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由基督教的爱观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

发布时间:2013-07-24 11:15: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2007 )

目: 由基督教的爱观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

          

业: 汉语言文学

级: 03中本6

名: 李雪梅

号: 032010108

指导教师: 陈婷婷

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07-5-10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学部制

目: 由基督教的爱观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 - 1 -

- 1 -

关键词 - 1 -

雨果 - 1 -

《悲惨世界》 - 2 -

《悲惨世界》中对爱的体现 - 3 -

基督教的之真谛——宽恕 - 4 -

选择爱的生活 - 5 -

基督爱的最高境界——博爱 - 6 -

- 8 -

参考文献 - 8 -


由基督教的爱观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

作者姓名李雪梅 指导教师陈婷婷 职称讲师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 本文用基督教的观分析了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用基督教的这种爱的精神来剖析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基督教的无私的爱。

关键词: 雨果;基督教的爱;分析;《悲惨世界》

Analysis of Les Miserables by Christianity's view of love

Xuemei, Li Instructor: Tingting ,Chen (Lecturer)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rance writer Hugo's Les Miserables based on the love in Christianity, using the love spiritual of Christianity to dissect the selflessness love which embodies in the work.

Key words: Hugo, the love of Christianity, analysis , Les Miserables

雨果

雨果出生在一个充满宗教氛围很浓郁的国度。母亲是一个非常笃信基督教的信徒,雨果从小就深深的受家庭以及国家文化的基督教的影响。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的骨子里就一种深深的厚重的对人民的爱对世人的爱,和改造世界为人民谋求幸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多的拥有基督徒所具有的基督精神的无私的爱。雨果,站在比任何一个世人更高的角度是审视这个世界,去探究整个人类;从罪恶和痛苦中解救出来的。

  少年时代的雨果迷恋诗歌,十四岁时他就已是一位丰产的诗人,他写了十余本诗稿,还写了一部献给母亲的诗体剧《伊尔塔麦娜》。父亲本来希望维克多考理工科大学,但看到儿子如此嗜迷文学,后来又获得了两项诗歌大奖,也就默认了儿子的选择。雨果终其一生都是一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就曾说过,雨果是法国的第一诗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明确指出:雨果在今天的地位主要得之于他的诗歌

然而,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维克多﹒雨果主要的是位小说家,他是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经典名著联结在一起的。

  1830年,28岁的雨果买了一瓶墨水和一大块厚厚的灰色羊毛披肩,把自己从头到脚裹了起来……他奋笔疾书,撰写他的小说,仿佛蹲监狱一般。雨果夫人阿黛尔语五个多月后,小说写成了,就是那部动人心魄的《巴黎圣母院》。书中美丽、纯洁的爱丝美拉达,丑陋而善良的卡西莫多,虚伪、阴毒的副主教克洛德,这些人物对我们许多读者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雨果在《巴》中通过不同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真谛的理解,女主人公身上的宽恕精神,卡对爱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都表现了雨果的人道思想,这和基督教思想是一脉相成的,可以说是《悲》中基督教思想的萌芽。
  雨果的另一部旷世巨著《悲惨世界》,从酝酿到完成,经历的时间则要漫长得多。早在1840年,他拟定了这部小说最初的计划:《悲惨世界》───“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故事。1841年,雨果写了一篇散文《芳汀的由来》,文章叙述V.H.即雨果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之后,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纨跨子弟恶作剧地往一个妓女衣裙里塞雪团,因而引起撕打,警察不分青红皂白,抓走了妓女,并要让她坐上半年牢;V.H.出于关心,跟到了警察局,他向警察局长说出真相,并毫不犹豫地亮明自己的身份,以他的担保使这不幸的女子得免牢狱之灾……这个妓女后来就成了《悲惨世界》中苦难芳汀的原型。
  《悲惨世界》的创作是以真实生活为依据的,书中的主要人物也有其原型,如米里哀主教一个圣人,冉阿让一个男人,芳汀一个女人等,正如传记作家莫洛阿所言:现实生活给模糊的形像提供了模特儿,而文学家则是把明与暗安排得恰如其分。
  《悲惨世界》中的珂赛特是个让人怜爱的女孩。雨果的情侣朱丽叶为珂赛特在修道院的那段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细节,因为朱丽叶本人十岁时曾寄养于巴黎的一座修道院里,在那里度过了数年时光;朱丽叶还给了雨果圣﹒马德兰修道院一个女寄宿生的手稿,作家将其中的一部分原封不动地搬进了书中。至于书中的起义场面,则有雨果本人在1848年革命以及流亡前巴黎街垒战斗的亲身体验。书中马利尤斯甚至还有雨果自己的影子,马利尤斯追求珂赛特,就像当年雨果追求阿黛尔。经历了漫长的艰辛的创作过程,雨果在给友人瓦克里的一封信中,欣喜地宣告:
  今天,1861年6月30日,上午8点半,当一轮红日挂上我的窗扉时,我写完了《悲惨世界》。……”
雨果对刚完成的《悲惨世界》充满自信,相信这部书必定会吸引大批读者。作品能够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经久不衰,不是出于偶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故事情节动人,更多的是因为作品的感人的爱的精神和思想渗透给每一位读者。

