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定义

发布时间:2020-05-28 18:50: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游戏的定义

1.游戏是自愿的活动

自愿属于动机的范畴。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心理力量,是人活动的目的。从动机产生的来源看,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而外部动机则相反,是指活动本身是应他人的要求引起的。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动,也即游戏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需要。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游戏是社会的产物。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社会的、地理的、文化的、习俗的影响。所有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都表征着社会生活,但游戏本身却不是日常生活。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仍然是其象征性的生活而非吃饭睡觉等真实生活。

游戏的虚拟性或非真实性在学前儿童的游戏中尤为明显。真正的游戏也是在儿童能够将真实的情景当成想象的情景时产生的。同时,儿童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思维能力也是在游戏中逐渐提高的。

3.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

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元功能。快乐体验是游戏真正的魅力所在。

游戏的乐趣体验有以下几种成分:

①兴趣性体验。这是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②自主性体验。这是一种由游戏活动能够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引起的主观体验,即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体验。

③愉悦性体验。这是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由嬉戏、玩笑引起的心理快感。

④活动性体验。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生理快感,主要是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例如,外出活动可以有效地解除我们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而产生的精神困顿,获得来自本体的活动快感。

⑤成就感或胜任感体验。这是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乐趣体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增强游戏者的信心和继续挑战的意愿。任务与游戏者能力之间的合适差距是游戏者产生胜任感体验的关键所在。成就感体验往往伴随着紧张的心理,好的游戏总是把游戏者置于失败的危险中却不让他失败。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关于动作和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规定。根据规则的性质,可以将游戏规则分为外显规则和内隐规则两种。外显规则是外在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关于游戏方法的规定。外显规则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游戏时,外显规则的建立或修改必须得到所有参加者的理解和同意,游戏才能正常进行。

游戏的内隐规则与外显规则同样具有限制和约束作用。

规则是社会的产物。规则游戏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基础上。婴幼儿最初的感觉运动游戏,主要通过重复简单动作或运动获得快感。这种初级游戏阶段的游戏并无规则可言。幼儿游戏的规则性水平是伴随着其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具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将逐渐增长,并稳定在较高水平上。规则游戏也将从此伴随人的一生。

游戏的特征

(一)纽曼的游戏特征的三内说

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二)游戏的基本特征

1.积极的情绪体验2.内在动机3.自主性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5.重过程、轻结果6.内在规则与秩序

幼儿的游戏与探究性行为、工具性行为

幼儿的游戏与探究性行为、工具性行为的区别:

1探究行为是人们对事物不熟悉或不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由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所引导。探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而游戏行为则是受这东西好玩不好玩?我能用这个东西玩什么这样的问题所支配。

2工具性行为是按物体的意义或实际用途来使用物体的行为。而在游戏中,游戏者往往不按物体的实际意义来使用它,把它当作别的东西的替代物。对幼儿来说,他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玩具或赋予象征意义,即使是吃饭用的小勺子,也首先是玩具,其次才是工具。

对儿童的要求

1身体技能型游戏为主社会要求:

儿童要有出色的体力和技能,尽快掌握生产过程中所需技能。

2运气型游戏为主社会要求:

要求儿童去做被告知的事情而不要求儿童思考为何这样做,注重责任感培养,很少鼓励创造。

3策略型游戏为主社会要求:

训练鼓励儿童遵守规则,儿童凭借智慧而非体力控制他人,掌握环境。

我国古代游戏的发展蕴含的基本规律

1游戏是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出现娱乐活动,和劳动一起构成了人类日常生活。

2游戏活动脱胎于实用型的生产劳动或军事活动,但逐渐远离实用型生活活动。

3作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游戏活动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格。游戏活动的主导类型反映社会政治、文化及人们的精神风貌。

4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戏文化。

现代儿童的游戏

改革开放前

抽陀螺抽汉奸;抓特务;炸碉堡;斗地主;政治歌谣;制作玩具

体现出政治性 自然性 群体性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

玩具商品化、现成化;竞争型力量型游戏减少;歌谣反应应试教育

体现出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

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

一、游戏与儿童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二)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给予儿童自由游戏的选择权

