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07-07 19:1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倡导者为陈独秀、李大钊,以《新青年》(第一卷《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9月改名《新青年》(第二卷)后迁址北京)为主要阵地。以“民主”、“科学”为口号,以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为旗帜,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极大的启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为后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鲜明地方色彩和诗歌形式的散文美(松散中强调约束、口语的运用)。

3.问题小说

时间1919年下半年,作家冰心、卢隐、王统照等。原因:五四社会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作家为人生的创作态度,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果(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及东北欧文学;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特点:题材广泛,多以“爱”与“美”作为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对社会问题的开掘不深。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作品观念化、抽象化。问题小说是一种“题材热”,不是小说流派,许多作家都从“问题小说”起步,但后来都向写实主义转化,1918—1922年间的小说家几乎都是问题小说家。

4.自叙传小说(自我小说/郁达夫式小说)

(1)自我的写真。在相当多的作品中,以自我为原型,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乃至相貌的投影。

(2)感伤的抒情。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黄众则的愤世嫉俗(《采石矶》)李白时的追怀往昔(《过去》)

(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忽视情节的营造必然会造成散文化取向。《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

(4)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接触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含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异国的苍空皎月《沉沦》,北方的晴天远山《薄奠》

5.文研会

1921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圆、沈雁冰、叶绍均、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文研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失意时的消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人们习惯上称文研会的创作是“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一些会员,包括毛的 ,也没有严格地区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界限]当时沈雁冰已经接编、革新《小说月报》所以未曾另设会刊。《小说月报》从第十二卷第一期起的革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为人生”的宗旨。[给当时文坛流行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打击,包括林纾译文在内的几十万书稿被全部废止。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严肃的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的忽略了娱乐作用

6.创造社

1921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徐祖正等人。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的内心需要,讲求“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文学活动以1925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6人,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2月创造社被查封。

7.新月诗派

作为诗歌流派,它始于192641日的《晨报副刊 诗刊》,主要作者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刘梦苇等9人。在《新月》阶段作者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德,方玮家,1931年创刊上海。《新月后期》出现了曹葆华、卞之琳等41人,后来又有《诗刊》等季刊。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义,主张理性与节制。在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追求诗歌格律,倾向古典主义,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

8.东北作家群

(1)指“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区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的青年作家。

(2)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困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痛恨,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故土的愿望。

(3)代表作家有萧红、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等。

(4)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生死场》《没有祖国的孩子》《科尔沁旗的草原》

(5)风格粗犷有力,具有东北地方色彩,以及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

9.现代诗派

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有后期新月诗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提倡写作的“纯然的现代的诗”,不讲求诗作的整齐和韵脚,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诗风朦胧晦涩,以意向繁复、内涵丰富而著称,故称为“意向抒情派”。

10.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创刊与19379月,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1945年创刊)为主要阵地。它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蔡、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等9人。七月诗派坚持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造上坚持现实主义为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艺术性而不做唯美的追求。

11.九叶诗派

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代表人物:“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等9人。曾被称作“现代诗派”直到1921年诗选《九叶集》出版后,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生命的文学”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九叶诗派的存在,已经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的诗歌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经验教训。

12.左联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19303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光、冯乃超、田汉等40多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根据前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纲领而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性讲话。刊物包括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和左联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以及秘密发行的《文学导报》(创刊号名为《前哨》)等。

13.文协

19383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进行大联合)。“文协”由老舍负责日常事务,以《抗战文艺》和《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响应。

14.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

1921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同年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杂志。这一年应云卫、古剑尘等还组织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两社都倡导“写实的社会剧”,强调戏剧必须反映时代和人生,肩负起社会教育任务,同时提倡“爱美剧”,倡导“非营业性质”的业余演剧,反对戏剧商业化。这两个戏剧社作家明显受到易卜生影响,形成了“社会问题”写实剧潮。

