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文本新读

发布时间:2019-05-21 10:3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让我们将爱传递

————《父亲的病》文本新读

《父亲的病》是《朝花夕拾》中鲁迅儿时较为惨痛的回忆,它记叙了他为父亲延时就医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这篇文章很有鲁迅随笔式散文的特点。前一篇《五猖会》开头有很大一段关于迎神赛会的描写,就是如此。而文本几乎三分之二的篇幅,写中医治病。其中内含着鲁迅式的幽默,更是处处可以感觉得到的。但是,写着写着,读着读着,语气就发生变化了,用笔渐渐沉重起来了。或者说鲁迅式的沉重,就慢慢显露出来。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忙他。”——正是突然意识到父亲的病重,而且父亲将独自面对死亡,只有在这时,原来的种种不满、怨恨,都在这一瞬间消失了,长期被遮蔽、被压抑,不曾意识到的对父亲的爱,突然爆发出来:“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时又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一点不错,正是这矛盾的心理,才显示出我对父亲的爱有多么的深!于是就有了这放声一呼:“我很爱我的父亲”。这是鲁迅著作中唯一的对父亲的爱的表白,是十分动人,而具有震撼力的。

因此,不仅是因为邻居衍太太的提醒,更是出于内心的驱动——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

“父亲!!!父亲!!!”

连续三个惊叹号,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要借以表达感情的逐渐趋向强烈:这是真正的生命的呼唤!

而且我们立刻联想起:在鲁迅病重时,海婴那“明朝会”的声声呼唤······

但父亲的反应却是——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这其实是父亲最后一个愿望:“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却不理解这一点,依然沉浸在对父亲的依恋与爱,以及失去父亲的恐惧中,还在高喊——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

这是鲁迅事后才意识到的:父亲对他最后的嘱咐竟是“不······”。但出于极度不安与慌乱中的“我”,依然不能理会——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几十年后,才有了最后的觉悟——

“我现在还听到那是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这是最后一笔,这因为意识到将失去父亲而感到的惊恐,因搅乱了父亲临终前的宁静而感到的终身内疚,是惊心动魄的。

这又是一个鲁迅生命中的永恒记忆!

这是儿子对“失父”的恐惧,和最父亲永远的内疚。

父与子尽管有隔膜,但二者的生命,因血缘而永远纠缠为一体,这天性的爱,是隔不断,理还乱的。

因为有刻骨铭心的爱,才或有相互隔膜的悲哀,也才会有终生的恐惧、内疚和悔恨;这是真正的生命的缠绕。

正是这刻骨铭心的隔膜感,刻骨铭心的恐惧感、负疚感,以及背后的刻骨铭心的爱,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基本动因。这也是鲁迅永恒的生命命题。从鲁迅在父亲临终前的呼唤,到海婴在鲁迅病危时的呼喊,说明这生命命题是代代相传的。

现在,它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每一个人,不也同样要面对这父与子之间的生命的缠绕?

而且这样的父与子之间的生命纠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现象。在二十世纪,还有一位作家同样也书写着他和他父亲之间的恩爱情仇。他就是卡夫卡。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又同是“被排斥于人类世界之外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们与时间既“在”又“不在”的关系,反而成就了他们,使他们对20世纪世界图景作出了独特的、超前的、预言式的解读。鲁迅和卡夫卡的被排斥、放逐感,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恐惧感,以及负疚感的重要来源,是童年的痛苦记忆。

而后在鲁迅后期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似乎被有意的排斥。如《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祝福》中的四叔,《长明灯》中的族长都被作为批判的对象,却都有父亲的影子;除此之外,鲁迅小说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失去父亲的孤儿:《孤独者》里的魏连殳自幼失去了父母,《长明灯》中的“他”父亲早死······

《父亲的病》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在文章最后对失去父亲的恐惧感。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而所谓“堕入困顿”,其中的关键,就是父亲的早逝。据《鲁迅年谱》记载,在父亲去世后,十七岁的鲁迅作为长子,蹭代表家庭出席本房家族会议,受尽了屈辱,构成了鲁迅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正是父亲的早逝,使他过早地承担“长子”的责任,在耻辱中看透世态炎凉,形成了他的多疑、敏感的个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鲁迅的子女和后代。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用他的笔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一位“自己肩住黑暗的闸门”的伟大的“人之父”。他为我们承担了黑暗的重负,他教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与思想的黑暗,如何在和黑暗的搏斗中取得光明。

人生阅历的疏密、时代氛围的错落,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过多的“斗士”形象的渲染,使人过多的感受到鲁迅的“冷峻”。当我们细细品读《朝花夕拾》,慢慢揣摩《父亲的病》的字字句句时,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冷峻”之外的鲁迅。由娓娓道来的细腻文笔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心灵深处的那一方净土,正是那一方净土,让字里行间充满了暖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71b0cca1c7aa00b52acb17.html

《《父亲的病》文本新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