.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答案 D

解析 19494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能力练]

1119279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19日,他在前敌委员会上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这表明(  )

A.毛泽东准备实施敌后战争

B.毛泽东准备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C.毛泽东准备实施西北战略转移

D.毛泽东依然坚持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叙述了秋收起义的过程,秋收起义本打算进攻长沙,可是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只得放弃长沙转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雏形,是中国革命论的开始。因此本题选择B项。其他三个选项说法均不正确。

12.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 秋收起义不是革命方式变化的开始,故A项错误;长征的胜利与中央领导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C项正确;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的决策,却不是武装起义的开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中共中央领导并未变化,故D项错误。

131935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35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A项正确。

14.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是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通过这些信息即可判断这场战役是淮海战役。

15.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加紧控制中国,A项表述错误;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扶蒋反共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迅速下降。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由取消禁运到有限援助再到1949年的削弱援助是取决于国民党实力变化的,故答案为B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图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图三 井冈山会师 图三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址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答案 (1)排序:图三图二图一。

图一: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二: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 第(1)题,第一小题认真解读图片中的文字注释,从中搜集有效信息,图一中临时中央政府、图二中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图三中南昌起义等,再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三幅图的先后顺序。第二小问意义,阐述应言简意赅、准确到位。第(2)题,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强我弱,农村蕴含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ddac6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9.html

《(全国通用版)2018 - 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课时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