15.孤岛文学

193711月上海四周沦陷到194112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时间里,上海租界成立特殊环境。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这一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孤岛”文学运动中,以上海剧艺社为主,戏剧创作比较活跃,杂文创作也在“孤岛”风行一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政治环境恶化,进步文学活动渐歇。

16.京派

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中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京派作家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构建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等,其中沈从文成就最大。

17.新感觉派

30年代上海这个畸形繁荣的大都会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小说派别——新感觉派。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矛盾、老舍的都市文学形态。其特点是表现都市社会的病态生活,追求瞬间感觉和印象。长于描写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新感觉派的出现与当时汹涌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有直接联系。代表作家加油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新感觉派小说使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起共同组成30年代小说交响乐的不同声音。

18.“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19.“三大主义”

一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曰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减的写实文学。

三曰推到迂晦的艰迎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语丝社

《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有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得“语丝派”的称号。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等。

21.新月社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北京开始,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忽视等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餐会形式活动,后来发展为新月俱乐部。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闻一多等。19266月,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相继离京,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胡适出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后出版了《新月》月刊、《诗刊》季刊。坚持到1932年历时5年。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22.爱美剧

五四时开展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口号(非职业性盈利),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陈大悲提出“爱美剧”。辛亥革命后欧阳予倩、洪深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演员自导自演。

23.早期象征诗派

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而产生、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以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及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的创作为代表,提倡“纯诗”理论,开启了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先河,也被看作是早期的象征或早期现代诗派。

24、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52—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文艺整风。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的权威性方针,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了文艺从属政治,阐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初步奠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体系。

1.《狂人日记》人物形象

(1)《狂人日记》成功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2)此形象具有的现实意义在于作品集中描写了他在迫害妄想之中时时表露出的强迫观念让人们透过观念推导出一个具有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因为传统势力的迫害而致狂的。狂人之所以成为狂人,就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暴露。

(3)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能够暗示人们去看待现实中反传统的革新力量的成长。在被传统势力支配下的反常社会里,那些首先说出了历史真理的先驱者,也常常被视为反常,乃至被诬为狂人和疯子。

2.《阿Q正传》人物形象

(总)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典型。

1)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来看,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流浪雇农。

2)从思想上看,深受封建观念的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特点,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

3)具有落后的革命观,混杂着原始的复仇欲和非理性的破坏欲。

4)具有矛盾的两性观,自觉维护“男女之大防”和本能欲望之间产生了冲突。

5)“精神胜利法”是其形象及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妄自尊大、自欺欺人、麻木健忘、欺软怕硬、自我解嘲、自轻自贱、自甘屈辱等特征。

3.《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一)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以《狂人日记》为开端,贯穿始终。

(二)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以《阿Q正传》等为代表,贯穿始终。

(三)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思想主题——以《孔乙己》《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为代表,贯穿始终。

艺术特色(一)“表现得深切”具有独特的题材、主题、视角、情节模式

(1)题材:开创了农民、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视角:在平凡的现象中提炼深刻的主题,拷问人的灵魂,关注“病态社会”中的人的精神痛苦。

(3)情节模式:“看/被看”及“离去归来再离去”(知识分子离乡)两大模式

(2)“格式的特别"—在结构、方法、风格、形式、表现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借鉴西方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1)结构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单线索直线型情节结构,多采用横断面切割和蛛网状结构。

(2)方法上:开创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3)风格上:多样化。抒情小说、讽刺小说、乡土小说。

(4)形式上: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狂人日记》)第三人称(《阿Q正传》)第一三人称结合(《祝福》);时间安排有时间(顺叙、倒叙、插叙),空间(向横向拓展)

(5)文体上:多样化选择。诗话小说《伤逝》、散文化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化小说《在酒楼上》

(6)表现手法:人物塑造等。“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白描和“画眼睛”、个性化的语言、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表现。

