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合[岳麓版]

发布时间:2014-09-13 00:13: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远市华侨中学 金容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封建社会 (有两种)

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 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

2、纺织 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陶瓷业:

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发展:

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②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

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明清: 商业市镇兴起,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重农抑商” 政策

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

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

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

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原因: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

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开始

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殖民扩张

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2、英国的殖民扩张

手段: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进行商业战争。

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三、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

3世界市场的形成

、形成过程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主要途径)

、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洋务运动

1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内容: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5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补充: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二、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变化

服饰:长袍马褂 与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饮食西餐馆;烟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使用新工艺技术

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习俗:“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

社交礼仪----废除跪拜、作揖等节,代之以握手、鞠躬

“老爷”“大人”称谓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走向简洁文明。

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

、民主思潮的促进;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

①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航空

2、通讯

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刊:《申报》;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影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互联网: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意义: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评价:积极--------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① 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2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制度:美元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作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 1947年签字,1948实施。

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影响: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即欧盟)

建立过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欧元的诞生200211欧元正式启用

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

影响: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影响: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加快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

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组织原则: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影响: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5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2)态度: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11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3b0ed684868762caaed5a5.html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合[岳麓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