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先南后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探析

发布时间:2016-02-15 19:1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宋太祖先南后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探析

【摘要】早在北宋之前,李谷和王朴等就提出过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正是因为先南后北策略的正确性以及贯彻的坚决性,宋太祖才完成了统一。

【关键词】宋太祖;先南后北政策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曾就统一方针问题向张永德密访策略,张永德从军事实力对比的角度指出,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反对首先平定北汉。与此同时,张晖则从北宋自身经济力量的现状出发,反对首先攻打北汉,他指出,北宋刚刚建国,又经李筠之乱,疮痰未复人力重困,故应裁兵育民,仪富庶而后为谋。最后,宋太祖雪夜访赵普,赵普又从军事外交的角度阐明先南后北的必要性。赵普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侯削平诸国。彼弹丸黑痣之地,将何所逃。

在综合、吸收了上述六七个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基础上,宋太祖完整地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努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富实则取之。

宋太祖等人制定的先南后北的策略是正确的,可以从制定的依据和实施的证明两个方面来看。

制定的依据:

从经济方面看。辽朝版图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泃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畜牧、稼稿,皆能因地制宜。燕云十六州割隶契丹后,给辽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仅以幽州一地而论,辽太宗以幽州为南京,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腆蔬益,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拓麻麦,羊泵难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虽然辽地半砂碳,三时多寒,物产不丰,但南方却物产丰饶,因此,辽自初年,农谷充羡,振饥恤难,用不少靳,旁及邻国,沛然有余。辽景宗保宁七年(975)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解助之,非经费有余,孰能若是?辽国不但自给有余,还能一次拿出二十万解娠济北汉,足见其经济力量之雄厚。宋初则完全不能与辽相比。中原地区从公完907年朱温建梁以迄赵匡胤建国的53年中,兵灾频繁,田园丘墟,呈现出一片凋做萧条景象。赵匡胤禅代后周之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二者人口不相上下,面积和辽相比却相去悬远。宋太祖初年的经济情况,虽然史籍阙如,无从查知,但太宗至道二年(996),陈靖所上的奏摺颇能说明问题。他说:按天下田土,除江淮、湖湘、两浙、陇蜀、河东诸路地理复远,虽加劝督,未速获利。今京徽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下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复有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情,赋额岁减,国用不充。这时距赵匡胤代周已三十余年,情况尚且如此,太祖初年财政窘迫拮据之状,可以想见。宋的经济力量既不能与辽相比,要攻取北汉、幽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而先攻伐南方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南征经济富庶的后蜀、南汉、南唐诸国的过程中,以诸国之财富来改善北宋王朝的财政现状,实现国用富饶,进而为攻取北汉、幽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这也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中国自永嘉之乱以来,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了,而宋太祖的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的决策可以说正是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客观事实的一种积极顺应。

从军事力量看。据《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兵合骑四十万,而宋朝之兵,据《宋史》纪载,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朱弃的《曲消旧闻》卷8则说:艺祖养兵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一万余。宋太祖曾三次改元,开宝是最后一个年号,既然开宝年间军队总数才只三十七万,那么,建隆、乾德年间大概只二十多万,朱弃的估计与实际数目当相去不远。两相比较,辽的兵力是宋的二倍。就军队的素质来看,辽方多是骑兵,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侯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余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善战,能寒。辽国不但从太祖到兴宗,群牧之盛如一日,而且在对外战争中又不断掠夺马匹,如阿保机伐河东,下代北郡县,获牛、羊、驼、马十余万,枢密使耶律斜轸讨女真,复获马三十余万。辽太宗灭晋,驱战马二万归其国。在通常情况下,辽国就常选南征马数万匹,牧于雄、霸、清、沧间,以备燕云缓急。而宋从五代以来就缺乏战马,五代时,募民盗戎人马,官给其值,籍数以补战骑之阔。靠偷马来武装军队,数目自然不会太多,因此,宋军多是步兵。以步兵对骑兵,显然是处于劣势。同时,辽方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其智谋韬略皆在宋将曹彬、潘美等人之上,因此,赵匡胤在立国之初,要在军事上打败辽国,是十分困难的。而南方政权相对弱小,比较腐败,军队战斗力差,战胜的可能性更大。

