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章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8年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7-31 09:09: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8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2.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是因为碳具有还原性

C.活性炭常用来制作防毒面具因其具有良好吸附性

D.所有碳单质燃烧一定只生成二氧化碳

3.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4.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5.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情况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实验室收集NO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B.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无法确定

6.现有一包碳酸钙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已知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是51,则此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514 B1516 C54 D158

7.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

D.冬季室内窗玻璃上出现水雾

8.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 粉末须混合均匀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9.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2CO BCO2CaCO3 CCOCO2 DCOH2CO3

10.下表中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8分)

1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铁离子   

2)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3)最简单的有机物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12.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冬天生煤炉或取暖,若室内通风不良,可能会发生煤气中毒:   

2)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会形成一层白膜,原因是   

用稀盐酸可以清洗掉这层白膜,是因为   

13.如图,物质王国中的AFX七种物质玩“独木桥”游戏,其中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

1)搭桥:规则是AF搭桥后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

E的化学式是   ,写出E的一种用途   

A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过桥:若AF分别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X可成功过桥,物质X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42分)

14.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15.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其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1)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现象为   ;除此之外,该实验还能研究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2)某同学将变红了的棉球用吹风机烘干后,观察到棉球又变回紫色.但是,他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说明“碳酸受热发生化学反应”,理由是   

16.如图是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其原因是   

2)根据实验事实填写下列空白:

观察到的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   

B   ﹣﹣﹣   

C   ﹣﹣﹣   

C处设置一个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7.将含3氯酸钾和1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片刻,冷却,称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为3.0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2)固体残余物中含有什么物质?

3)质量各为多少?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8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分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分析;

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来炼铁,故正确;

C.二氧化碳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故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是因为碳具有还原性

C.活性炭常用来制作防毒面具因其具有良好吸附性

D.所有碳单质燃烧一定只生成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墨的主要成分为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墨汁的主要成分为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故选项说法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有毒气体,常用来制作防毒面具,故选项说法正确。

D、所有碳单质燃烧不一定只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可燃性、还原性)、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分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干水属于混合物;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D、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分析】A、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实质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解答;

C、根据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解答;

D、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解答。

【解答】解: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故说法错误;

B、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故说法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情况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实验室收集NO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B.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无法确定

【分析】气体不溶于水,且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无毒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无毒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解:A、由于NO极易与氧气反应,而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就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了。故A错误;

B、由于NO极易与氧气反应,而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就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了。故B错误;

C、由于NO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C正确;

D、由上分析,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收集气体的方法,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是最理想的收集方法.

6.现有一包碳酸钙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已知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是51,则此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514 B1516 C54 D158

【分析】先设碳元素质量为12g,则根据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51,计算出钙元素质量为60g,再根据碳酸钙中钙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比计算出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用总的钙元素质量减去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计算出氧化钙中钙元素质量,再根据碳酸钙中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计算出碳酸钙中氧元素质量,根据氧化钙中钙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计算出氧化钙中氧元素质量,将碳酸钙中氧元素质量加上氧化钙中氧元素质量就是总的氧元素质量,再用钙元素质量与氧元素质量比即可。

【解答】解:先设碳元素质量为12g,则根据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51,计算出钙元素总质量为60g,碳酸钙中钙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比是4012,所以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为40g,氧化钙中钙元素质量为60g40g20g,碳酸钙中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是1248,所以碳酸钙中氧元素质量是48g,在氧化钙中钙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是4016,氧化钙中钙元素质量是20g,所以氧化钙中氧元素质量是8g,氧元素总质量为48g+8g56g,所以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60g56g1514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进行计算。

7.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

D.冬季室内窗玻璃上出现水雾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壶烧水后出现水垢,是因为加热后水中溶解的某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一些新的难溶性固体物质即水垢,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是由于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物质的缘故,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寒冷冬季室内窗户玻璃出现水雾,是由于冬天室外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水蒸气和水雾是水这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8.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 粉末须混合均匀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分析】A.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

C.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

D.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当碳粉过量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解答】解:A.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正确;

B.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正确

C.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D.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当碳粉过量时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的化学性质,完成实验探究题时,要明确探究的目的,根据所给信息按步骤进行分析,认真思考反应中的现象,不放过细节问题。

9.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2CO BCO2CaCO3 CCOCO2 DCOH2CO3

【分析】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解答】解:A、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能一步实现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一步实现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能一步实现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需要两步实现,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相互转化,要加强记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并能够理解应用.

