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发布时间:2020-05-20 06:08: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xx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一、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1xx”

四杰指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杰作诗,强调要有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种壮思和气势,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四杰所写的五律,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2xxxx风骨:

陈子昂是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二、盛唐开元、天宝盛世,唐诗全面繁荣。诗人的创作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前人所谓盛唐气象,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和侠少。

1.盛唐xxxx

代表作家xxxxxxxx等。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

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王维,人称诗佛,他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同时,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2xx派:

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它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是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

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其中,王昌龄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美誉。他的作品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

比较高适、岑参诗风,同中有异。相同的是,他们的诗歌,都有边塞立功、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他们的诗歌,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他们的诗歌都显示出边地异域的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们的诗歌,都擅长歌行,其杰作,几乎全是七言。不同的是,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题材的表现上,高适侧重描写现实,在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映民间疾苦方面,前期更为深刻,故表现出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相比之下,写得比较朴素,摆脱了唐初绮靡艳丽的诗风,在豪迈奔放的感情中有苍凉悲壮之音。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有奇气,热情奔放,急促高亢,笔法多变化,表现出浪漫主义的主要倾向;他又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多景物描写,色彩绚烂,富于瑰丽雄奇之笔,反映生活面更为广阔。他们的诗歌,是盛唐边塞诗人中卓越的代表。

3诗仙”xx

诗风飘逸,善用夸张想象。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首推李白。开元、天宝时代的其它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履。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4“xx”“诗史”xx

诗风沉郁顿挫。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动于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除孟浩然外,大都死于乱后。在叛乱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得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却丧失了过那种生活所凭依的许多条件,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悠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人,则乱前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终于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李诗大多源出于《楚辞》,杜诗大源出于《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又在不同方面受到《文选》很深的影响。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三、中唐在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中唐诗有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到了中唐,我们才看到了有意识的字锤句炼。盛唐存在着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诗人群落;而到中唐,我们却看到了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1.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诗人们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他们着眼用力于写日常生活。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人事的升沉离合等方面的描绘,贯串于悯乱哀时的情绪之中,便形成大历诗歌的基调。钱起、郎士元、李端、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戴叔伦、李益等的作品,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却都带有这种烙印。而韦应物之澄澹,李益之悲慨,尤为后人所称赏。

2xx派:

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他们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在内容上,他们写险怪,写幽僻,写苦涩,写冷艳,甚至写凶狠。在形式上,他们以散文句法入诗,并且大量使用一些非前人诗中所习见的词语。这些诗人多在苦吟上下功夫,诗鬼李贺更是倾心于幽奇冷艳诗境的构造。

3.元白诗派:

以自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侧重继承杜甫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这一方面,并且进一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为通俗流畅,生动感人。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提倡为君为民而作。他们的乐府叙事诗成就较大。其中元白都善于创作叙事诗;都善于吸取民间歌谣特色,语言通俗;都善于描摹音乐、色彩,诗歌富有音乐性,但元浅白深,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不如白。

此外,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柳诗峻洁而清腴,模山范水之篇,上承谢灵运。刘诗简练而沉着,讽刺时政之作,下启苏东坡。

四、晚唐文宗到宣宗(827—859)的三十余年里,是杜牧和李商隐活跃的时代。

1xx”

指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尤长于七律,他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发抒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哀。李商隐的诗,形成一种低回往复,一唱三叹、词工意深,深情绵邈,富于暗示色彩的艺术风格;具有情思婉转,意境含蓄,工于比兴,用典贴切等特点。最能体现他诗歌的这种艺术特色的,一类是咏史诗,一类是抒怀诗和爱情诗。

杜牧的诗歌,具有思想敏锐,情怀旷达的特点。论其风格,则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杜牧的咏史诗.显得锋芒毕露,锐气逼人,给人以豪健之感。杜牧的忧国伤时,感怀身世的诗篇,感伤而不消沉,抑郁而不颓废,杂情思于唱叹之间,寓风骨于流丽之中。杜牧的写景诗气韵清拔,格调高峻。

2.懿宗即位以迄唐亡(860--907),诗人不少,成就不大。其间不少作者,追踪元白,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问题,如杜荀鹤、罗隐、于渍、聂夷中等;还有一些人则以凄婉轻艳的风格伤悼乱离,如司空图、吴融、韩偓、韦庄等。而皮日休和陆龟蒙则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的沉痛,有异于其它作家。但这些人都无法和他们的前辈较量。

xx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一、词的流派

有的人遵循词的传统的写法,按照词体的要求进行选材和创作,便形成了词的正统派;而词坛上的另外一些作家,为了使词能够表现更广阔、更丰富的内容,表现更博大、更高昂的精神,也在努力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把词引向一个更加开阔光明的境地,这便形成了词的革新派。这两派便是婉约派与豪放派。