宋太祖南攻北守是实践证明的最佳方案。

宋太祖参加过后周统一战争中的历次战役,高平之战时,他驰骑陷阵,先犯敌锋,西讨后蜀时,他奔赴军前,观攻战之势,南征江北时,他连挫敌军,屡立战功;北伐燕州时,他先至瓦桥关,迫降辽将姚内斌。长期的战斗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对敌我力最对比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对周世宗统一战略的得失也有直观的认识,亲征北汉失败的教训又使他更明确了南攻北守的必要性。实践证明,南攻北守的策略是务实明智的。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今之劲敌,止在契丹,自开运以后,益轻中国,河东正扼两蕃,若遵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莫若且存继元,为我屏翰。俟我完实,取之未晚。故无论收复幽云还是扫平北汉都必须做好充分的财力准备,为此他专门设立了封椿库。据《淹水燕谈录》卷一载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府,日封椿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后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联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侯所蓄满五百万贯,遣使北虏以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他所以产生赎买的想法,可能基于以下考虑:其一,幽云十六州是作为中原王朝的石敬塘主动割让出去的,嗣后的中原王朝便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先以经济收买作交换,是一种先礼后兵的策略,可做到师出有名,其二,战争总免不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额消耗,倘真能化干戈为玉帛,倒不失为上策。但辽绝不会轻易放弃幽云,宋太祖心里也很明白,故设立封椿库时他就申明: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显然设封椿库与其说是为了赎买,不如说是为了战备,是实现俟我完实,取之未晚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削平南方诸国,困绝北汉的同时,宋太祖对辽朝也实施了有效的军事防御。他派李汉超等能征善战富有经验的老将,在北部边镇随处布防,既对敌人的每次来犯有力还击,又适可而止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如公元964年,辽与北汉步骑六万入侵,宋亦派兵六万迎战,破敌于辽州城下。次年,辽兵侵易州俘掠居民,宋太祖命守将李谦升也深入辽境抓来数目相当的辽人,作为换回宋民的条件。

进入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尽管辽朝已经结束了穆宗的统治,景宗等人通过改革和契丹社会封建化的完成,稳定了政治,但宋朝也随着南方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日益壮大。公元975年灭南唐后,已有二百九十七州,三百零九万户。公元964年开始,根据赵普制其钱谷万的建议,大收地方财权,规定每年各州的赋税收入,悉送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与此同时,得荆湖、江东米谷之区,形成潜运之源,灭后蜀,将其府库所积全部运到汴京,极大地改善了宋朝的财政状况。在军事上,宋太祖更是大刀阔斧加以整顿,遴选精壮,加强训练,又收地方藩镇军中骁勇者补充禁军,改革军制,严明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国力的增强,使宋太祖越来越对收复幽云充满了信心。公元970年,当田钦柞在定州战败辽军的捷报传来时,他高兴地说:契丹数侵边,我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首,其精兵不过十万,止不过费我二百万匹绢,则契丹尽矣!由是益修边备。公元975年,他接见了辽朝使者后又说:自五代以来,北敌强盛,盖由中原衰弱,遂致晋帝蒙生,亦否之极也。今景慕而至,乃时运使然,非凉德所致。公元976年,南方诸国除吴越、漳泉外已次第剪灭,宋太祖认为彻底扫平北汉的时机成熟了。八月,他分兵向北汉境内进发。九月,党进率军抵达太原城下,其他各路宋军也连战皆捷,眼看北汉灭亡已指日可待。十月二十日夜,宋太祖不幸猝死。继位的宋太宗随即召回北伐军队。

可以想见,宋太祖若不猝死,平北汉、收幽云的历史使命是可能在他手中完成的,因为此时的客观形势已与后周及北宋初立之时迥然有别了。宋太宗虽一举灭了北汉,却在收复幽云的战役中接连失败,如果说宋太祖生前没能收复幽云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的话,那么宋太宗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于人谋不臧造成的。嗣后的宋朝诸君不从战争指挥者的措置失当上找原因,发扬蹈厉,有所作为,却盲目地产生畏惧辽朝的悲观心理,越来越走向妥协投降,终致收复幽云的事业功亏一篑,事败垂成,这笔帐不应算到宋太祖头上。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b8940cb14e852459fb5746.html

《宋太祖“先南后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