10.下表中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分析判断;

B、根据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

D、根据分子间有间隔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由于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用活性炭净水。故A正确;

B、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COCO2的性质不同。没有CO2CO的量,不能比较含氧的多少,故B错误;

C、由于铝比铜活泼,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故C错误;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所以,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不同的现象,或者不同的物质出现某种相同的现象,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其中的原因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二.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8分)

1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铁离子 2Fe3+ 

2)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O3 

3)最简单的有机物 CH4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N2 

【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进行分析解答。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铁离子可表示为2Fe3+

2)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2O3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故答案为:

12Fe3+

22O3

3CH4

4N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冬天生煤炉或取暖,若室内通风不良,可能会发生煤气中毒: 2C+O22CO 

2)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会形成一层白膜,原因是 CaOH2+CO2CaCO3+H2O 

用稀盐酸可以清洗掉这层白膜,是因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只有熟悉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原则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就能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

【解答】解:(1)煤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种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故填:2C+O2 2CO

2)盛放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会形成一层白膜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aOH2+CO2CaCO3+H2O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适中。

13.如图,物质王国中的AFX七种物质玩“独木桥”游戏,其中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

1)搭桥:规则是AF搭桥后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

E的化学式是 CaOH2 ,写出E的一种用途 改良酸性土壤 

A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置换反应 

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CO2+H2O 

2)过桥:若AF分别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X可成功过桥,物质X H2O 

【分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因此E是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物质有盐酸、碳酸钠、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只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因此F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钠,C是盐酸,B是氧化铜,A是氢气。

【解答】解:(1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因此E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做建筑材料等: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OH2;改良酸性土壤;置换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

2)若AF分别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X可成功过桥,物质X是水;故答案为:H2O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42分)

14.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烧杯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玻璃棒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食醋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B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A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丙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丁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BC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分析】1)据仪器的用途分析解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结合装置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甲装置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制取气体,据此判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根据验满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烧杯,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玻璃棒,加速溶解;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 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用片状的鸡蛋壳和食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可知二者的区别在于甲中矿泉水瓶底部有孔,乙没有,将矿泉水瓶放入液体,固液接触产生气体,不需要气体时,将矿泉水瓶移出,反应停止,所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甲装置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制取气体,BD需要加热,所以不可行,C粉末装的锌放入矿泉水瓶会漏出,不可行,故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若试纸变红,则集满。

故答案为:(1)烧杯;玻璃棒;

2CaCO3+2HClCaCl2+H2O+CO2↑;食醋;BA丙;丁;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性质、收集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难度不大,但要结合题意细心分析。

15.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其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1)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现象为 先变红 ;除此之外,该实验还能研究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2)某同学将变红了的棉球用吹风机烘干后,观察到棉球又变回紫色.但是,他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说明“碳酸受热发生化学反应”,理由是 碳酸受热挥发也可以使棉球又变回紫色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

【解答】解:(1)通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故填先变红;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2)将变红了的棉球用吹风机烘干后,观察到棉球又变回紫色.但是,他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说明“碳酸受热发生化学反应”,理由是碳酸受热挥发也可以使棉球又变回紫色;

故答案为:碳酸受热挥发也可以使棉球又变回紫色.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6.如图是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其原因是 排除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2)根据实验事实填写下列空白:

观察到的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固体 ﹣﹣﹣ CO+CuOCu+CO2 

B 石灰水变浑浊 ﹣﹣﹣ CO2+CaOH2CaCO3+H2O 

C 尾气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 2CO+O22CO2 

C处设置一个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消除污染 

【分析】1)根据所使用药品的性质,解释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原因;

2)根据装置中发生的反应,判断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由于CO气体与空气混合在加热时可能出现爆炸,因此,在进行加热前要把玻璃管中空气全部排出,所以进行操作时应先通入CO排出管内空气然后再进行加热;

故答案为:排除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2A处,黑色的氧化铜与CO反应生成红色金属铜同时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因此在此处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固体;CO+CuOCu+CO2

B处,前一装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C处,没有反应的CO在此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CO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故答案为:尾气燃烧发出蓝色火焰;2CO+O22CO2

使用酒精灯把尾气中有毒气体CO燃烧变成二氧化碳,防止尾气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消除污染.

【点评】在使用可燃性气体进行实验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纯度,防止气体不纯而引起爆炸.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7.将含3氯酸钾和1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片刻,冷却,称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为3.0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2)固体残余物中含有什么物质?

3)质量各为多少?

【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的减小值等于氧气的质量,然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代入氧气的质量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最后计算出氯化钾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固体的质量等于氧气的质量,因此氧气的质量=3g+1g3.04g0.96g

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所以固体残余物中含有二氧化锰、氯化钾,还可能含有未分解的氯酸钾;

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是y

2KClO32KCl+3O2

149 96

y 0.96g

解得 y1.49g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

∴残余物中还含有氯酸钾,氯酸钾的质量=3.04g1.49g1g0.55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96g;固体残余物中含有氯化钾、二氧化锰和剩余的氯酸钾;其中二氧化锰1g,剩余氯酸钾0.55g,和生成的氯化钾1.49g

【点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和规范性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并注意: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2d3d8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c.html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章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8年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