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课文分析+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0-10-23 23:47: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悲爱国青年惨遭屠戮,愤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言行卑劣。巴金的《小狗包弟》表达的是一种忏悔之情,忏悔自己竟然为了自保而将聪明可爱有情有义的小狗包弟扔上医院的解剖台。这两篇文章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众心态。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达的是一种景仰之情,文章选取了梁氏演讲的几个精彩片断生动地刻画了梁氏才情横溢的形象,字里行间灌注了作者对老师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尝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品味语言,揣摩形象,把握主题。

二、复习《纪念刘和珍君》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事迹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2 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

3 结合语境,字斟句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背诵课文第24节。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纪念,现在写做纪念纪念说明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回忆性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描述的主体。是作者对爱国学生刘和珍的尊称。从题目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学生刘和珍的悼念与崇敬之情。《纪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2、明了背景

1926318,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游行队伍抵达执政府国务院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执政府卫队突然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天,年仅22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为了组织女师大的学生参加集会游行,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进,行进在队伍的最前面,后来在执政府门前饮弹倒下。

惨案发生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41日,鲁迅先生满怀悲忧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

3、梳理结构

全文共七小节,作者已经标明。七小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第六、七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这部分分两层,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第二部分(第3—5节)记述刘和珍烈士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这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第3节)到遇害(第45节)。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第4节)到遇害细节(第5节)。

第三部分(第67节)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请愿事件的意义,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4、感悟主旨

鲁迅先生通过对·一八惨案的述评,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去创造一个理想的新世界。

(三)精彩语段赏析

1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时间副词,已经;,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第一句中的指代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一八大屠杀。 文明”“伟绩”“武功都是反语。这两句话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手无寸铁的女子的罪恶行径,表达作者悲愤之情。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先看看鲁迅先生在《空谈》中如是说: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不在流血斗争中的请愿又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结合鲁迅先生在《空谈》中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注意保存革命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主张。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重点难点探究

1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第一节: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节: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节: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节: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是真。

2 文中的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里的

国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国人,不仅包括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里的庸人是指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鲁迅告诫庸人不要忘却烈士的鲜血,不要忘记我们所住的并非人间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这里的苟活者是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他们能被烈士们的斗争勇气和牺牲精神所感召,从死难者的血迹中逐渐觉醒过来,并有走向斗争的可能。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谦词,意反衬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供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里的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的冷漠,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希望。有恶意的闲人指陈西滢之类的御用文人,他们诬蔑爱国群众,为反动派开脱罪责,是反动派的帮凶。对这类人,作者是深恶痛绝的。

(五)、基础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2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6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10月开始定居上海,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193610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作品集简介如下:

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3)、《彷徨》(1924—1926),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

2 字音

难认字字音

寥落liáo   桀骜jié ào   赁屋lìn   喋血dié  尸骸hái   屠戮lù   浸渍zì  殒身不恤yǔn

多音字字音

阿(1ā   阿姨   阿拉伯             2ē   阿谀   刚直不阿

当(1dāng   当务之急   螳臂当车    2dàng   用词不当   安步当车

创(1chuāng    创伤    重创敌军    2chuàng    创造    勇于创新

攒(1cuán      攒射    万头攒动    2zǎn       积攒    攒钱买书

同(1tóng      相同    同心协力    2tòng      胡同

3 形似字辨析

1)和蔼  暮霭

蔼:是草字头,它的意思是和气,态度好和蔼的意思是态度温和,容易接近,从结构上看它是个同义并列式的合成词。

霭:是雨字头,它的意思是云气,云雾暮霭傍晚的云雾,从结构上看它是个偏正式的合成词。

2)屠戮  邮戳

两个字的形体区别在每个字的左下方。有两个意思,一是,如屠戮;二是并,合,如戮力同心

一个意思是用力使长条形物体的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如戳破;还有(戳儿)图章的意思,如邮戳