所以如果说,《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吸引世人,那么可以说他的精神更是使它经久不衰的一个真正原因。

《悲惨世界》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后期的代表作。它像一首悲愤的叙事诗,真实的再现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现实,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境遇非凡的典型形象。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只要因为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的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惧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是男人潦倒,饥饿是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不会是无用的。可见,小说是以抨击法律的暴虐和社会的不平为主题,但更是以人道主义以爱的感化力量为出发点的,它那形形色色的任务形象,也因此更显得富有深刻的社会和人文精神。

冉阿让为了他七个外甥打破橱窗想偷面包,被判5年苦役,他一再越狱,坐了十九年的监牢。181510月初,刚出狱路过狄涅城,谁都不肯留他过夜,即使他有钱,但也没人给他吃,给他住。米里哀主教却热情的接待了他,。当晚他又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次日清晨被捕后,主教为了解救他,反而又送给他一对银烛台,并对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我赎的是你的灵魂。米里哀主教的宽舒和仁慈精神融化了他的仇恨。此后,他立志从善,改名为马德兰,来到另外一个城市,他改进技术,兴办福利事业,普济穷人,被选为市长。

在他开办的工厂里,有个女工叫做芳汀,长着堇色头发,她出生贫苦,从小失去父母,十五岁就来到巴黎谋生。她曾遭到一个无赖大学生的欺骗和遗弃,出于无奈,只得把私生女柯赛特寄养在巴黎附近酒店德纳弟的家里。德纳弟是个靠滑铁卢战场上盗尸发财的家伙,为人凶狠卑劣,他百般虐待,折磨小柯赛特又花言巧语诈骗芳汀的钱币。芳汀走投无路,只得卖掉自己的金头发和洁白的牙齿,进而沦为娼妓。一次他因在街头打了侮辱他的绅士,终被警察沙威追捕,判刑六个月。冉阿让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设法全力搭救,被找到了患病垂危中的芳汀。在她临死前夕,他向她保证,一定负责将柯赛特抚养成人。

其实,一桩意外的事发生了。穷人商马第因偷了制酒苹果而被拘捕。商马第的外貌,身材都很像冉阿让,于是被当作冉阿让遭受审判。沙威得知自己多年要侦察的冉阿让已经在监狱中,就主动向马德兰市长表示歉意 ,这时冉阿让面临着两种抉择:或是昧着良心,让人顶罪,或是主动自首,重进监狱。他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夜间头发全白了。最后,他决定前去投案自首,在法庭上,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搭救了那个蒙受不白之冤的人。

182311月,冉阿让再度服苦役,他乘机在搭救战船水手时,泅人潜逃,人们都以为他淹死了。圣诞节的晚上,八岁的柯赛特在树林中打水,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出现在她的面前,帮她提水,这就是冉阿让。冉阿让花了一千五百法郎的高假,从得纳弟手里把柯赛特领走。从此两个人在巴黎郊外住下。他教柯赛特识字,每当黄昏,他才出外溜达一会儿。

不久,冉阿让又被沙威发现,他连夜带着小柯赛他逃跑,沙威带者警察紧追,在这危急之际,冉阿让使出绝技,攀上一堵高墙,用路灯绳子缚住柯赛特的腰部,把她提上墙头,脱离险境。他冒称园丁的兄弟,潜伏在修道院里。

