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新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28 23:2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新与思考
作者:段平虎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22

新媒体为纪录片点击观看提供了众多的平台支持,也为电视纪录片创作带来了竞争与挑战。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新实践,从题材选择、叙事结构、视听表达上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只有求真创新,并不断听取网民用户的信息反馈,才能进一步提高质量水平,也才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受众群体,实现飞跃。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622-0062-02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使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纪录片成为可能。尤其是各类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手机App、微博、微信的开通,为大众自主选择和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也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打造受众欢迎的纪录片精品,加快适应大屏变小屏,固定变移动,单向变多元,接收变互动的新媒体时代,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1关注普通人,反映生存现状,体现人文精神情怀

2009年以来,有视频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最期待看到的视频内容中,纪录片以高达35%的投票率排名第一,远远超过了28%的美剧、22%的日韩剧等[1]。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庞大的网民数量反映了纪录片市场广阔的前景,但另一方面纪录片的创作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在不同时期也出现过一些有影响力的片子,但从总体上看,真正接地气受欢迎的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究其主要原因,恐怕与业界多年来习惯于崇尚“高大上”题材的创作思路有关。因此,要想纪录片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首先要在选题上寻找突破,即要多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况,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比如,近年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美食版“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片中采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挖莲藕的圣武和茂荣兄弟、冰湖捕鱼的鱼把头等人辛勤劳作的身影,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承,这是该片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又如,2013327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时播出的5集纪录片《大汖》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该片记录了地处山西东部千年古村大汖17位留守老人农耕生活现状,题材内容在打动观众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再如,2014812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的《农家高考》讲述了山西滹沱河畔农家孩子考大学的故事。主人公韩俊毛是村里种地的教书先生,李俊杰是种地的乡村音乐人,两家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别走他们的老路。片中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思想,很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与感慨。同样,那些国际化大题材、大制作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鸟瞰中国》等,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是在题材选择上,将镜头对准中国普通百姓,捕捉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生存状态,以此来反映悠久的文明传承和壮丽的自然景象才取得成功。可见,要达到“内容为王”之境,搞好纪录片的选题就成为关键所在。

2叙事故事化,巧妙编辑素材,增强内容戏剧张力

新媒体时代,一部纪录片要想受到大众的欢迎,拥有较高的点击播放率,不仅要有故事和悬念,还要有新颖的表现形式方能脱颖而出。近年来,尽管业界倡导“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但作为纪录片创作,由于面对的是正在发生发展的人物和事件(文献片除外),因此,对编导而言,就增加了表现的难度。笔者以为,要想讲好故事,留
住观众,就要借鉴国际化的叙事策略,借鉴非线性结构表达优势,巧妙编辑拍摄素材,以此来构建矛盾冲突与兴趣点,增强片子内容的戏剧张力,不断提高纪录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由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摄制的纪录片《美丽中国梦》,就采用了国际化的非线性结构,即以空间转换为特征,采用高空快速影摄的特效方式,将中国不同地域进行有机划分组合,形成整部片子以空间变换为节点的结构主线。这样处理,就很容易从观众兴趣视角,来展开纪录片故事的组合与讲述。同时,每个板块内容,也都充满了故事与悬念。如记录云南元阳人耕作的稻田里,正在大声呼唤同伴的青蛙,突然被掠食者池鹭一口吞入到肚子里;黄山脚下的一条山沟密林中,一群嬉戏的猴子,忽然发现正在逼近的毒蛇急忙逃命等类似情节在片中多处可见。另外,该片在讲述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对部分素材的编辑处理,也将非线性结构与线性结构有机结合,既前后密切呼应,又在叙事上充满了悬念和情趣。比如,在第一集中,贵州苗族老宋一家人急切备耕的心情,与房顶上迟归筑巢的雨燕形成了两条交织的线索,人耕燕飞,和谐相处的一幕,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观众感慨不已。片子最后又作呼应:水稻丰收了,燕子也要离开了,浙江稻农老杨又出人意外地拿着篓子,到田里去抓鱼售卖等,这种在编辑上打破常规结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叙事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像纪录片《农家高考》在叙事上,也是打破单一的线性结构,将两位家长忙农事、吹唢呐辛苦挣钱,与他们面临高考的孩子上学穿插剪辑,现在式与过去式有机结合,增加了片子叙事的趣味性和看点,彰显了编导深厚的功底与创新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启发良多。

3传播多元化,强化视听元素,用影像力量征服观众

电视作为视听合一,形神兼备的传播媒体,有着其他传媒所不具有的特点优势。对现代受众而言,多元化的纪录片点播平台为点击观看提供了极大便利。如果纪录片本身做的没有观赏性,吸引不了眼球,即使主创者在题材、结构上再下功夫,也不会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对手机用户而言,“小屏幕”和“碎片式”的收视习惯,更让他们看重这一点。为此,要想将纪录片做的既好看又好听,就要在镜头拍摄捕捉、声音处理上下功夫,要将自己角色定位为“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和“调动着”。唯此,才能记录下真实而鲜活的画面和声音来吸引并打动观众。比如,201553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的《最后的铸造厂》,就是摄像师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阳泉市阀门公司铸造厂,更多地用近景、特写画面,将满脸乌黑,汗流浃背的工人们干活场景记录下来,并经过精心选择编辑呈现在屏幕上。片中特殊的光影造型,鲜明的细节刻画,咣咣的铸造机器声,反映了企业改制前夕,这里的工人师傅既担忧又爱厂敬业的精神风貌。在解说词表现方面,该片一改过去传统的抒情色彩,采用了平实的语调做旁白介绍。比如,片子一开始这样解说:“孙建刚师傅是山西阳泉市阀门公司铸造厂的一名造型工。26年来,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在上班路上。20137月底,孙师傅所在的工厂就要关停了,原本再干5年就可以退休,半道却遇到了这样的变故。4个月后去哪儿找饭碗,孙师傅心里一点儿也没有着落……。”可以看出,开篇尽管解说不多,但让观众感到既质朴又亲切,一下子就缩短了与片子人物的距离感。

纵观近年来观众热议的纪录片,都是在画面拍摄、声音处理上颇见功夫的上乘之作。比如《鸟瞰中国》就采用了大量航拍镜头,再配以真挚细腻的解说,婉转大气的音乐,让观众从新的视听角度去欣赏壮丽的祖国山河,其视觉冲击力,为同类片子之最。又如,《舌尖上的中国》里,摄像师仰拍瓮中放竹笋、水中捕鱼人、俯拍冰湖捕鱼等画面,都通过新颖奇特的拍摄视角、引人入胜的光线色彩造型来增强片子的表现力,令观众眼界大开,回味感叹不已。

此外,要提高纪录片的点击播放率,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不断推出大众欢迎的纪录片作品。这是因为,现代受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他们“内容生产要参与、信息选择要针对、话语权力要分享、传播控制要打破”。新媒体不仅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只有发挥新媒体互动与双向传播的特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摄制中来,纪录片才将包含更多更深入的时代信息和更鲜活的生活细节[2]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要想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就要在题材选择、叙事结构、视听表达上求新、求精、求实,努力做到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同时,还应当鼓励纪录片生产者研发打造“微纪录片”[3]这一新样态,谋求差异化生存,以实现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搜狐.高质量高品位视频内容凸显商业价值[EB/OL].http//corp.sohu.com/20090904/n280345304.shtml.
[2]万小菡.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表达[J].视听界,20145):97-99.
[3]牛广夏.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34Z):56-5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cd1c48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0.html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新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