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行养成提纲

发布时间:2020-03-09 19:07: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品行养成教育提纲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也是最注重道德教育的民族之一。“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说的是把培育高尚品德作为为人在世最高价值追求。《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说的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追求。在传统的价值观念里,不重视道德培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 孝德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沉淀、变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困囿于“墙围”之内的狭义的孝德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当代国情的新内涵,是民族复兴语境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关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借此契机将孝德文化与新时代的精神目标有机融合,共生共长,将赋予传统文化更为活跃的生命力和时代的感召力。 立德树人的最关键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小学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基础,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当前小学生在品行养成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低年级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即使学校提倡大循环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本不愿带一年级;家长经常反映自己的孩子难以管教,“软硬不吃”等现象。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品行如果不能从小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那么将来更不可能顺利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2019年收获超高票房的电影《少年的你》,这部影片中反应的“校园欺凌”引发社会的思考。从表面来看校园欺凌和孝德教育似乎不搭边,仔细分析影片中的魏莱对女主人公陈念的欺凌与其家庭的教育不无关系,魏莱的父母对其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引导小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责,而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的合力。 2.研究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如下: 第一, 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小学生孝德教育的理论动态。我国关于孝德教育的关注很多,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孝德的研究很多,但是讲孝德研究与小学生的品行养成相结合的几乎没有。 第二, 丰富了孝德的内涵,拓宽了孝德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还是针对狭义 的孝德当中的“孝顺”“孝敬”来展开的。本文的孝德结合当前的时代精神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关注小学生家庭中的’小孝”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方面的孝德品行。 本文的实践意义如下: 第一, 可以为解决当前小学生孝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引。通过从社会、学校与家庭几不同主体出发,对当前小学生孝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解决策略。为广大小学教育的德育体系的建构有着良好的指引作用。 第二, 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本文将孝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个人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孝德教育体系将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 通过对"基于孝德文化的小学生品行养成研究"这一选题进行研究,可以为学校丰富孝德教育内容、创新孝德教育手段及优化孝德教育师资队伍,为社会与家庭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孝德教育提供相应的方法指引,从而可以提高小学生孝德教育成效。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网络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整理,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思考方向。 第二,问卷调查法。为充分了解小学生孝德教育现状,找准研究基点,并顺利开展小学孝德教育的研究,将抽X校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作为论文的事实资料。 第三,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以典型的节点活动案例,通过比较、反思、提炼,形成小学孝德文化促学生特质培养的实施策略,以形成可借用的教育方法。 第四,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小学孝德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立足于课内和课外,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案例研究,形成确决问题的策略。 (三) 研究综述 第一章 孝德文化与小学生品行养成的关系 (一) 相关概念解读 1.孝德的内涵及其发展 2.小学生品行养成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 孝德文化的现代内涵架构 (三) 孝德文化对于小学生品行养成的价值及意义 第二章 当前小学生的孝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二) 学生缺乏正确认识和实践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 学校教育的缺失 第三章 当前小学生存在不良品行的原因 (一) 社会大环境中不良文化的间接影响 1. 快餐式文化侵蚀儿童的心灵 2. 电子产品的负面作用影响学生 3.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 (二) 学校教育活 动的片面性和形式主义 1. 师资的不稳定性影响教育的质量 2. 学校的活动缺乏实践的深入性、全面性 3. 盲目追求一些面子荣誉,忽视学生成长需求 (三) 家庭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1. 2. 3. (四) 学生认知的偏差和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1. 2. 第四章 基于孝德文化的小学生优良品行养成策略 (一) 学生多角度了解孝德内涵并内化为优良品行 1. 多角度了解孝德的内涵 2. 注重切实的孝德实践 (二) 学校完善孝德教育体系 1. 完善教师对于孝德的认识 2. 开展真实有效的孝德活动 3. 利用课堂资源促进孝德教育 4. 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 家庭形成良好的孝德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 1. 家长做好榜样 2. 改变陈旧的教育思维 3. 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四) 社会营造良好的孝德氛围 1. 利用互联网进行孝德教育宣传 2. 社区举办孝德活动,形成正确导向 一些爱的教育、感恩教育缺乏实际的指导(课堂案例可供参考) 大部分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但是很多活动却仅仅留于形式。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洗脚”,学校经常会布置作业——回去给自己长辈洗一次脚,拍照上传班级群;或者写一篇感受。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公众号,报道就开始了宣传。这样的教育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作秀的成份远远高于真诚的表达。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的教材中《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就是很好的孝德教育的开展素材。中秋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课中除了可以学习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关心长辈以及如何正确科学的孝敬长辈。在教材中有一个送月饼的板块,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提问孩子——“你们知道中秋节我们会给长辈送些什么呢?”孩子们都知道的,送月饼,送各种补品。然后似乎孩子们知道了,然后这一环节就过去了。真正智慧的教师会引导孩子:“瞧,丁丁说给也要送5大盒,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合理吗?”这样的问题就给了孩子思考的深度,孩子们可能会进行考量——“爷爷奶奶的胆固醇高吃太多月饼对身体不好。”“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吃太多。”“而且月饼都有保质期,太多吃不完会浪费的”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及学生自己的权衡下,孩子们会得出送礼给长辈也要考虑实际的情况。 除了中秋送礼,还有过中秋的方式。现在网络信息发达,视频、语音都可以让我们轻易“见面”“聊天”。那这些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团员”吗?教师在此可以巧妙设计情境“爸爸说要去爷爷奶奶家过节,妈妈说太忙了,给他们发个视频聊天就可以了。你怎么认为呢?” 利用ppt出示家中老人翘首期盼子女归来的画面。此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情境中爷爷奶奶的心情,从内心深处生出要回去陪伴爷爷奶奶的愿望。此时的爱的教育就有了灵魂,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启发。爱是什么,感恩是什么,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去考虑,用力所能及的小事来温暖自己的家人。在这样的设计中孩子的思维有了提升,对他们孝敬老人的方法也更有明确的指导性,从而让孩子学会真正的表达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a0c2c1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0.html

《小学生品行养成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