几年以后,柯赛特与青年马吕斯相恋。183265日,巴黎人民爆发了起义,马吕斯是这次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冉阿让也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这时,奸细沙威混入街垒,被起义者抓获,交给冉阿让枪决。冉阿让却以德抱怨,把他放走了。在反动政府军队的镇压下,暴动失败了。马吕斯在战斗中负伤。冉阿让从阴沟里将他救起来,背着他进入下水道。不幸,他们遇到警察沙威,冉阿让恳求沙威允许他把马吕斯送回家,并让自己也回家一次。这时,沙威已经深受仁慈感化,放走了冉阿让和马吕斯。随即引起良心的自责,在极度的思想矛盾中,他自己走上了镣铐,跳进塞纳河自杀。

马吕斯伤愈后准备与柯赛特结婚,冉阿让拿出先前的存款五十八万法郎,交给了柯赛特,并将自己的身世和种种遭遇如实告诉了马吕斯,以期得到年轻一代的谅解。但是,马吕斯以为他是一个惯犯,就与柯赛特商量,尽量远离这位老人。后来,马吕斯终于从德纳弟那里了解到冉阿让的为人善举,明白冉阿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决心接他同住。这时,冉阿让已经卧病不起,到了弥留之际,他把保存已久的银烛台交给了棵赛特,并说:我不知道,那给我烛台的人在天国是否对我满意。冉阿让回忆起来米里哀主教的教导,躺在这对青年恋人的手臂里,安详的告别了人世。

《悲惨世界》中对爱的体现

这部令世界注目的著作决不是出于偶然。雨果的品质,雨果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爱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真正去诠释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是通过他笔下汩汩流淌的那宽厚博大、善良温馨的爱的源泉。尽管是一幕幕的悲剧,尽管被很多人批评,但在他的文字中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暖暖的爱,拨动你的心弦。当米里哀主教说那银具是送给冉阿让的时候,让人感受到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温暖了;当沙威警官终于抓住冉阿让却愧然投河自尽时,他的内心中早已不是冷面铁血。 雨果将自己的爱赋予了他所钟爱的人物,把他心中向往的高尚与仁爱融入每一篇文章中,用美好的故事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尽管他所希望的救世良方收效甚微,但我们看到的是他充满爱的心和永远为人类最美情感歌唱的笔。[1]
雨果认为:慈悲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残余。一切人心里都有,连心肠最硬的人也有。雨果认为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因而宣扬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强调仁慈高于一切。雨果倡导的人道主义正是继承了这种进步的人道主义、传统,更是继承了基督教一切以爱为中心的伟大主义思想.雨果在冉阿让身上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让这一位囚犯洗心革面成为一个光明磊落、诚实悲悯的爱的使者。他不单身材高大,勇毅过人,而且乐善好施,慈悲诚恳,敢于舍己。他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会爱的人。郑克鲁先生指出总之,人道主义是雨果思想的核心,充分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虽然19世纪作家都有人道在主义思想,但可以说,雨果表现的最为强烈,最为鲜明,最为突出 [2]

雨果的良知观最为系统体现在《悲惨世界》中。仅仅把《悲惨世界》看作是描写世界的悲惨显然并不贴切。雨果心心念念的还是人性必胜,人心不灭,刻意描写的是在苦难中挣扎和沉沦的良心终于被唤醒与传递的过程。正如波德来尔指出的那样: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慈善的书,也就是说,是为了引起、激起慈善精神而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发问的书,提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至于书的形式,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诗……”[3]

雨果用这么长时间观察社会,观察现实,观察人类的命运,然后才动笔用真实生活的题材来描述一个这样悲惨的世界。他的初衷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悲惨的世界,要让人类脱离这样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惟有用爱,用这样的人道关怀才能完全的解救人类心灵和肉身的自由。

当然我们知道雨果的这份对社会的爱,对人类的爱不是出于自私的,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那份善良和责任。基督教的精神的爱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生命,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和态度。雨果的爱是宽厚的、博大的、高尚的。等待着所有渴望爱的心去接近,去品味。尽管每一个人的感悟和感动会不同,但那份深厚的情感定然会使爱历久而弥香。雨果抱着济世救民的崇高理想,以诗人的目光去观察,充满了向非正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激情

