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09-11 15:42: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对刘和珍等烈士牺牲的悲痛和对戕害生命者的愤怒之情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鲁迅对生命的尊重和思考;

3、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

二、教学引入:

(课前将未署名的《兔和猫》印发给学生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昨天推荐大家看了一篇文章——《兔和猫》,这篇文章虽短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文章所描写的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动物,但通过这些小动物作者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那就是“对生命的思考”)

教师:你们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明确:(鲁迅!)

教师:提到鲁迅,他一般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明确:(“横眉冷对”“表情严肃”“愤世嫉俗”……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但这不是鲁迅的全部,认真品读鲁迅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仙台学医到弃医从文,从兔猫到人,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鲁迅一生都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今天就我们一起走进《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在此文中鲁迅对生命又作出了哪些思考呢?
(给出ppt《记念刘和珍君》)

三、教学过程:

一)、鲁迅对被害生命的悲痛,对戕害生命的愤怒

1、对刘和珍形象的整体把握

教师: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过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中国人太多,生命也太无价值,以致谁也不把人的生命当作一回事,滥杀无辜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真正是“无所容心于其间”了”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其实就是中国人视生命如草芥、滥杀无辜震惊中外的一场血案。当时的状况正如当时的诗人刘半农所描绘的那样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也提到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就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刘和珍君就是这40被害青年中的一位!

教师:在被害的40多个青年中,刘和珍作为鲁迅的学生,与鲁迅的接触并不算多,但她生前给鲁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由“桀骜锋利”——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和蔼”。

教师: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我们请同学来谈谈这样的人究竟是有着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内心坚强,心态乐观,是很阳光很温柔很柔弱很善良有追求!总之是一个年轻、美丽、善良的生命!

2、鲁迅对刘和珍被害的态度

教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个学生!(给出刘和珍君的肖像图片)这就是刘和珍!同学们看看刘和珍君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的刘和珍?——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美丽的无辜生命就这样被戕害!一个善良、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杀害了……而且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学生补充后半句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刘和珍君是怎样被虐杀的。

学生“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于是死掉了”一段。

教师:我请同学们看着刘和珍微笑着的照片,我来给大家刘和珍等人被害的这一过程,看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教师读,学生看着刘和珍的微笑着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每当读到这里,我是这样的一种心情: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敢想!

教师:作为刘和珍的老师鲁迅得知刘和珍被害的噩耗时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一起读出鲁迅的心情。

(明确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何至于在府门前喋血呢?”一段。

教师:这就是鲁迅当时的心情!鲁迅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简直不敢相信,难以接受!

教师:面对这样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作为刘和珍君的老师,鲁迅的脑海里会反复出现什么?

(明确: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的形象;想到曾经与他接触的点点滴滴,想到其被害的惨烈画面;脑海里始终洋溢着几个青年的血)

教师叙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何至于在府门前喋血?中国人怎么会下劣凶残到这种地步!但这是事实! 刘和珍君的确是死掉了,有她的尸骸为证,那个长年坚持预订《莽原》的进步青年,从此就消失了;刘和珍君的确死掉了,有她的尸骸为证,那个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校长的学生,从此就消失了;刘和珍的确是被虐杀了,有她的尸骸为证,那个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有责任感的学生,从此就和我永别了;她再不会到我赁屋授课的地方来听我上课了;那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

教师:面对美丽生命的消失,鲁迅在思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何至于在府门前喋血呢?”“中国人怎么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正是鲁迅对生命的一种叩问、一种思考、一种态度!这正是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普通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对生命消失的悲痛,对戕害生命的愤怒。这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 “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

二)尊重生命——鲁迅更在意人们对生命的态度

1、鲁迅为什么在刘和珍被害当天就“口诛笔伐”杀人者呢?

教师:鲁迅对刘和珍的被害是如此悲痛,对戕害生命的行为是如此愤怒,那他为何不再刘和珍被害时立即提笔挞伐害人者?而是在刘和珍的追悼会后,而且是在君的要求下呢?

(明确:……是要在痛定之后的——一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无声就是最好的反抗;“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 中外杀人者居然昂起头,不知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2、普通民众对刘和珍的死是什么态度?

教师: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普通民众对戕害生命的态度。文中哪些地方有对这类人的描写?

(明确学生找出并读“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离三月十八日已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助快要降临了吧!”

“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教师: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忘却

教师:这种人他们对戕害生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同学们可以先交流一下。

(明确:淡漠,漠不关心,极容易忘却对生命是比较漠然!

教师:这些人对生命的态度,正如《兔和猫》里提到的那些人一样——“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忘却!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把这种人的态度整理如下:对烈士的死有所哀痛,对杀人者有所不满,但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最易忘却历史教训,苟且偷生,慢慢的他们会对烈士的死感到漠然、麻木。

3、杀人者和反动文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师:杀人者和所谓的学者文人对生命的态度又是什么?

(明确: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中外杀人者居然昂起头,不知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教师:他们对待生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

(明确杀了人,还觉得是对的!杀了人还找借口!反动文人们将屠夫的残杀化作哈哈一笑!——这简直是恬不知耻!