(三)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1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所有的游戏几乎都包含着动作或运动的成分。

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

2、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有助于语言发展有助于概念获得有助于问题解决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3、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婴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其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

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有机会学习与掌握各种社会性交往技能(合作、社会性问题解决、同伴集体接纳、相互影响方式);

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伙伴游戏是帮助幼儿去中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4、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丰富与深化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发展幼儿的美感;发展幼儿的同情心与移情的能力具有修复情绪的功能。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

1创造适宜的幼儿园生活和教育

成功的成年生活的基础在于丰富充实的童年游戏生活。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生活的特点。

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保障这种需要的满足并使之成为幼儿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④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在任何时候都首先应当是他们生活的场所而不应当仅仅变成他们受教育的场所。

2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游戏是最能肯定与表现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

有利于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游戏的文化特点:

身体技能型游戏的文化特点2运气型游戏的文化特点3策略型游戏的文化特点

现代儿童的游戏

改革开放(抓特务;炸碉堡;斗地主;政治歌谣;制作玩具)体现出政治性 自然性 群体性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玩具商品化、现成化;竞争型力量型游戏减少;歌谣反应应试教育)体现出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

二、游戏的理论解释

早期游戏理论(剩余精力前练习复演说和松弛)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弗洛伊德游戏思想掌握、宣泄和角色选择)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儿童游戏的类型)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维果斯基游戏学说)

后皮亚杰理论(游戏的唤醒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1819世纪)

1剩余精力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有富于精力的产物。

席勒:认为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自由活动

斯宾塞:游戏不同于审美活动,在游戏中表现低级能力、在审美活动中表现高级能力。

2前练习

格鲁斯提出动物生来不成熟的本能,在实际需要他们之前必须通过游戏加以练习。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它与模仿紧密联系。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使成年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以本能为基础的能力得到锻炼,趋于完善。游戏就是学习或练习,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2 儿童游戏分为:社会性游戏、练习性游戏

3复演

复演说:霍尔指出游戏是早期种族活动的踪迹。胎儿在胎内的发展重演动物进化的过程(动物原始游牧农业家族部落阶段),在儿童身上可以找到与每一阶段相应的游戏行为表现。儿童的游戏就是祖先的工作,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一种宣泄作用。

2 儿童游戏分为:社会性游戏、练习性游戏

4松弛

松弛说:拉察鲁斯指出艰苦的劳动使人在身心两方面都精疲历尽,这种疲劳需要休息;

柏屈克认为,现代人游戏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性质造成的松弛需要。儿童游戏是因为发达的文明所倚重的心理能力尚未在年幼的儿童身上形成。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

主要关心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

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化;

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

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实验基础。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构成学说(伊特自我超我游戏与儿童人格发展 自我的调节在游戏中实现游戏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到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处理不良经验,具有治疗作用。游戏的想像与假想允许儿童重复愉快与不愉快的事件,最终获得愉悦体验,建构完善的人格。

2、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游戏研究对游戏的归属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游戏理论是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游戏本质 游戏的本质是儿童认知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的功能 对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的练习、巩固 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打仗游戏;师生游戏。

游戏的类型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 维果斯基

基本观点

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没有教育就没有游戏。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指导、组织。

游戏的发生

当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

游戏活动特点

以创造的想象情境有规则地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

游戏由明显的想象情境隐蔽的规则发展为明显的规则隐蔽的想象情境

游戏的发展价值

促进幼儿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以物代物促进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诺言》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现代游戏理论特征

1相对于早期游戏理论而言,现代游戏理论具有充分的心理科学依据;

2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游戏的发生、价值、类型;

3对游戏的探究更为系统、详尽。

一、幼儿园课程的典型界定

一是学科倾向:以学科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如音乐、美术、语言、常识、体育、计算等。较多地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等。这种课程能使幼儿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但不利 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二是活动倾向: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安排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活动总和。注重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能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应防止流于形式。

三是经验倾向:强调幼儿园课程是为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所提供的有益的经验。

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认定: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一)国外幼儿园课程中游戏的地位