《悲惨世界》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也写出了这个悲惨世界中人们的求正义之举。更重要的是,作品不限于单纯反映悲惨的社会现实,而是写出了良知和忏悔在人一生中所扮演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雨果的《悲惨世界》这部作品中,到处贯穿着这样的一种基督爱的精神。也是雨果用基督爱的精神实践出来的一个生动例子。米里衣主教的宽厚深深的感动着成千上万的读者和世人。在把宗教看成精神鸦片的旧时代的社会氛围中,很多人因为喜欢这样的作品喜欢这样的人物喜欢这样的精神境界而深感不安。但不可否认他深深的影响了一披追求的人。究竟是什么能够使米里衣主教的形象如此感人呢?又是什么使冉阿让幡然悔悟呢?在任何时候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是的力量。

存在与爱一文中,蒂利希声称:爱的存在论最经典的表达就是在约翰福音四章八和十六节上帝之爱之中。 [4]作为存在本身的上帝就是爱 [ 5]上帝是爱,信仰上帝就是爱,由上帝而生的理性是爱。耶稣的上帝具有极大的宽容和包容性,上帝是至善和宽恕的,上帝的仁慈是君王式的,父亲式的仁慈,代表着绝对的权威。但耶稣的上帝具有普世性。 [6]上帝不仅是犹太人的上帝,而且是所有人的上帝,只要皈依上帝,就可以看到上帝的眷顾,只要悉心忏悔,就可以进如上帝之国。从福音书记载的耶稣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耶稣本人的行为是普世性的,并不拘泥于某个种族或群体,因为上帝让耶稣布道,并没有要求他仅向犹太人布道,而是通过他想人们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天国近了,你们悔改吧!上帝爱你们。

这种基督的爱,就是完全的耶稣身上实践并表现出来。因为在耶稣基督身上,上帝自己去寻找在自己的亡羊,去寻找痛苦和迷失的人类。当耶稣谈到善牧寻找亡羊的比喻、谈到妇女寻找失去的钱币的比喻、谈到慈父迎接并拥抱他的比喻,不只是单纯的话语,而是在解释他自己的所是、以及他的行为方式。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表达了上帝相反自己,他交付自己为能给人类新的生命、为能拯救人;这就是爱人最彻底的方式。注视约翰所谈到的基被刺透的肋旁可以帮助人理解上帝是爱的真正内涵。是在十字架上可以默观这一真理。从那里开始可以定义基督的爱是什么。

基督教的之真谛——宽恕

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曾经因饥饿偷过一块面包,被判如监狱3年,但因他屡次越狱,刑期加长了16年。为了一块面包他在监狱足足呆了19年,做了19年的苦囚。19年上午苦囚生涯把一个贫苦农民变成了对社会充满仇恨的自暴自弃者苛刑使他有一个穷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囚犯,他决心为恶,时时等待时机对社会寻求包袱报复。然而,冉阿让却没有堕落下去,他变成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马德兰市长,最终变成一个拥有仁慈,善良,宽容精神的圣徒。是什么力量十他发生了形同再造的变化呢?是爱的力量,是宽恕的力量。冉阿让从米里哀大主教那里得到感化,他也在挣扎着努力把爱和关怀传递出去,虽然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他还是完成了这一传递过程。对于冉阿让来说,埋名立德都不是难事,最艰难的是去拯救和传递爱。

冉阿让服满19年期刑出狱后,无家可归,人们都拒绝接待他。他走投无路站在空旷的广场上,内心充满了痛苦和仇恨。一位路过这里的妇人问明情况后,指着广场对面的那所房子对他说:去敲那扇门吧!那扇门是教堂的大门,由狄捏主教米里哀先生主持。这是一扇通向天堂的大门。他敲门进去,把自己的过去全部告诉了主教,主教毫无偏见的,诚恳的接待了他。半夜里教堂报时的钟声惊醒了他,他思绪万千,满脑子滚动着对这个世界的仇和恨。他想到晚间吃饭的时候,使用的那几副银具,他们至少可以卖200法郎。是他在狱中苦做赔付的一倍。他心里反反复复,踌躇不决,斗争的整整一个钟头。最后他决定去偷那银器,银器在主教卧室的壁柜里。他推门时弄出了响声,他准备一旦自己被发现就杀死主教。尽管他用怎样可怕的目光望着主教,但住家仍然安然酣睡。月光依稀找在壁炉上的那个耶稣受难像,他仿佛把两只手同时伸向他们两个人,为一个降福,为另一个赦宥。 [7]就是在这种近似与朦胧的在状态中,冉阿让终于没有下手杀死主教,但是,他偷了银器,在夜色中跑了。

