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六下五单元 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2018-04-20 14:58: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科学精神”

第五单元主题学习

第一板块:课内课外,自主预习

(一)通读本单元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和故事,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以及科学发明发现的故事。

(二)梳理预习,基础达标

1.我能给下列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今(

)弄 漩涡 )(

)而谈 )而不舍

)火燎 )然长逝

2.我能根据拼音把词语写正确、写美观。

①.经过居里夫人的wán qiáng )拼搏,镭终于在世人面前放射出光芒。居里夫人为人类做出了zhuó yuè( )的贡献。她既不是为了róng yù( ),也不是为了tóu xián( ),而是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镭射线能破坏、杀死细胞和细菌,yǒu xiào( )控制qīn shí( )人类健康的癌细胞,帮助治疗癌症。居里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无比敬仰。

3.我会给词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坚持不 A.松懈 B.懒惰

而不舍 A.雕刻 B.毅力

然长逝 A.突然 B.死去

见微知 A.有名 B.明显

有兴趣 A.丰富 B.

终身受 A.增加 B.有好处的

4.我会搭配准确词语

执著的( 庄重的(

尽情地( 辛勤地(

吓得( )乐得(

判断 吸取

5. 我可以正确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填在句子里。

)有成( 见( )知(

)空( )惯 追( )求( )( )独有( )( )而不(

百思不得( )(

打破沙锅( )( )(

一切在科学领域卓有成效的人,都能从 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比喻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的词语是:

飞机神秘失踪的现象在德国发生过一次, ,后来在美国也发生了一次。

6. 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一处毛病,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本段有六处错误)

在我做家庭作业时,被一道数

学题难住了。我想来想去反复思考,

还是不会。老师忽然想起了我说的

画线段图、列图表的方法。我赶紧

不慌不忙振作精神,动手做。忽然,

我很快找到了门道,解决了难题。原来,只有方法得当,问题就不难解决。

7. 我会参照加点文字的形式,把句子写完整,感觉语言的工整。

生活中有很许多神秘而美好的东西,似乎难以寻觅,难以理解,难以登堂入室,但只要你有勇气

善于思考问题),

敢于付诸行动),

美好神秘的世界之门就会向你敞开,原来它是虚掩着的。

(三)初读感知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

的文章,文章以

主线,作者采用 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

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 和伟大的 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具体写她探索、发现、提炼镭的过程,最后引用 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2. 《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千年梦”指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课文分为三部分,简要说说每部分的段意:

一( 1--- 3

二( ---

三( ---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6)运用事例,证明观点:①

第三部分(7—8)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4.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板块:主题探究,品析写法

精读一《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精读感悟

1.课文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心默读课文2—6自然段,勾画出表现“美丽”的句子,并做出简要批注,然后将勾画的句子多读几遍,试着将文字背后的美丽读出来。

2.学习了课文后,你如何理解这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积累运用

1.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实践运用

仿照例句,表达我对美丽的看法。

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美丽是袁隆平用一生的经历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

美丽是

美丽是

我来读一读,我也写一写。

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刘翔颁奖词

风驰电掣想到做到——刘翔

12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请你仿照上面的颁奖词,为伟大美丽的居里夫人也写一份颁奖词吧。

3.读书链接

阅读链接见课后——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精读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精读感悟

1.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课文中画一画,写一写批注。

2.文中的“?”“!”各指什么?

“?”能变成“!”靠的是什么?

3.通过读书,我梳理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是:

这也是议论文最常见的构篇方式。

(二)积累运用

1.读读下面这两段话,体会议论文与记叙文语言表达的不同。

议论文: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记叙文:

有一次,谢皮罗像往常一样洗完澡,放掉洗澡水时,他欣喜地看到,水上形成了一圈圈漩涡,像一个个转动的陀螺,又像一群群舞动的精灵。看上去有趣极了。他惊奇地发现,一般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谢皮罗趴在浴盆前看着哗哗作响的水涡,左思右想,不得其解。

2.如果以“坚持”为话题,证明“坚持才能成功”写议论文,你觉得选用下面哪些事例较合理?(

a.小水滴长年累月把石头滴穿。

b.梅兰芳学京剧,紧盯水中的鱼儿,注视空中的鸽子,日日坚持苦练基本功。

c.毛主席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不舍得扔掉。

d.大画家门采尔走到哪里都带着画画工具,走到哪儿画到哪儿,从不间断。

2.实践运用

本课运用“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方法,把一个问题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的很清楚,请你学习这种写法,来论述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读书链接

谈礼貌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板块:组文联读,内化写法

(一)提炼写法,一课一得

1.默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 ,想一想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再说说自已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 默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说怀特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二)组文略读,发现异同

你发现了本组课文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了吗?