3)星陨如雨  殒身不恤

陨:左耳旁,指物体从高处落下来,如陨落”“星陨如雨等。

殒:歹字旁,跟死亡有关,如殒命”“殒身不恤等。

4)噩耗  恶习

同音不同义,所以不能换写。的意思是惊人的,可怕的,如噩耗

指很坏的行为,与相对,如无恶不作;又指恶劣的,极坏的,如恶人”“恶习

注意不要把噩耗写成恶耗

4 近义词辨析

1)行迹  形迹

行迹:行动的踪迹,如行迹无定

形迹:指举动和神色,也可指痕迹、迹象,如形迹可疑”“不留形迹

2)流失  流逝

流失:水、土、矿物等自然物质或人工制造的物质白白地流走或散失,如水土流失;也可指人员、财物等从本地本单位流动出去而散失,如人才流失”“国有资产流失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多指时间,如时光流逝等。本文中时间永是流驶中的流驶流逝同义。

 

 

 

 

三、复习《小狗包弟》http://www.pop321.com.cn/

  (一)、复习目标

1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 品读文本,体会语言质朴生动、真挚感人的特点。

3 感悟作者严于自剖、勇于自责、敢讲真话的精神。

课文导读

(二)、课文整体感知

1 解说文题

《小狗包弟》是篇较为感人的散文名作,选自巴金的五集散文巨著《随想录》。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名叫包弟的小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2 明了背景

这篇散文写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665月至1976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十年动乱期间,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一大批正直之士遭到迫害。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作者为了自保,竟然将与自己相处了七年之久的有着深厚情谊的小狗包弟送上了医院的解剖台。但是送走以后,作者并没有真正轻松下来,相反一直感到羞耻和歉疚。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文革也早早结束了,但是作者始终未能忘记小狗包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错误行为,19801月写下了这篇无情解剖自己,满怀忏悔之情的散文。

3 梳理结构

1)明确文眼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情节结构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引子、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第1段):引出包弟

开端(第2段):介绍包弟

发展(第3——6段):友爱包弟

结局(第7——9段):送别包弟

尾声(第10—13段):思念包弟

3)感情线索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4 感悟主旨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借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三)、精彩语段赏析

1)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善用动词和形容词刻画形象,表现感情。如刻画小狗形象时,用了”“”“”“”“闻闻”“舔舔”“抚摸”“等一系列动词和高兴”“亲热”“痛苦等一系列形容词,准确生动地将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的泪愤交织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与小狗相比,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真是人不如狗。人性缺失,原因何是?看看专政队大棒就可以知道。

2)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包弟的作揖讨东西吃突出了它的聪明可爱,可是这样可爱的小狗,主人竟然不敢养,社会竟然不让活,的懦弱和痛苦可想而知,社会的荒唐与黑暗可想而知!

3)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探索集·后记》)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更深刻的社会价值。

4)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在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探究

1 文章开头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 包弟送走后巴金先是感到轻松,但不久就感到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你如何理解巴金的这种感情变化?

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把可能引来麻烦的包袱(小狗包弟)送出去,自然感到轻松。但是作者良心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小狗包弟、对自己懦弱自保的羞耻感,又让作者内心备受煎熬,感到无比沉痛。这种感情变化表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首先说明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然后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淫威。自己甩掉了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了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

3 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4 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五)、基础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71月赴法国留学,并写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这标志着巴金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2003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一生创作了13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其中写于1931年的长篇小说《家》最能体现巴金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巴金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是散文集《随想录》,在197812月开始动笔,历时八年完成了150篇,最后结集出版,在思想界和读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2 字音