清晨主教得知银器被盗,他十分平静的接受了银器被盗这一事实,没有任何抱怨。而冉阿让很快就被当地警察抓捕,带到主教这里。主教告诉警察这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警察惊讶,冉阿让也感到很惊讶。雨果这样描述说:这时冉阿让像个要昏到的人一样。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他曾经允诺过什么话了,他呆着不能张口。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一字的叮嘱,他又郑重的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面的人了,你是在善一面的了我。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解救出来,交还给上帝’”这一宽容的举动,这几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改变了冉阿让的人生之路。

爱上帝就要服从上帝。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要选择一种行为,拥有一种感情,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生活态度种生活在爱中的态度。他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抑制心灵的惯性和习惯运作,把心灵的方向指向爱,用上帝之爱为生活导航。生活在爱之中,也是用爱对抗世界的苦难,这是基督倡导的一种生活。这种生活的特征是注重感情,注重信仰,注重精神生活。以达观、宽厚、仁慈的眼光,一句话,用爱的眼光看世界,为自己的生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基础。主教是一个爱上帝的人,是一个比任何世人更慈悲的人,他爱了无形中的上帝,同样用他的爱去爱有形的兄弟冉阿让。他曾经做的许诺,他的宽忍,他的话语,充满着上帝之爱,充满着人灵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善良。

当他在路上旧病复发,抢了一个孩子的钱以后,他后悔了。他的良心再三再四的研究那样立在他面前的两个人,主教和冉阿让。”“他幻想延续的越久,主教的形象也越高大,越在他眼前显的光辉灿烂,冉阿让却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模糊。到某一时刻他也只是个影子。忽然一下,他完全消失了。只剩下那个主教。他让灿烂的光辉充实了那个可怜人的全部心灵。冉阿让哭了很久,淌着热泪,气不成声,哭的比妇女更柔弱,比孩子更慌乱。主教爱的宽容,唤醒了他做人的良知。从此,冉阿让开始了他真正做人的生涯。他以极大的爱心对待与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包括一直追捕他的警长。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上帝出于爱心,为了爱而创造。上帝只创造了爱本身和爱的手段而没有创造他物。 [8]只有信仰上帝,人才会获得爱,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才会拥有爱。不管上帝一词意指什么,他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9]人信仰上最大的收益就是学会了爱。上帝的爱不是多愁善感的感情,也不是父母对儿女的溺爱。他的爱具有一个特征,即他要求他的孩子们发展他所有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本性。 [10]因此我们理解上帝之爱,不能从他是否在此时此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现实的利益,他是否在明天解除我们具有的痛苦为标准,他是否在不久的将来会让我们万事如意。上帝对于人的承诺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善的承诺。即是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人格的人,过一种圣洁的生活,这种生活有爱、有高尚的道德、有希望、有未来,有能够克服时间诅咒的内涵。基督意志的核心,正是他做出了这种善的承诺。 [11] 那么冉阿让找回了做人的良知,打开他圣善之门的无疑是这样的爱的触动。用信仰的爱,这种主教那里得来的崇高的爱去实践爱,传递爱!

选择爱的生活

作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得知有一位叫商马第的流浪汉被当成冉阿让要开庭受审,这时候的他就陷入了痛苦的斗争之中:要不要去投案自首,救出一个和自己莫不相干的老人家?我们已经向那颗良心深处探望过,现在是再探望的时刻了。我们这样做,不能没有感动,也不能没有恐惧,因为这种探望比任何事情都更加惊心怵目。精神的眼睛,除了在人的心里,再没有旁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异彩,更多黑暗;再没有比那更可怕、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化无穷的东西。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他的良心,就是上帝!”“他必须那样做!他如果不那样做,便是什么也没有做!他活着也是枉然,他的忏悔也是白费,他以后只可以说: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个生活在上帝善的承诺中的人,无论处于何等境地,都不会成为一个不幸的人。如果我们在遭受苦难依然相信上帝,那么上帝就会亲自来的你心中,你就会感到爱的力量,看到世界的美和生命的价值。这一切完全来自于爱。生活在爱中无论生活多么苦难不幸,都不是生活在死寂的沙漠中。耶稣带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人生活在信仰中,就是生活在爱中。那么此时的冉阿让便已经有这样的良知便是生活在上帝的爱中了,他没有失望。