第四板块:泛读拓展,丰富积累

()主题链接

1.书海拾贝

春风拂在脸上,雨露洒在身上,迎着风,和着雨,奔跑、飞扬。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都在接近梦的天堂,就算羽翼折断也要飞翔,因为光明就在不远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

(一)迟到的奖赏

2004615,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伯纳斯-李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并颁发给他100万欧元的奖金。

这是一个迟到的奖赏。早在1989年,蒂姆出于高能物理研究的需要发明了万维网。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中,有许多开拓者,蒂姆是至关重要的一位,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没有“WWW(Word Wide Web),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

如果蒂姆当初为谋取个人利益,将自己的万维网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那么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然而,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出来,为人类营造了一个统一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很多人说蒂姆太傻,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但蒂姆不这么想,他认为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是协作。“如果有人正在写某个程序,这时候来了一个人,瞥了两眼就说:‘喂,不好意思,你写的程序里从35句到42句我已经申请了专利。’这无疑伤害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蒂姆认为,“万维网的发现不是源于瞬间的灵感,而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不拘一格地把各种主意结成一张网,就能产生力量。”也许,在别人看来,蒂姆的一切举动都超凡脱俗,而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

在蒂姆发明了万维网的16年后,当芬兰技术奖励基金会决定将“千年技术奖”颁发给蒂姆时,许多人都觉得他是当之无愧的。评委会在78位侯选人中,一致推举蒂姆为“千年技术奖”的首位获奖人。

()当代神农氏

刘建祥  李振湘 
  19873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荣获了特等发明奖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个国际性大奖。这是袁隆平的光荣。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袁隆平被誉为“当代神农氏”。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草和庄稼长在一起,人们分不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神农氏——我们的祖先炎帝来到了人间。他造了一条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长的各种树木花草都赶到大地一边,然后自己挨个挨个地尝,选出了人们可以吃的高粱、谷子、豆子和稻谷等五谷杂粮。后来他又发明了耒、耜,告诉人们如何耕种。神农氏的子孙,从此得以生存延续。
  然而,神农氏只解决了什么东西能吃的问题,并没能解决给人们更多可以吃的东西的问题。当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时候,又遇到灾害,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像阴天蒙蒙的雨雾,笼罩在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锅清汤,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里,躺着一个个因饥饿患水肿病的大人和孩子……
  粮食,粮食,有什么办法能增加粮食产量呢?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一个黄色的小笔记本上,袁隆平记下了这个奇妙构想。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制造一根神鞭,驱走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饥荒恶魔。
  他借书买书,读书抄书。他学习英语、俄语,用这些语言工具了解国外科技的新成就,丰富他那扎实的专业知识。他,开始了前无古人的科学实验。中华大地正在孕育着一个当代的“神农氏”。

世界上的水稻种植,曾由高秆品种改良为矮秆品种,亩产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国际上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水稻杂交,又将比常规品种增产20%~50%,国际上认为这将是第二次绿色革命。
  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袁隆平认为,经典理论没有实验根据,因为他自己就曾经发现过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袁隆平展开了科学想象的翅膀,希望大面积培育出杂交水稻。他的想法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但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实来回答人们的疑问。

1964620,袁隆平在理论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迈出了杂交水稻实验的第一步: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要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这时水稻扬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稻海之中。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的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最后,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的南江农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把这株稻子取名为“野败”。国际上叫它“WA”。袁隆平,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所有搞实验的坛坛钵钵都被砸烂。稻苗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着这种惨状,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彻底完了……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笃!笃!笃!”突然有人敲门。
  袁隆平连鞋都来不及穿,赶快开门。进来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
  “你们半夜来找我,有什么事吗?”袁隆平惊问。
  李必湖说:“老师,我们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钵稻苗呢!”
  “啊,藏在哪里?”袁隆平喜出望外。
  尹华奇说:“在阴水沟里。”
  “快走,带我去看看。”
  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从那以后,不论是晨曦初露,还是日落黄昏;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阴雨霏霏,袁隆平都时刻守护在试验田边,精心培育。
  命运,总是朝敢于向他挑战的人微笑。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郁郁葱葱的杂交稻,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长。从1976年到1989年,累计推广杂交稻7.6亿多亩,增产稻谷2亿吨。在当今的中国,有60%的水稻产量,源于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
  世界震惊了!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结出了丰硕之果,它们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30%,最高的增产5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占全世界水稻总产量的20%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三)一个这样的老师

