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发布时间:2020-04-14 11:48: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

一、积累运用(26)

(2019·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shāo)________,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jié)________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jué)________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3)

(1)喜上眉(shāo)    (2)乡土情(jié)

(3)(jué)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

(1)(A.qiè Bquè)  (2)(A.qiào Bqiáo)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A )

A故知在句中是旧知识的意思。

B褪色在句中是变淡的意思。

C.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D.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用桑梓指代家乡)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 C )

A.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B.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C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D20194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源:学科网ZXXK]

5.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 A )[来源:学科网ZXXK]

A.本单元的作品全都是新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B.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

C.《梅岭三章》是陈毅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他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D《断章》的作者卞之琳,他的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6.名句默写。(6)

(1)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来源:学科网ZXXK]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4)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5)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7.综合性学习。(9)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有谁离得开脚下的土地?让我们走进脚踏一方土合性学习活动,再一次亲近生生不息的土地。

(1)【说说泥土的用途】仿照下面的句子,列举泥土的广泛用途。(2)

农民用泥土种植庄稼,工匠用泥土烧制砖瓦,艺术家用泥土雕刻栩栩如生的雕塑

(2)【感受泥土的文化】人情重怀土,游子思故乡。安土重迁、依恋故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诗词中有许多抒发思念故土之情的名句,请列举出一例。(2)

(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讲讲土地的故事】阅读下面的小故事,想一想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

张作霖有一次受邀给日本人题字,落款张作霖手黑,他的秘书在旁小声提醒,应是手墨而不是手黑。张作霖眼睛一瞪,故意当着日本人的面大声训斥,墨字下面有土,这土地也能送给日本人吗?

警告日本人不要试图侵占中国的土地。

(4)【谈谈土地资源的保护】 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请你就此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或广告词,说明土地保护的意义。(3)

(示例)珍爱土地,植树造林,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二、阅读理解(4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5)

元 稹

茶,[来源:__Z_X_X_K]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雕白玉,罗织红纱。

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注】 碾:茶碾。唐代时茶为茶饼,需用茶碾碾碎。后句为筛茶用具。(diào):煎茶器具。

8.本诗俗称宝塔诗,说说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3)

从第一行到第七行字数逐句递增。从第二行开始前后句对仗(词性、结构、字数)整体呈宝塔形状。每一行句尾均押韵。

9.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D )

A香叶,嫩芽展现茶叶的芬芳与质地,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B.第三行说明茶与诗客、僧人天生有缘,赞美茶的高雅和禅韵。

C.四、五两行描绘煎茶过程,系列色彩词语传递华而不奢之感。

D.第六行”“词视茶如人,表达醉赏四季美景之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

游小盘谷记(节选)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近之矣。

【注】 熟五斗米顷:(约莫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咳嗽。洼隆:凹凸的样子。龈腭:这里是高低交接的意思。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火之地。团瓢:圆形的草屋。摩荡:荡漾。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C )

A.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  B.探之/不可穷

C.乃登山循城/而归 D.曲折广/如一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

(1)余尝小盘谷 求:寻找,寻求

(2)不见人 卒:

(3)近之矣 殆:大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

(1)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寺院旁边有一条非常小的草径,向南延伸,便下落到大谷中。

(2)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深潭中的积水,一直灌注到山脚才消失。

13.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谷的行踪。(3)

从江宁府城出发,经过归云堂,北行到卢龙山,下山回到出发点[来源:学科网ZXXK]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4)

位次的讲究

《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个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14.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3)

本文从南、北、东、西四个方位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5.文章在开头提到林妹妹初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3)

引出说明对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4)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示例)A】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为尊。【A】中的为卑,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古人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1)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 宇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血死去,他都觉到荣耀。

19377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和林徽因年迈的母亲,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二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拉起母亲奔到屋外,就在这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继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荒山野岭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大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的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份……”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和发白的茅草,飘动着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里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是不知几世修来。在李庄,偶然从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注】 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

18.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3)

在长沙,(1)遭受炮火袭击,与死神擦肩而过;去往昆明,(2)找不到交通工具,途中高烧不退;在昆明,(3)生活已经捉襟见肘,身体也到了承受的极限;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19.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4)

选择:【甲】

作用: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表达了对研究中断、不能继续的惋惜和焦虑,表现了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照应了前文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同时引出下文她在病榻之中完成了大量工作的内容;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可使叙写更为真实可信。

20.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4)

(示例)问题: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答: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在国难来临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

三、写作(50)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不计回报,功高盖世不张扬个性,然而泥土却被我们忽视。

面对泥土,你会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泥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9d4a5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f9.html

《人教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