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前三章答案

发布时间:2019-08-26 03:58: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作业答案

练习一

1 B 2 C 3 B 4 D 5 A 6 ABC 7 ABC 8 ABC 9 BCD 10 ABCD

1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哲学好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1)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2)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12.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什么?

【答案要点】

马克思是彻底而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和理论内容不同,彼此又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必然的理论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具体运用,是世界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1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

【答案要点】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岁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错误

1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人本”唯物主义,但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2)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唯心主义尤其是其唯心史观(3)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阅读一下材料,回答所提问题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 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性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练习二

1 A 2 A 3 A 4 B 5 C 6 ABCD 7 ABC 8 AC 9 ABC 10 ABD

11.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

(1) 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实质,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着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2)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在形式。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不存在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运动的时间可空间。

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2) 实践的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转换过程,在主体改造客体过程中,必然发生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或称主体对象化)过程,即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或称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失去自己对象化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答案要点】

错误。

(1)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因此把二者等同起来,说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非常不正确的、

(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但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物质是标明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存在是怎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

(3)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同等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

1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

错误。

因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

(1)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属于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标准,并非是花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5.试述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

【答案要点】

1.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多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统一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全部原理都是说明这个统一性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既然世界是统一与物质的,人们的思想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只有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践才能成功。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和抽象原则出发;(2)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3)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多门具体学科都以揭示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为任务,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办事,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走中科学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练习三

1 D 2 C 3 A 4 A 5 D 6 ABCD 7 BD 8 ABC 9 ACD 10 ABCD

11.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

【答案要点】

1.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米昂个方面,所以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认识矛盾,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两点论”基础上坚持“重点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所以还要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根源,去揭示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

12.现象和本质有何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内在联系。

2. 本质和现象既区别,又统一。区别是: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分丰富的,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统一是: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3.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表明: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答案要点】

正确

1. 这是威武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思想。

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把世界看成是许多彼此孤立、绝对静止的既成事物的堆积的世界观的否定。

3.“世界的过程的集合体”,是指世界万物都毫无例外地处于永恒发展之中,眼前的任何既成事物都只能是暂时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都是无止境地由低级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相互联系的世界万物也就构成了整个世界这个“过程的集合体”。

14.人的衰老是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答案要点】

1. 人的衰老的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总的说来是处在量变的过程中。但与任何事物一样,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常常包含部分的或阶段性的质变,这是由量变质变相互渗透所引起的。就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而言,很难说发生了什么根本性质的变化,他还是他。

2.但不可否认,在这整个渐变即量变的过程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如人从幼年到成年,由成年到中年,再由中年到老年,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是质的变化。这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矛盾及根本矛盾所规定的大小矛盾的变化,事物个别特征或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阶段性。

3.上述论断看到了人的衰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不懂得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会发生阶段性质变,把人的幼年到老年仅看成只有量的变化,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15.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参考答案】

1.部分和整体关系原理。此原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了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指出的那样,“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的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整个的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人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人离开了社会就不成其人了。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三,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2.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必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甚至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体主义。同时还要考虑和照顾到局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重要作用,反对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的绝对整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立足整体、统筹兼顾,既不要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又不要搞绝对的整体主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练习四

1 A 2 B 3 C 4 A 5 D 6 ABCD 7 BCD 8 BD 9 ACD 10 ABCD

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促使感性认识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不存在中介。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三是表面性,就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是经过头脑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而是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次飞跃的意义是:第一,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认识的目地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答案要点】

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指认识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那部分事物。

世界具有无限性。在整个世界中,既有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也有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不能称之为认识的客体。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愈来愈多的事物进入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成为认识的客体。

14.由于认识主体不同,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答案要点】

错误。

1.真理的相对性一是指真理反映事物的近似性、不完全性,二是指真理之所以以真总是相对于一定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因为认识主体不同所致,而是因为真理总是借助于一定的主观形式去反映客观内容,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总是有条件的存在,所以才使真理具有相对性。

3.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成果,它不会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改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徐霞客自幼立志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成年后乐于自然地理进行考察旅游,不畏艰险,毕生不疲,一方面是出于对祖国秀丽山川无比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搞清原有地理书上的疑问,填补其中的空白,让国人对祖国的地理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入、更正确的了解。徐霞客经过一生的不懈努力,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传世巨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徐霞客把亲自实地考察作为完成考察旅行既定目标的基本途径,总是针对有关地理书籍存在的疑点确定具体考察的重点,在考察中又总是突破书中的记载,力求有新的发现,走很少有人走的路或另开新路。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亲身的体验去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2.向导是本地山民,长期生存于此,因此对山地情况十分了解。长期在山区的生活经历,也会积累起各种克服困难的丰富经验。文中向导显示出的种种找水途径,或者是他人或前辈所传授,或者是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3.材料1和材料2都说明,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在材料1中,《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在多年跋山涉水的实地考察中对卡车对象的真实记录。在材料2中,山民向导的找水经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祖祖辈辈在山地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归根结底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位移来源。因此材料12 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就是“实践出真知”。

练习五

1 B 2 B 3 B 4 C 5 B 6 BD 7 BD 8 BD 9 AD 10 CD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这一规律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掌握这个规律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钥匙;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有哪些特殊性?

【答案要点】

1.从根源看,阶级斗争的根源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历史上阶段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

2.从其社会地位看,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

3.从对象看。阶级斗争的对象已不是完整的阶级,而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缩小、减弱和缓和。

4.从斗争形式看,主要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依照民主、法制乃至教育等途径解决。

13.唯心主义之所以是唯心的,就是因为它承认意识对社会历史有作用。

【答案要点】

1.不仅唯心史观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有作用。而且唯物史观也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有作用。因此,不能把唯心史观之所以是唯心的理由归结于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有作用

2.唯心史观之所以是唯心的,是因为唯心史观把社会意识看做是第一性的,看做社会存在的本源,并不是由于它承认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3.命题离开唯心主义历史观对历史基本问题的回答,用历史唯物主义也承认的观点来确定唯心主义的本质,因此是错误的。

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要点】

正确。

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意义的论断。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是通过改革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

2.我国当期的改革之所以是一场“革命”,一是因为改革同革命一样具有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二是因为改革是对我国传统体制的根本的根本变革和革命,不是对原有的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三是因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和直接动力。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四是因为改革引起了我国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因此,改革是一场新革命。

3.但我国当前的改革也不同于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段的政治大革命,而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革命性变化。

15.请用社会意识形态能动性原理分析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作用。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形态能动性原理

(1)社会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它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2)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这种反作用在于它能够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3)一般说,在每一社会意识形态中都存在这落后的、现实的和代表未来的即进步的三种意识形态及其斗争,它们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先进的意识形态逐步取代落后的和现实的,亦即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落后的、现实的还是先进的意识形态,都体现出自己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2.先进文化及其对社会的重大作用

(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文化是人类设备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既不的重要标志,它对社会经济、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就是社会意识形态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2)特别是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内涵和条件,是把人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

(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便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的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达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d4434f6bec0975f565e274.html

《马克思前三章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