选择爱的生活,首先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而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法律和先知一切诫命的总纲。 [12] 耶稣在这里重申旧约的思想,问题是别人问了一条,,耶稣却说出了两条,把两条相提并论,并且强调这两条戒命是法律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这才识耶稣的创新 [13]耶稣教导他的子民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侍奉他。根据约翰福音记载,耶稣在受难前,曾经赐给他的信徒一条新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14]这就是明确告诉世人,基督徒的标志就是爱。虽然彼此相爱与爱上帝不是耶稣的独创,但是把爱提高到唯一,成为一种信仰的显著标志,则是耶稣和基督教特有的。只要按照耶稣的新命令去做,人们便能分辨出基督徒,这表明爱已经成为耶稣唯一强调的东西。

最终,冉阿让决定宁可自己重新入狱,终生被监禁,也要去救出商马第。后来他又因救人而假装失足落水,好去救出珂赛特。在拯救和保护珂赛特的过程中,他历尽艰险。再后来他又不计前嫌释放沙威并匿名救出马吕斯,甘愿让出已成为自己生命全部意义的珂赛特好成全二人。最后他在要默默无闻死去的时候,见到了得知真相后赶来的马吕斯和珂赛特,嘱咐他们要好好相爱后死去。虽然爱的传递和良知的唤醒很艰难,但毕竟成功了。不仅传给了下一代,也感化了冷酷的沙威。这些描写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

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忏悔,尽管经历艰辛,饱受人们的误解和歧视,但是他一直以自己的坦城和爱面世。在他弥留之际,一个妇女大声问他:你需要一个神父吗?”“我已经有了一个。冉阿让回答。这时候他用手指指着头上方的某一处,他好象看见有个人。大概主教真的在这临终的时刻来到了。早在主教原谅他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在主教爱的引领下皈依了上帝。他用自己后半生的全部努力和善行完成了对主教的承诺。从主教原谅他那一刻起,他的生活之路发生了变化,他已经把自己交给了上帝。他辞世的那一天,也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这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15]由于主教的爱和宽容,冉阿让没有成为一个悲惨世界的不幸者,他没有把自己变成物,他在爱与宽容中找回了自己的良知,找回了做人的人格,他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这个真正的人的灵魂深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爱与信,这爱与信是上帝赐予的。一种严厉的惩罚,长期的监禁能够约束一个罪犯的行为,但是,不能约束他的灵魂,更不能唤醒他做人的良知。惟有爱做到了这一点。

基督爱的最高境界——博爱

爱首先是对上帝的爱,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也称博爱。博爱包括爱你的邻人,也包括爱你的敌人。这种爱不是狭义的性爱,而是仁爱、博爱,他显著特征是宽容,宽容由爱而生。爱不仅仅限于某个种族,某个阶层,而是荫及所有的人。

爱你的仇人应该是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上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由爱上帝引发的爱人如己,似乎也是合情合理,尽管他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然而耶稣提倡的爱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还提倡爱贫者、爱罪者,甚至提倡爱你的仇人。由于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受压迫受奴役的民族,因而在他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耶稣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反感。他对信徒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不拿你的里衣,也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走两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16]要爱你的仇人,为逼迫你的人祈祷。”“你的仇敌要爱他;限你们的要待他们好。 [17]《约翰福音》曾经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的罗马士兵祈祷。

耶稣以信上帝、爱上帝为根本,以博爱为核心,以仁慈为思想的基础,构成了基督徒之爱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的核心所在。除了这些大原则之外,耶稣还登山训众具体规范了基督徒的日常行为标准。这就是登山训众所说的真福八端虚心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动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清心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可以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必被称为神的儿子。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种坏话诽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的。 [18]施特劳斯评论说:有福者不再是吃喝玩乐的富人,而是贫穷、哀伤、饥饿的人们;通向幸福和富裕的正确道路已经不再是暴力斗争、严格主张自己的权利,而是仁慈、和平和忍耐。同旧世界那样,从外表和以为外表和内心符合一致的假定出发,而是认为内心是绝对重要的,它处于一种超过对立的外表的地位,并且宁愿与内心发生最亲密的关系。 [19]

博爱是什么性质的爱?如果这种爱不是性爱,不是情爱,不是出于血缘关系的溺爱,那么她就是非常自然的爱,或者超自然的爱。一个在没有基督教信仰的情况下,不会去爱邻人,爱不幸者,爱罪人。只有相信上帝,才会有这样的爱。这种爱与上帝的爱是同一种爱。