欧文幼儿学校中的游戏

福禄培尔 “幼儿园”中的游戏

欧美早期教育模式中的游戏

欧文幼儿学校中的游戏

1816年,英国欧文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在欧文幼儿学校里,大量开展儿童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幼儿学校的重要设施是游戏场,也是幼儿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福禄培尔 “幼儿园”中的游戏

德国福禄培尔认为,游戏能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游戏是组成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主要教育手段。

1837年,创建了“儿童活动学校”,1840年改名“幼儿园”,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在福禄培尔创办的 “幼儿园”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游戏活动、作业活动等,并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游戏体系。

欧美早期教育课程模式中的的游戏

20世纪后,在欧美的一些早期教育模式或方案中,如瑞吉欧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班克街课程、凯米课程、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等都引入了游戏,并重视游戏。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中游戏的地位

武昌蒙养院中的游戏

《幼稚园课程标准》中的游戏

陈鹤琴鼓楼幼稚园中的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游戏

武昌蒙养院中的游戏

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幼儿园——湖北幼稚园(创办人是张之洞、端方)——中国最早的幼稚园

1904年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游戏是武昌蒙养院课程内容之一

武昌蒙养院的课程

行议 训话 幼稚园语 日语 手技 唱歌 游嬉

鼓楼幼稚园中的游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游戏观:

游戏有利于儿童的身体、智力、道德发展,游戏是休息;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

幼儿教育要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

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游戏材料。

1923年,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游戏是此幼稚园一项重要课程内容。

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中的游戏

第二部分为课程范围,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7项。把游戏正式定为幼儿园课程内容。

并确定了游戏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最低限度的要求。游戏的内容包括计数游戏、故事表演和唱歌表演的游戏,感觉游戏、模拟游戏、我国各地方固有的各种良好的游戏等。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游戏

第二十一条规定: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之一。

第二十五条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

    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

    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是符合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正确的、合乎规律的观点。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以及一日生活中的基本地位。

三、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一)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目的

游戏的作用:

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

有益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游戏和幼儿园课程具有共同目的——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游戏的目的有两点:一是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保证童年生活的快乐;二是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强调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我国学者陈鹤琴认为,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法、小组教学法等。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以游戏为生活,使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虞永平认为,缺乏了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完美的,游戏不进入课程是不合理的。理由是游戏蓄积了幼儿发展的价值,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

这样,游戏作为内容和途径(传统上是这么表达的)的双重身份进入了学前课程之中。他认为,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就得到了确立,即没有幼儿的游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或者说与幼儿发展相应的学前课程。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游戏既可以是课程内容,还可以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1 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能完善和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能激发幼儿的直接兴趣,幼儿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

幼儿学习游戏化

幼儿课程游戏化

1 幼儿园课程内容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

幼儿园课程内容实施途径

小一班的幼儿已经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为了让幼儿巩固对这些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看谁贴得快又对

在竞赛游戏开始前,老师在每个幼儿的小凳子下放有四种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片,在黑板上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四种几何图形。

游戏开始了,让幼儿依次从自己小凳子下拿出卡片,并张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图形中,比一比哪些幼儿做得又快又对。

四、游戏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范霍恩等人(1993)提出游戏和课程的结合有两种基本形式:由课程生成游戏、由游戏生成课程。

(一)由课程生成游戏 (二)由游戏生成课程

(一)由课程生成游戏

由课程生成游戏是指从课程出发生成游戏活动,教师通过提供给儿童游戏的经验,使儿童学习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数学和科学等。

美国幼儿教师玛丽琳根据本地区幼儿园数学课程的规定,将要教儿童1-20的认数和计算。于是。她将教室的角色游戏中心转化为一家商店,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材料:

游戏中心原有的一杆天平称和一把老式的吊杆称,儿童可以用它们来称商品的重量;

一个带有数字的印章,儿童能转动着来变换数字,标出商品的价格;

几台手掀计算机及从三年级老师处借来的老式加法器,儿童可以进行商品价格的计算;