(三)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化特色:语言简约凝练,热烈与冷峻相结合。

4.叶绍均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

思想内容:(1)暴露旧中国教育界的黑暗内幕。《饭》等。

(2)解释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级其灰色悲琐人生。《潘先生在难中》1925

(3)表现教员知识分子的革命、反抗。《抗争》、《夜》

(4)战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真理之路和性格演变史。《倪焕之》

艺术特色:(1)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他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情感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外加任何主观的发挥与评价。作家冷镌、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

(2)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均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3)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

(4)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有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即使是从最严格的语法学的角度来审视其作品,都是经得起推敲、耐得起咀嚼的。

5.徐志摩艺术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闭,那飞扬的雪花意象,巧妙的传达了执着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2)韵律和谐,富裕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押音。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所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他的诗富于想象力,同时又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因而他诗歌的文词非常丰富,词藻现实出华丽、明艳的特点。

6.闻一多诗歌特点

(三美)1)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诗的节奏感很强,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

(1)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中经常出现红、黄、青、兰、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注意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颜色浓淡相宜,深浅适中。《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罗绮”。
3)建筑美。主要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整,虽不必代办的限制每一行字数一直,但行与行之间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精于炼字,设喻奇巧。

艺术特色1)受西方象征主义诗学影响,主张“审丑”。

(2)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了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

(3)想象力丰富,具有无羁的自由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4)强调主观情感客观物象化,风格沉郁而凝重。

7.《女神》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艺术特点:(1)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丽丰美的语言和浓烈瑰丽的色彩,富于了《女神》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2)《女神》在形式方面实现了诗人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艺术主张,这是与他的让感情“自然流露”相一致。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完全服从于诗人情感自由流露需要。

思想内容:(1)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凤凰涅磐》《炉中煤》

(2)对自我的颂扬和个性解放的讴歌——《天狗》

(3)表现了一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精神——《匪徒颂》《风》

8.田汉戏剧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

(2)把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田汉本时期剧作取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作品的语言凝练、简洁、个性化。

9.新感觉派小说艺术特点

(1)题材上,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2)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3)人物刻画上,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4)缺点上,对二重人格的描写,存在教条主义地把人弗洛伊德主义化,表现出作家主体精神的某种颓废。

10.《子夜》艺术特点及吴荪甫形象

艺术特点:(1)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史诗性。

(2)结构恢宏、严谨,情节波澜起伏,叙述有条不紊。(三条火线,一个中心,一个场面)

(3)善于把人物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刻画,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

(4)运用心灵辩证法竟为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

(5)成功地创造了资本家的群像。

(6)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7)叙述语言客观冷静,人物语言个性化。

吴荪甫形象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一个战败了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末路英雄形象。

(2)具有现代资本家像个的基本特征,游历过欧美,学会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为人刚毅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3)性格复杂而多变,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具有个性的两重性;居庸封建性,既独断专横又孤立无援。

(4)其悲剧命运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1.《骆驼祥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1)结构上,呈现出主副线脚趾的网状结构,情节集中、紧凑。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善于结合人物的行动和故事情节进行精微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

(3)具有浓厚的北京地狱文化色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背景风俗画卷,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官样儿文化的揭示;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炼、纯净的语言。

(4)融幽默于悲哀和辛酸之中,具有“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

祥子形象19世纪20年代因农村经济破产流落都市、受压迫、受剥削的都市个体劳动者形象。

12.《激流三部曲》艺术特色及觉新、觉慧形象

艺术特色:1)“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将高价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

2)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

3)浓重的抒情色彩,忧郁反对、哭诉的调子,叙事在激情宣泄中进行。

4)擅长运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注重发掘人情美。

5)精微细腻的心理描写。

觉新形象:

(1)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软弱者,具有双重性格。

(2)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曾经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3)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

觉慧形象:

(1)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

(2)首先,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表现为: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在社会上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觉反抗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婢女鸣凤相爱,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反封建面貌。

(3)其次,身上还存留着一些封建意识,思想行为上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简单、幼稚、不成熟,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

13.《边城》艺术特色

(1)创造性地运用好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强调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抒情性。

(2)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域色彩,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交织。

