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发布时间:2019-04-26 16:19: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

4列夫·托尔斯泰

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作者在着力于肖像描写时妙用比喻和夸张,尺水兴波,纵横捭阖,既凸显出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也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细致传神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把握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突破方法:本篇课文尽管大多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要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需要联系一些背景材料,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采用“圈点批注法”引导学生掌握揣摩作品内涵的描写手法,深入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圈点批注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圈点勾画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体会其对表现托尔斯泰精神境界的作用。
    2.诵读法: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写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3.联想法: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阗,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I一)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也许同学们对这个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文豪,模样儿长得如何?生活应该过得怎样?(学生谈自己想象中的托尔斯泰)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想象,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托尔斯泰的形象和生活是否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设计(二)提起列夫·托尔斯泰,大家都知道他的作品,请同学说说他的代表作品。(学生交流)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2.走近作者斯
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的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入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学生采用勾画法阅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明确文章结构:
一(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外貌特征
1.学生默读前五段,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前五段,边读边勾画、旁注。教师引导学生细化,要求在文本中找依据,勾画出相关句子、词语,然后依据这些描写加以联想、想象,在头脑里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让学生参看课本前面的插图,与自己的想象画进行比较。
    2.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学生齐读练习三,了解其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平庸而丑陋”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同时也暗示了托尔斯泰的不平凡。

  五、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物的肖像,要能够体现人物的特征,反映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写完后,在课堂上交流,互评。如果时间不够用,也可安排课下完成,第二课时再交流互评。
    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本课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搜集有关资料,准备下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走近托尔斯泰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及时予以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
    三、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
    1.学生默读后四段,采用圈点批注法边读边批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其眼睛的句子的含意。(引导学生结合托尔斯泰的身份、生平来理解)学生赏析,小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及时评价或补充:
    (1)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2)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这里的比喻,告诉人们托尔斯泰是一个作家,作家的良知使他敢于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揭示出农民贫困的原因。作为一个伟大作家,良知又使他敢于批判自己,解剖自己,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这是伟大作家的共性。
    3.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探究问题,进一步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与同学讨论:
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这道题从课文内容拓展开去,让学生较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并对人生作出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其答案不求统一,以下观点仅供参考或只作提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这并不矛盾。因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他又是痛苦的,它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五、写法借鉴  
    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与写眼睛时的写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相同点: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没有结束的话作家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同学们,其实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一节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内涵需要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品味、挖掘。就像本文,我们只是开启了一条缝,托尔斯泰还有更多、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探寻。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们能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静心去晶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愿同学们亲近文学,走近名家,愿文学雏鹰从这里起飞!
板书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资料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马来狂人》(1922)、< -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国籍。不久离英赴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81839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5.html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