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术大师朱元璋的厚黑人生(图)

发布时间:2018-10-09 17:4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权术大师朱元璋的厚黑人生(图)

在中国历史上,元末明初这段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十分残酷的时期。

  因为,各个地方的起义军和元朝的统治势力之间不断征战,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多地方的人口增长接近零。照理说,元末明初的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受到威胁,感觉到恐慌是正常的,到了朱元璋继位的1368 年,大明天下已稳,这种恐慌应该结束了,但是没有。相反,朱元璋登基之后,这种恐惧越来越强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面积的恐慌现象呢?这跟朱元璋本人有密切关系。这一节,我们就来说一说明初恐慌的根源。

  对于朱元璋,有人说他是有道明君,诚信当皇帝,毫不留情;有人说他是无道暴君,兔死狗烹,杀人如麻。他上蹿下跳,明朝官员做着伴君如伴虎的梦魇。那么,朱元璋有着怎样的驭人之术呢?

  这得从朱元璋登基说起。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我们知道,打江山,靠的是一些猛将,如朱元璋身边的名将徐达、常遇春等。但登基坐殿之后呢?治理天下光靠武官是不行的,得靠文官的出谋划策,需要发展生产、休养生息。

  此时,明朝官员分为两大派。一大派为“淮西派”。朱元璋是安徽人,“淮西派”就是跟着他从老家打过来的这些人,包括李善长、汤和,以及死了的常遇春。这一派的势力很强大。另一派是以军师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因为刘伯温是温州青田人,青田位于浙江东部。“淮西派”和“浙东派”,作为文官的两大派别,一直处于你争我斗的状态。开国之前,皇上只能依靠淮西子弟取天下,但是一旦开国,皇上就不仅仅是淮西人的皇上了,而是天下人的皇上。

  刘伯温是开国功臣,讲攻城拔寨,出谋划策,李善长和他不能比。尽管刘伯温的能力和功劳都胜过李善长,但朱元璋偏偏任李善长为文官之首。历朝历代,爵位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可大明开国时就封了六个人为公爵。

  这六人当中,只有李善长是文官,其余五个人都是浴血奋战的武将。这五人被封为公爵,谁都没有异议,毕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朱元璋打仗走过来的。唯独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的后勤管家,负责运粮、算账、收税,因此,他被封为公爵,有的人不服气。

  刘伯温被封为伯爵,与公爵差距甚大。从俸禄上来说,二者也是不可比拟的。当时,给官员的俸禄按照米算,以一石米为基本单位。刘伯温的俸禄是多少呢?年薪240 石米。李善长年薪多少呢? 4000 多石米。这就好比年薪10 万元和年薪170 万元,没法比。同样是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功劳更大,但李善长却爬到他的头顶上去了。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很重要的一点,李善长跟刘伯温是不一样的。李善长虽然也有一些能力,但是长期居于幕后,其功劳并不足以服众,不足以对朱元璋形成威胁。就算扶植他,他也没有能力造反。鉴于此,朱元璋重用李善长。而刘伯温不一样。刘伯温除了有治国安天下的本领,在军事上也很有谋略,而且判断大形势也很准。这些谋略虽然对定国安邦用处不大了,但对造反的用处很大。如果哪个人要造反,刘伯温给他出主意,把把脉,断断形势,那可太准了。

  所以说,朱元璋如果将刘伯温立起来,有朝一日他要是有了不臣之心,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朱元璋害怕了。为什么呢?他能想到的,刘伯温能想到;他想不到的,刘伯温也能想到。这就是皇帝的用人之道。有人说,皇上嫉妒心太强,不愿意用有能力的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皇上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比他能力强的人会造反。他重用李善长,为的是压制刘伯温。有人说,如果这样的话,你杀了刘伯温,或者让他告老还乡不就可以了吗?刘伯温也看明白了这步棋,提出要“告老还乡”。但是,朱元璋不放他走。为什么呀?他也担心李善长在朝廷会一家独大。

  党争,也就是两派之间争斗,对朱元璋是有好处的有人说,党争对皇上有什么好处啊?如果党争闹大了,那确实不好。好比《康熙王朝》里明珠与索额图的两党之争,最终让皇帝忍无可忍。但小有争斗对皇上是有利的。因为,如果臣子们特别团结,这对皇帝是很不利的。要是互相争斗,只要用你牵制他、用他牵制你就可以了。朱元璋的目的是两派制衡,如此才能够掌控大局。所以,他愿意让两派维持原有的秩序争斗。

  但是,当两党斗到一定程度,朱元璋感觉有新生力量可以取代他们的时候,朱元璋下手就狠了。相传,刘伯温后来是被朱元璋毒死的。而李善长,随着势力越来越大,也被朱元璋罢免,并且祸灭三族。这两个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在这两个人的时代过去之后,朱元璋又重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胡惟庸。胡惟庸是在李善长被罢官之后取代他的人。朱元璋为什么信任他呢?胡惟庸没有战功,根基非常浅,远远及不上那几位开国大臣,所以,他对朱元璋是没有威胁的。于是,朱元璋让他取代李善长,并逐渐将刘伯温手下的“浙东派”集团成员一个个拔掉。当时,朱元璋对胡惟庸十分放任,让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在朱元璋的放任下,胡惟庸一天天在朝廷坐大,并开始结党营私,一点也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他利用丞相的职位,私截密奏,甚至先斩后奏。有人说,朱元璋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他怎么能容忍呢?他容忍了,但是,他另有所图——他想下一盘很大的棋。那时候,朱元璋感觉到丞相这个职位是自己大权独揽的障碍。丞相隔三岔五就给他提这建议那建议,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于是,他想将丞相制度废除。