可供出售的商品——几桶小物品,如尤尼菲克斯立方体积木等。

她还提供了商店印刷的过期优惠券及本地超市发放的每周广告,利用上面的图片和数字,使顾客们更了解商店的信息。

材料提供后,商店开业了。可就在开张那天,营业员顾客发现,教师玛丽琳还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没有提供钱:顾客需要钱才能来商店购物,营业员需要钱来找零。于是,一个制作纸币和硬币的小组操作项目生成了,孩子们运用原有的数字概念和经验制作起了钱,并投入到商店。这样,商店游戏可以正式开始了。

在上面案例中,美国幼儿教师玛丽琳根据数学课程的规定,创设了游戏环境,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儿童在商店游戏中学会认数和计算。

在中班语言活动《两只小羊》中,可选择让幼儿玩两只小羊过河的游戏,在玩此游戏时,应多注重让一让的环节,这样,此游戏不仅符合活动主题和目标,也能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两只小羊的儿歌,也培养了幼儿互相理解的意识,以及相互谦让的品质。

讨论:为什么要对游戏进行改编?

如何在课程中生成游戏?

可依据课程内容创编,也可通过筛选和改编的方式,选择适合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游戏以及游戏中的积极因素,使游戏能满足课程的需要,完成课程的教育效果。

(二)由游戏生成课程

由游戏生成课程,是指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表现所生发出的课程。

约翰逊(2006)曾举了一个银行街教育方案的例子,来说明教师如何运用游戏为儿童构建了课程。学期中间,儿童的游戏日渐固定,教师询问儿童是否要参与他们从来没做过的游戏,希望游戏有新的发展。

银行街教育方案的一个例子

老师:我在想,如果街区所有的地面都变成一条小河的话,会怎么样呢?

学生A:那么我们会做什么,一直在里面游泳吗?

学生B:你也可以钓鱼呀。

学生A:我不想钓鱼,我想造一所学校。

学生B:你可以这样做。

学生A:(做出难以相信的样子)在河上造一所学校?

学生C 等等!等等!我有一个注意,海洋,海洋,让所有的地面都变成海洋。

学生C的想法被老师和其他孩子接受了,他的想法慢慢引出了一个有关海岛生活、水上交通、飓风诞生和相关主题的游戏。

在大班区域建构游戏中,老师发现幼儿喜欢搭桥,但又搭不好,就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搭桥。在活动中,先让幼儿看一些桥的图片,并讨论桥的基本结构,教师总结桥的基本结构。然后把幼儿分成4人一组,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材料,再搭桥。搭桥完后,比一比哪组搭的桥最好,总结桥好和不好的原因。

老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问题,及时开展相应的活动,增进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在大班区域建构游戏中,老师发现幼儿喜欢搭桥,但又搭不好,就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搭桥。在活动中,先让幼儿看一些桥的图片,并讨论桥的基本结构,教师总结桥的基本结构。然后把幼儿分成4人一组,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材料,再搭桥。搭桥完后,比一比哪组搭的桥最好,总结桥好和不好的原因。

老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问题,及时开展相应的活动,增进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老狼、老狼,几点钟是一个传统的游戏,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有一次,杨老师发现,当自己扮演的老狼”“凶狠地扑向小兔子的时候,大部分小兔子四处逃散,但有几个小兔子一动不动,一副我不怕你的模样。杨老师继续凶狠地逼近,他们竟然开枪,部分躲在树后面的小兔子也效仿,冲老师开枪并逼近。小兔子居然不怕狼。

老师灵机一动,做出逃跑状:哎呀,遇到几只勇敢的兔子,我还是赶紧跑吧。”“小兔子们开心极了,纷纷过来追老师

老师回到教室后,和孩子们讨论这个游戏还可以怎么玩才更有趣?有的孩子想到了猎人开枪打狼,有的想到把小兔子替换成其他动物,有的想到把一只狼变成几只,有的想到老狼来的时候不逃走,变成石头人一动不动,把老狼骗走,还有其他的想法。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老师能机智地应对新的游戏情节,并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讨论,既丰富了孩子知识,又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老师能机智地应对新的游戏情节,并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讨论,既丰富了孩子知识,又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a21e4a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19.html

《游戏的定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