(3)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

(4)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追求纯与真的美文效果。

(5)现实与梦幻相交织,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14.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1)在诗歌对象的审美选择上,戴望舒成熟期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努力在微细的琐屑事务中发现诗。

(2)运用象征的意向与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诗人的主观心境,把情绪客观化。

(3)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需要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4)奇幻美的语言是其特征。

15.《雷雨》艺术特色与人物形象

艺术特点:(1)善于营造紧张剧烈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戏剧矛盾高度集中。

(2)具有独具匠心的“回溯式”戏剧结构,“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相交织,精巧紧凑。

(3)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4)戏剧语言精炼简洁、明白晓畅、富于抒情性,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高度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周朴园形象:(1)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封建专制独裁的象征,为人专横、自私、贪婪、虚伪、狡诈、冷酷又有一定复杂性,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及悲剧承担者。

(2)在和繁漪的关系上,表明他是一个专横的封建家长。

(3)在和侍萍的关系上,既可以看到其性格中冷酷、自私、虚伪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其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复杂情态。

(4)在和鲁大海的关系上,通过劳资关系和阶级关系,揭示了其反动的阶级本性。

繁漪形象:(1)具有叛逆性格的资财阶级上层知识女性。在夫妻关系中,承受了周朴园专制主义精神折磨,周萍对爱情的背叛使其悲剧进一步深化,是遭受双重压迫的被侮辱被损害者。

(2)美丽、热情、受过新思想影响,追求独立个性和爱情自由、却被封建婚姻制度所毁灭,成立一个忧郁荫翳的人。

(3)繁漪精神的主要对立面是周朴园,其叛逆反抗性格在同周萍的关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体现,内心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并最终爆发出了“最雷雨式”的反抗力量。

(4)思想局限性:对爱情的盲目性;性格的软弱性;严重的阶级偏见。

16、曹禺的写作特色及对中国戏剧的贡献

写作特色:(1)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有机地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形成了个人民族风格。

(2)曹禺杰出的悲剧作家。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心灵受到压抑的悲剧女性,是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性男子。他们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各是某种复杂情感的化身。

(3)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4)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

贡献:(1)他的戏剧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主体,这是五四主题的发展,他出色地描写了封建没落家庭及其众多人生,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并以《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2)曹禺的戏剧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3)曹禺戏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艺术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4)曹禺戏剧在吸收外来艺术,形成个人风格的同时,能从剧本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表现方面体现出深厚的民族特色,奠定了现代话剧这一新生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的地位。

17、《围城》艺术特点

(1)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学人小说”。

(2)塑造了一批洋学街和旧学问相错综时期的新儒林的众生相。

(3)讽刺笔法幽默机敏而富于哲理。

(4)采用的是旅行者的游记式结构。

18、张爱玲小说艺术特点

(1)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基调冷艳、苍凉、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2)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基调冷艳、苍凉。

(3)对女性的琐细日常生活的发现和肯定。

(4)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 ——“新鸳蝴体”(“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

(5)语言华丽、雅致,圆润而意象丰富。

19、艾青诗歌艺术特色

(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诗歌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太阳——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息的追求。

(2)具有忧郁的诗绪,风格沉郁而悲怆。

(3)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强调捕捉瞬间的印象、感觉,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有独特的光与色。

(4)提倡自由体诗,追求诗的散文美,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5)语言平实凝练。

20、郭沫若艺术特色

(1)以古风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显示针对性和政治尖锐性。

(2)失事求似,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擦和浪漫主义气息。

(3)悲剧主人公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

(4)具有浓郁的主观性。

(5)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是戏剧的诗。

(6)结构紧凑集中。

21、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2)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巨大变革,塑造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观念的冲突,描写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和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属于“乡村政治问题小说”

艺术上,创造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新评书体”,表现为:

(1)结构连贯、完整,故事性强,大故事套小故事,环环相扣。

(2)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

(3)语言明快、简约、明白如话,富于幽默感。

(4)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7ad75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5.html

《文学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