  可是,丞相制度延续了几千年,满朝文武的观念根深蒂固,轻易废除会引起很大震动。所以,他放纵胡惟庸胡作非为。

  时机成熟之后,朱元璋一条一条地翻旧账,调查、起诉。把这些程序都走完了,朱元璋对满朝文武说,你看,给丞相设置的职责,胡惟庸是怎么执行的?给丞相设置的义务,胡惟庸又是怎么干的?不是胡惟庸本人十恶不赦,而是丞相制度有问题。胡惟庸案件调查到最后,祸及很多人。为什么杀那么多人?这些人,有的是胡惟庸的同党,有的是反对皇上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将反对废除丞相制度的人划入胡惟庸同党,一律杀掉。所以,逐渐就没有人敢吱声了。

  从此,朱元璋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在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中,明朝皇帝的权力最大。因为,基本上没有朝廷制度能够制约他。如此一来,朱元璋达到了将所有中央权力集于一身的目的。

  尽管达到了集权的目的,但是,朱元璋还有两件事不放心。第一,因他杀人太多,很多人心生不服,这让他寝食难安。于是,他开始重用特务机构,到各地打探,看谁要造反,谁有不臣之心。这些特务机构有几类呢?直接归他指挥的机构叫亲军都尉府。亲军都尉府主要负责抓人。经常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官员正在大堂上审判犯人,一帮人冲进来将他直接抓走了,让犯人摸不着头脑,怎么大老爷也成跟我们一样的了……亲军都尉府,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锦衣卫”。甄子丹主演过一部电影就叫《锦衣卫》——锦衣卫是受皇上直接指派的。

  锦衣卫是不可能扩编得太大的,还有一类编制比较随意,叫检校。“检校”这个职务也直接归皇上指挥,但编制不固定,很多都是社会闲散人员。其实,朝廷里其他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检校是干吗的,也不知道谁是检校。检校受皇帝直接委派,各处撒网式地监督各地官吏。

  胡惟庸被查,各部大臣回府衙后一片惊慌。有人喜有人忧,有人闭门不出,有人相互奔走。喜者认为,天威昭昭,疏而不漏,胡惟庸罪恶多端,早该惩办;忧者则担心宰相一倒祸及自身,并牵涉大片文武大臣。中书省提前封门散班,所有属吏全部回家思过,闭门不出。而六部尚书、翰林院、太吏院、太常寺等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都认为皇上替他们搬掉一块压在头上的大石头,从此以后,他们可以直接进宫奏事了。

  检校对各地官员的监督达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个官员位列国子监祭酒,名叫宋讷。有一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把他叫过来,问道,你昨晚在家是不是生气了?宋讷很是诧异,忙说没生气,没生气。朱元璋从身后抽出一张画,画中,宋讷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端着茶杯,一副生气的模样。宋讷吓出一身冷汗,忙解释道,昨天小妾打碎了我的一件古玩,于是生气骂了她。回去之后,宋讷越想越害怕,自己因为小妾打碎瓶子生气的事情居然被人在视力可及的角落里完整地画了下来,何等可怕!这事就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却全然不知。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特务机构的手伸得有多远!

  第二,朱元璋除了防造反,还防贪污。历朝历代皇帝,最恨贪官污吏的就是朱元璋。在大明开国的时候,他就定了条规矩,凡是有贪污受贿60 两以上的,一律杀头。在当时,60 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不少,但按照我们现在的购买力来说,也不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不至于杀头。但朱元璋规定了,贪污60 两就要杀头。

  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案子。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 年,当时的御史余敏检举揭发当时的户部侍郎郭桓贪污了2400 多万石粮食。这可是巨贪了。朱元璋一查,确有其事,而且不只他一个人——一个人不可能贪这么多。肯定有同党,有同党就得抓起来连坐。经查处,三省六部里大多数人都成了郭桓的同党。为什么呢?在贪污的过程中,各个手续都要打点,于是,有人收了他的一点儿礼物,有人收了他的钱财。怎么办?朱元璋说,那都杀吧。结果总共杀了三万多人。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反贪污案件中最大的一个案子。据考证,一些贪污犯就在当地的土地庙被扒皮活剥,让老百姓观看。从明朝开始,各地的土地庙大行其道。后来,大伙儿要看告示、看杀人,都往土地庙跑。各地兴建土地庙,简直就成了当时“反贪污教育”的示范点,甚至是“反贪污教育基地”。

  由此也可见,权力是把“双刃剑”,好处是你可以利用它有所作为,不好之处在于你的小小心脏能不能承载这么大的冲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346d2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f.html

《权术大师朱元璋的厚黑人生(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