[美国] 大卫·欧文
  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的科学课。第一节课上,他问我们:“谁知道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动物?”同学们面面相觑,就连生物比赛得过奖的比利也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噢,没有人知道。”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描述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我们饶有兴趣地传看,记笔记,有的同学还画了图。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第二天,怀特森老师对上次讲的内容进行了测验,我胸有成竹答好了卷子交给老师。
  但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瞧瞧周围的同学,似乎每一个同学都不及格,比利正气恼地捶桌子呢。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从来没有过?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比利问。
  “那件头骨嘛,”怀特森老师笑了,“不过是马的头骨罢了。”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不满的议论声。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到吗?既然是‘绝迹’了,我们顶多只能发现它的骨骼化石。而我却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具体特征,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怀特森老师说试卷上的分数是要登记在成绩册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都是不寻常的探索。比如,有一次他说小轿车是活的生物,让我们反驳。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写小论文,说明小轿车和生物不一样。他看了后说:“勉强及格,你总算知道了什么是生物,什么不是。”

逐渐地,我们懂得了,书本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并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给那些不习惯质疑的老师带来了烦恼。每堂课我们都十分注意听讲,有时老师讲着讲着,下面就会有同学清清嗓子,说:“凯蒂旺普斯。”接着他站起来,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出怀疑的理由。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当然,多数的时候,我们怀疑错了,但老师在纠正我们的错误时,我们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有时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它促使老师也去纠正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故事讲给一位邻居听,他惊讶极了:“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错了。”  

(四)床头上的标签

叶永烈 
  李比希是德国化学家。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厂考察。当时工厂正在生产名叫“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铁锅,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响声。李比希看到工人们搅拌非常吃力,就问工人:“为什么要这样用力呢?”一位工长告诉他:“搅拌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高。”
  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动手实验,最后查出了原因。他写信告诉那家工厂:“用铁棒在铁锅里搅拌,发出响声,实际上是使铁棒和铁锅摩擦,磨下一些铁屑,铁屑与溶液化合,提高了柏林蓝的质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铁的物质,不必用力磨蹭铁锅,也会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那家工厂按照李比希的话去做,果然提高了颜料的质量,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五)诺贝尔

每年1210日下午4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呢?因为1833102 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为什么要在12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
然而,液体炸药在运输中非常容易爆炸。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18646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jìn)。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pēng)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bànɡ),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2.影视欣赏

观看电影《居里夫人》

(二)主题活动

1. 根据意思写成语。
1)指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
2)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
3)日日夜夜不停地工作。多形容十分勤奋、忙碌。 ( )
4)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5)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 )

2.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回答下面问题。
( )成钢 ( )图强

坚持不( ) ( )求精

集思广( ) 革故( )
标新立( ) ( )类旁通

实事求( ) ( )己见
①表示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的词语是 ,表示决心努力,以求进步的词语

,表示按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词语是
②选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填空。
举一反三
独出心裁
破旧立新
③根据句意,从上面的词语中选词填空。
这是一次学习方法交流会,大家分组讨论,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学习上要有心劲,

;要有韧劲,要 ;要有合力,要 ;要有务实性,要

3.成语故事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讲的是 。故事中“本”是指 ,“末”是指 。“贵”是指 ,“贱”是指 。反映了 ,比喻

我还积累了跟它意思相近的成语轻重倒置、

第五板块:主题表达,习作迁移

内容:自由作文或编一本自已的习作选。

方法:

一、关于自由习作

1.激发习作动机,打开习作思路。
2.明确基本要求,做到活而不

3.鼓励自由立意,适当指导点拨。
4.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

二、编一本自已的作文选

先回顾收集自已以往的习作,然后归类、整理、修改、编排、设计,最后做好作品交流展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34545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8.html

《5. 六下五单元 科学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