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 一年至十六年间 795 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 别人才、 摧残人才、 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 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 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 án)死于槽cáo 枥(l 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shí或尽粟( sù一石(多音字, 做计量单位时读 dàn)。食(sì 通“饲”)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 sì “饲”)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 àn),且欲与( yu)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yé)? 其真不知马 !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 【注释】
韩愈文选
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 xi à ng)马(现指能够
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 骈( pi á n)死于槽( cá o)枥( l ì之间:(和普通的
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 而死。
4 一石( dà n):重量单位 , 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三十斤 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5 食:同“饲”,喂养。 6 故:因此。
7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 8 于:在。
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 槽枥:马厩。
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以:凭借称:著称。 12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3 一食:吃一顿。食,吃。 14 或:有时,或许。 15 能:可以。
16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7 粟( 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

18石( shi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 斤。 19 其:指千里马,代词。 20 是:这样,指示代词。 21 才:才能。
22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表现;显现。 23 且:犹,尚且。 24 欲:想要。 25 等:同等待遇。 26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27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8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9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30 之:代词,指千里马。
31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32 道:正确的方法。
33 食之:食,通“饲”,喂养。
34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
35 材:通“才”才能。 36 鸣:马叫。
37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8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驾驭。 照)
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9 临:面对
40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1 其( 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42 其( 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 43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4 知:懂得,了解。 45 美:美德。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 世代常有, 而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 却只能在马 夫手中受糟塌, 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 而不能以千里马 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 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 那些好 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 可是吃不饱, 力气不足, 它们的骨 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 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 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 ,因此驾 驭时不能顺其本性; 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 使它充分发挥才能; 马虽然哀鸣, 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 煞有介事 地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 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赵昌平)
【题解】 本文原题四则, 这是第四则。 所谓杂说,
是一种文艺性较



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形式灵活, 偶感于心,发而为文,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 因此称为“杂 说”。“杂说”虽以“杂”名, 却又要求“杂”而“不杂”, “杂” 中见“清”,取材尽可即兴, 笔致不妨跳脱; 但立意要高, 开掘 要深,脉理要清,笔墨要洁, 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 藏锋颖于 曲屈。 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小, 却“遒古而波折自曲, 简峻而规 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张裕钊语),其墨 气精光, 溢射于尺幅之外, 仍有他气盛言顺、 力大思雄的一贯特 点,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 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 通篇比 喻,在顺接逆转之中,对举而下,层层深入,说明了识才、用才 的重大意义。 篇末一问一叹, 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 有人据 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 795)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可备
解析】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便认为本 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 这样分析不准确, 开头两句确有总领 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 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 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 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 他们埋没人才、 迫害人才。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第一个



“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 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 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 的。这篇《马说》 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795~80 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 应试觅官, 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 最后无限怨郁, 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 《马说》 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 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 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当然, 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 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 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讲解】
《马说》 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 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 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从千里马和伯 乐的依赖关系出发,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笔锋 一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 流露 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 埋没的具体情形, 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 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运用三个“不”, 一组排比句以 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 写出了食马者平庸 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
全文的中



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 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 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 说明千里马才能 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 用“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 “无伯乐, 则无千里马”, 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 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 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 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 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 说明千里 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然后趁势而下, 说到千里马的命运 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
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引人深思。 这一段, 从全篇来看, 目的是提 出问题; 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 则是为下文揭 露“食 sì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 sì马者” 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 在一般人看来, 大概要归咎于它 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 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 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 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 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 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 sì马者” 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 先以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 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 “才美不外见”, 正是“食不饱,
力不足”所造成的



恶果; 最后 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 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 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 sì马者”的无知妄说 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 sì马者” 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紧承上文, 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 “执策 而临之”, 写他们洋洋自得、 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 “之” 指代千里马, 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 这是十 足的妄说。 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 荒唐。 然后 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 马”, 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 也是向读者发问, 用来为下 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 中心却十分突出。 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 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 开始说“伯乐不常有”、 里马之“不以千里称”, 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 中间先明 确指出“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然后以“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 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 知”所造成的恶果; 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 sì 马者”的无知, 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了 中心。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9af528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1.html

《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