易误读字

揪回来jiū      舔舔tiǎn      作揖yī    吠叫fèi        解剖pōu       虫蛀zhù

多音字

泥(1ní  泥土    泥牛入海     2nì  拘泥    泥古不化

乘(1chéng 乘机    乘风破浪   2shèng 史乘    千乘之国

调(1tiá调节    风调雨顺    2dià调研    南腔北调

缝(1féng  缝补    缝合伤口   2fèng  缝隙    见缝插针

3 字形

1)开门揖盗  缉拿  编辑  舟楫  2)绿草如茵  绿树成阴  3)堕落  坠落

4 近义词辨析

1)爆发  暴发

爆发:指因爆炸而迅速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也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用于火山、战争等。

暴发:指突然发生,如暴发瘟疫;也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暴发用于洪水、疫病等。

2)辛酸  心酸

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和悲伤,如一部辛酸史”“饱尝辛酸

心酸:因悲痛而内心酸楚,如心酸落泪”“好不心酸

 

四、复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http://www.pop321.com.cn/

(一)、复习目标

1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2 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梁任公先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左右,应邀到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精彩演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 明了背景

梁实秋,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五十年代以后,梁实秋渐入晚境。回首往事,环顾四周,故土遥远,知交零落,他心头不禁生起了一种寂寞萧索的感觉。这以后,怀念故人、思恋故土成了梁实秋散文的主要内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就是晚年梁实秋怀念故人的佳作,它追溯了在半个世纪前求学清华时聆听梁启超演讲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无限景仰之情。

3 梳理结构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影响,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具体描写演讲的情景,生动表现梁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注意: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这篇散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选取演讲时的几个精彩镜头,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才情横溢的大师形象。

4 感悟主旨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借记事来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特点,并表达对一代大师的崇敬赞美之情。

(三)、精彩语段赏析

1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作陪衬,来表现梁任公这次演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人未出场,声势却已造得很大。

2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梁任公演讲时出场的情景。先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后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交代地点时,在教堂前着一个字,可见较宽,交代听众时,用了一个坐满,可见仰慕与期待的人非常多,这一切都是为刻画梁任公形象服务的。描写梁任公形象时,分为两个层次,前一层写他的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他的精神气质。这样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3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头,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这是梁任公演讲的奇特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人物语言,足见梁氏谦逊而自负,开朗而直爽,幽默而风趣。如此坦率的语言,再伴以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的风趣的动作,使整场演讲一开头便极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重点难点探究

1 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 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3 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不够舒展。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字实秋,祖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为新月社主要成员。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2 关于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 字音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4形似字辨析

1)戊       

戊:读wù,注意字形——内中空空,注意字义——天干第五位,如戊戌

戌:读xū,注意字形——内中一短横,注意字义——地支第十一位,如戊戌

戍:读shù,注意字形——内中一小点,注意字义——军队驻守,如卫戍”“戍守等。

戎:读róng,注意字形——短横左出头,注意字义兵器的总称,如兵戎相见指军队,军事,如投笔从戎

戒:读jiè,注意字形——“戎字里面多一竖,注意字义提防,如警戒改掉不良嗜好,如戒毒指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泛指应当戒除的事,如戒律”“斋戒

2)采 

采:本义是,如采花”“采摘。另有意思跟精神”“神情有关,如无精打采”“神采奕奕

彩:本义跟颜色有关,如彩旗飘飘。另有意思跟称赞的欢呼声有关,如喝彩

5 多义成语

1)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本文取此义。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如:这篇短小精悍的作品是我们单位的退休工人老邓精心创作的。

2)灯红酒绿:形容腐朽奢糜的生活。如:这个年纪轻轻的领导上任不久就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也可用来描写街市夜景、宴会盛况等。如:每当夜幕降临,步行街上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3)不三不四:指不正派,如:不要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指不像样子,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4)不翼而飞:指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如:信是收到了,但信封上的纪念邮票却不翼而飞了。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如:这个谣言不翼而飞,才眨眼功夫,整个公司就传遍了。

5)粗枝大叶:原比喻简略或概括,如:汉文粗枝大叶,全书序细腻(《朱子语录》)。现多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如:你这样粗枝大叶处理,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e9280590c69ec3d5bb7550.html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课文分析+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