基督教提倡的爱是一种博爱是一种至高的超越常人想象的那种爱,它让人们以放下自我,完全的为爱世人爱上帝而生活。这就是要时时刻刻选择爱的生活,实践爱的戒命。选择爱的生活就是要以博爱对待人生、世界和他人,以博爱的态度生活在世界之中。博爱的前提就是上帝救世的是善举,耶稣为完成上帝救世而替人类受难是赎罪善举。救世的核心是爱的奉献。如果我们以上帝的目的为目的,那么首先的品德是爱。耶稣倡导的基督徒的品性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强调博爱,爱上帝爱邻人,爱敌人,爱上帝创造的一切。爱是基督徒的突出品质,也是耶稣人道主义思想最有魅力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说,耶稣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爱或者是博爱。福音首先是爱的福音,因为上帝创世和救世不是出于上帝自己的需要,上帝是全能的,至善至美的,他自己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为自己创造世界和人类,这种创造只要一个原因,就是上帝无私的爱。

可以说,在冉阿让身上继承了耶稣所倡导的这种博爱,接受了来自米里哀主教的爱很简单,但是他把这样的爱传递出去,却不是一般意义人性自私上所能做的到的。这就是基督的爱在他身上的实现。在他身上完成的这一过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雨果的同胞薇依请求人们关注遭遇不幸的人,对他们抱之以爱和宽容。对于献给不幸者爱,她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她认为,遭遇不幸而沦为被动的无生机的物状态的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他人的宽宏而恢复到人的状态,这样的人如果善于把握和感觉这种宽宏的真正本质,那么在这一时刻中他会接收到满怀仁爱的灵魂……以爱心对待不幸者,这近乎为他施洗礼。 [20]

以爱对待不幸者不是向不幸者施舍爱,不是居高临下以强者的姿态同情弱者。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不幸者施爱就是一种购买行为即他购买了不幸者的人格,这种购买行为不是爱,而是一种自然的同情。什么是基督式的或者说是基督徒式的爱呢?我认为里德的看法是十分贴切的,他指出:在基督心目中,爱意味着关心他人,意味着把他人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把他当作物来看待,意味着尊重他人人格上的神性。 [21]德国神学家瑞切尔认为,爱在他人身上把我们同上帝的目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他们就是用上帝赐给我们的爱去救世。救世就是自救,救他人就是救自己,每个人都是被造物,因此每个人都是上帝目的的储藏室。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上帝的目的,这种尊重和爱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一个信徒的禀性。是信仰时人变的这样。基督提倡的爱不是爱某个身份,而是爱人。不因为对方是富人就爱的多一些,不因为对方身份卑微就爱的少一些,更不因为对方是妓女、税吏、罪犯就不爱他们,歧视他们甚至迫害他们。爱人不是爱人的身份而是爱这个人,无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何等地位,多他们的爱应该是一样的。不论是耶稣还是雨果笔下的主教都是这样的来实施爱的。

非常感谢在我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陈婷婷老师。在我开始选题,确定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在最后的论文修改、定稿上,陈老师一直给我很大的帮助。并且一直以来给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忠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里德.《基督的人生观》,蒋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

[2] 里德.《基督的人生观》,蒋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

[3]《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集》,郭宏安译.人民出版社,1987,160.

[4]Will Herberg.ed.Four Existentialist Thedogians:A keader form the works of Jacques Maritian,Nicholas Berdyaev,Matin Buber and Paul Tillich,Garden City,New York:Doudleday Anchor Book,1958,p.301

[5] 同上,302

[6] 许志伟.《基督教思想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9.

[7] 参见《悲惨世界》,第一卷.

[8] 薇依.《在期待中》,杜小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8.

[9] 里德.《基督的人生观》,蒋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

[10] 同上.

[11] 同上.

[12]《马太福音》,2237—40节;《马太福音》,1230-31节。

[13] 博泰罗等.《上帝是谁》,万祖秋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56.

[14]《约翰福音》,1334-75.

[15] 参见《悲惨世界》,最后一章.

[16]《马太福音》,5:39-41.

[17] 同上.

[18]《马太福音》,5:3-12.

[19]《路加福音》,6:27.

[20]薇依.《在期待中》,杜小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8.

[21]里德.《基督的人生观》,蒋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4f609d8762caaedd33d4e6.html

《题目: 由基督教的爱观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