教师:这些人对生命的态度,这些杀人者的嘴脸,鲁迅在其他的作品里也有过类似的描写:“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教师:他们抽刀向更弱者!在《战士和苍蝇》中他说道:“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教师总结:看到这些人对生命是这般态度,鲁迅是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普通民众)对生命的漠然,让鲁迅感到无比悲哀!(反动政府)对生命的戕害,让鲁迅先生出离愤怒!

三)、珍惜生命,让生命活得最有意义——对生命的轻掷鲁迅先生感到惋惜!

1、鲁迅对刘和珍的牺牲怎么看?

教师:那么,鲁迅对刘和珍等人不顾生命、勇敢游行请愿的行为持一种什么态度呢?

(明确:首先对他们的精神表示敬佩,同时对他们的死感到悲哀!)

教师:(介绍资料)“惨案发生的这一天,许广平没有在游行队伍当中。按许广平的思想性格看,毫无疑问她会积极参加到游行示威的群众行列中去,她也一定会像刘和珍等同学一样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事实上,她原也已准备好去参加游行请愿的。就在游行这天,一大早,她将几天前鲁迅交她誊抄的《小说旧闻钞》送到鲁迅家里;因为她怕鲁迅要等着用,便抓紧游行前的一点空余时间送稿。就在她将抄稿放在鲁迅桌上转身准备离去时,鲁迅挽留住了她。鲁迅问她为何这样匆促,许广平回答说"要去请愿"。鲁迅沉吟了一下,提出希望许广平不要去参加游行,说是"还有一些东西等着要抄呢"。这分明是要挽留住许广平;而他的语气是那样诚恳坚定,让人感到无法推辞也推辞不了。

所以,许广平就只好服从地坐了下来替鲁迅抄稿。尽管她内心不时想起远处的集会游行,她也只能隔着窗户关心同伴好友的勇敢斗争。

教师:你能理解鲁迅的做法吗?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点评)

教师补充:其实,鲁迅有他自己的认识,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想的。他认为,“在较为文明的国度里,游行示威固无不可,或许能够有一定效果,至少不至于有很大危险;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专制极端严重的国家,游行示威这样比较文明的行动,不但不能取得应有效果,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重大牺牲。”

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正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可以设想即使不是许广平,就是李广平、张广平我想鲁迅也会把他挽留下来。因为他知道这样去等于是送死。其实,本文文中鲁迅也有对刘和珍等人这种做法的态度,同学们一起找出来读读。

2、刘和珍牺牲的意义探讨,初步体会鲁迅的生命观。

(学生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再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讲了几重意思?

教师:“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说明什么?

(明确:牺牲很大,但收效很小。

教师:“但请愿是不再其中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请愿方式,效果更小!

教师:再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请愿?

(明确:徒手请愿。

教师:那徒手请愿的效果又是什么?

(明确:更小(微乎其微)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在此对刘和珍等人不顾生命,徒手请愿的做法究竟持一种什么态度?

(明确:对其精神是赞扬支持的,但对这种方式是不赞成的,对这种无谓的牺牲是不赞成的。

教师:刘和珍等请愿学生对生命的态度,鲁迅一方面对其精神是赞扬的,但其徒手请愿的方式的确是不必要,这一牺牲生命换来的小小的前行的确不划算。但是,刘和珍君等人的鲜血难道就白流了吗?鲁迅怎么看。我们一起来读读接下来的内容。

(学生:读“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一段)

教师: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怎么样就够了?“这也就够了”怎么理解?

教师引导:刘和珍的死至少在哪些人的心中产生影响?

(明确:亲族、师友、爱人……

教师引导:但随着时间的流驶,人们或许就会忘掉,但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什么意思?

(明确:青山埋忠骨!)

教师:也就是说即使别人忘记了,但刘和珍君等人也会与青山同在!——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教师刘和珍等人的鲜血在鲁迅看来也是没有白流的:烈士的死至少应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产生影响!即使时光流逝,人们也不应当忘记她!即使忘记了,但烈士的死会与青山同在,倘能如此,也就够了。

四)探讨鲁迅的生命价值观

1、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看看鲁迅对文中三类人的生命态度所持的态度:对生命的漠然,让鲁迅感到无比悲哀!对生命的戕害,让鲁迅先生出离愤怒!对生命的轻掷,让鲁迅感到惋惜!

教师:下面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对生命究竟持一种什么态度呢?

(学生讨论、发言

2、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三一八惨案之后,当有人鼓吹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时,鲁迅反复讲一个常识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真正的改革者绝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他又说道:“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自己活着的人没有劝别人去死的权利,假使你自己认为死是好的,那么请你自己先去死吧。”

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生命所态度——鲁迅非常看重生命,但并不吝惜生命,并没有绝对的否定包括流血在内的牺牲,他强调人的生存不是苟活

四、课后探讨

教师: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这么说:“对生命的关爱,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亮点,一个底色。”请同学们下课后以练笔的形式,结合鲁迅的一些其他作品谈谈你对钱理群教授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982d9a5fbfc77da269b1d1.html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