豪放派虽然在当时不是词坛的正统,但它气魄宏伟,风格刚健,情调开朗,感情充沛,畅所欲言,没有拘束。简而言之,就是意境超脱。豪放派突破了儿女情长的狭小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意境,是对词的革新和发展。有意识地创造豪放词风,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音节和谐,语工而入律,情调软美,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

帏儿女之事,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就成了它的主要内容。人们把这种风格形象地概括为香而弱香而软。婉约词,限制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豪爽气概的表达,比之豪放词派,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首先.它描写了爱情。这类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反抗,具有反封建的作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弱骨柔情。

其二,婉约词写出了封建时代的妇女以及坎坷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心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三,词也象诗一样,其中含有可作为寄托之用的因素,即用香草美人以喻君子,以男女喻君臣。在婉约词中,确有不少词作,把家国身世之感,或打并入艳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描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别有寄托。

其四,从艺术风格上说,婉约词深婉含蓄,意在言外,别有一种耐人咀嚼、引人深思的风味,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享受,自有它存在的价值。

二、词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作家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期:

唐五代和北宋初年;北宋中叶到南渡;南宋前期的壮怀高唱;晚宋的哀感低吟。

1.五代和北宋初年

从唐五代到北宋初叶,跨越的时间很久,可以说是令词发展极盛时期。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

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南唐词家以后主李煜及冯延巳成就最高。李煜早年写过一些如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等绮靡无聊作品,及至国破家亡,才意识到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而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的哀叹,王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晏殊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欧阳修与晏殊相比,新变的成分要多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如果说晏殊、欧阳修主要是着眼于词艺的提高与深化,那么,范仲淹、张先等人的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另外,王安石词作也颇具开创性。他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他的咏史词、怀古词成就较高。

2.北宋中叶到xx

此间最著名的词家是柳永、苏轼、周邦彦,他们从不同方面继续对词进

行革新。

柳永是北宋初年第一位大量制作慢词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柳永的词绝大多数是长调(慢词),为填制慢词拓宽了道路。在艺术技巧上,柳词曲折委婉,长于铺叙,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用了很多浅近的俗语白话,被称为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词

在题材内容上,较其前代作者,亦有拓展。除反映男女恋情,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外,还以平等的态度表现妇女情感、才艺和情趣,描摹城市繁华和山水风光,抒发身世遭遇和对功名利禄的慨叹,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此外,也有一些咏物、咏史之作。

苏轼变词风为豪放。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羁旅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是婉约派中的集大成者。他的词雍容典雅,长于铺叙,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这时其它词人还有张先、贺铸和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黄、晁二人词风近于苏轼,秦张为婉约派,秦观则被称为婉约派之宗,善于用柔笔抒情,语言工致而切合音律。

继起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明白如话,却又含蕴深厚,真挚清新,模色揣声,锤炼无痕,讲求音律的和谐。

3.南宋前期的壮怀高唱和晚宋的哀感低吟

豪放词派,到了南宋,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烈的情况下,词要承担起反映时代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有进一步的解放、进一步的发展。辛弃疾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以辞赋为词,使词最终冲破了一切樊篱,达到了无事不可入的境界,把豪放词推向了顶峰,把词的社会功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辛弃疾的词,体制恢宏,风格多样,或驰骋奔放,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或绵丽蕴蓄,忠悱缠绵,有所寄寓;或生动活泼,反映农村风光。他才情磅礴,经史子集,驱谴自如。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磊落坦荡的高尚情操。

词对他来说,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境界愈益激昂悲壮,豪放奔骤,与苏轼相比,有英雄词与学士词之别。

与辛弃疾同时驰骋词林的,还有张孝祥、陈亮、刘过、岳珂等人,继起于南宋末年的还有刘克庄、文天祥等人,虽成就、风格不尽相同,但均能奋其健笔,抒其壮怀悲戚,为宋词放射出最后的光辉。

婉约词派,在南宋中期以后,也有长足的发展。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大派,都宗周邦彦为师,讲究音律,锤炼字句,但风格却迥然各异。姜夔以清刚、高雅、峻峭擅胜,宗之者有史达祖、蒋捷等人,张炎更是他的嫡派传人。吴文英以温丽见工,他的词精于造句,针线密细。周密等皆为其嫡传弟子。王沂孙则以深致名世。他的词专以咏物寄托家国沦丧之悲,喜用新奇的字句、错综的结构,表现一种经过思索方能见出的幽邃的词境。在词坛,遂别树一帜,而为宋词之殿。其中,周密、王沂孙、张炎等身处晚宋,皆痛遭神州陆沉,深受压迫。

斜阳衰柳,但余蝉曳残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f7c05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22.html

《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