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2

发布时间:2011-07-20 12:18: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什么是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4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强调,这4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康德由此看到了理性认识的辩证性,看到了哲学史上各对立派别主张的冲突,指出独断认识的片面性,为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康德还认为二律背反的揭露 ,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自己哲学的正确性,证明人决不可能超越现象去认识物自体。康德还认为,在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中同样存在二律背反。在道德领域里,康德认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感性经验,否则就没有客观有效性 ,于是在人的身上必然发生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二者只有在至善中得到解决。在美学领域里,康德提出兴趣和概念的二律背反,目的在于揭露经验派和唯理派的观点在美学上的片面性。

二律就是两种被认同的规律。

【二律背反的应用范围】

二律背反,原出希腊文ANTINOMI,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例如,在同一个星球上,地面物体推动和地心引力的作用成反比,物体的推动力越大,地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越小,航空航天科学家据此计算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用的火箭必须具备多大的推力等等。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老婆和老娘都掉进河里了,你只有一次机会,你救谁?救老婆吧老娘就死了,老娘可是生自己养自己的人呀,对自己百分百的好,怎么能舍弃呢?那就要老娘舍老婆,可老婆是要和自己过一辈子的人,天天陪着睡觉呀,真是烦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就叫二律背反。

【道的二律背反】

老子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的问题。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没有必要陷入这种经院式的循环辩论中,而应当深入分析的真实意义。如果打破老子思想的神秘外壳,通而观之,那么老子的全部哲学可以提挈领地概括为三句话,即:太初有道。

其道一为,二为

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这两句话是《道经》的开篇之首,对于老子全书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斯氏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因为一个线段当它构成封闭的圆圈时,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有限的)。而其它任何一种开放区间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黑格尔把绝对理念也比做圆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同的涵义。老子认为,道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矛盾结构的命题,即:

一方面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圆众甫。21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21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黑辑》第 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老子认为,驾驭着万有而又超越于万有之上的道,乃是万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16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他说:天下有始,司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52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47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意)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子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

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41页)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关于二律背反

转载

    “二律背反是德国康德用语,指对同一命题进行论证,两项论证是矛盾的,但都可以对这一命题作出证明;或者两个矛盾的命题都可以同样得到证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1)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2)宇宙中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宇宙中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的。(3)宇宙中有自由;宇宙中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4)存在着宇宙的最初原因;没有宇宙的最初原因。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认为这些矛盾问题都是可以被证明的。
1)第一组二律背反,说宇宙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和无限的可以证明。如他用归谬法(归谬法是通过一个命题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而否定该命题的一种方法)进行证明:因为如果承认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没有开端的,那么就等于说到了一个时间点上(比如到目前为止),一段无限的时间序列已经结束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限就是没有结束之意,怎能说无限的时间结束了呢?由此看来,时间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认时间有限,则等于说,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在此以前宇宙还不存在,这也就等于在开端之前,时间是空的,而在空的绝对时间中是不可能形成万物和世界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说时间是无限的。这种证明说明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和有限的这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空间是无限的与有限的这两个命题也同样可以证明都是正确的。
2)第二组二律背反,正题说复合体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如假设复合体不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则复合体就不成为复合体,因而正题为真;反题认为一切都可分至于无限,没有单一不可分割的东西,其证明是假如复合体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但空间不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它可以分至于无限,故宇宙中占据空间的复合体也可分至于无限。
3)第三组二律背反,正题假设宇宙中有自由,即认为有超越于因果以外的自由因,其证明是: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有果必有因,这样就可以推至于无穷,所以必须假设有自由因作为变化的起点。其反题认为宇宙中根本无自由,一切事情都按照自然的因果律而发生,其证明是假如自然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自由,就有一个超越于因果性的自由因,那等于说这个自由因本身不是为其它原因所产生,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因为自然中的一切不可能是没有原因的。
4)第四组二律背反,正题说宇宙中有一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或者是它的部分,或者是它的原因,其证明是就必然存在来说,假设一系列的原因和条件,从原因推原因,从条件推条件一定有一个必然的存在;反题认为并无必然存在于宇宙内的宇宙主体或存在于宇宙外作为宇宙的原因,其证明是假如有必然的存在,则它成为宇宙的开端或成为构成宇宙的全体,但成为宇宙的开端必须使时间有开端,故不可能;成为宇宙的全体则因宇宙现象由偶然的东西所构成,故也不可能。如认为必然存在于宇宙之外,等于存在于时间之外,这也不可能,因此没有必然的存在。
   实际上,这四组背反具有逻辑的一致性,我们专门来讨论空间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数学、物理学的巨大进步,很多科学家已经相信他们解决了背反问题,但在哲学界并不都这样认为)
    我以为,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解决宇宙空间的边界问题,二律背反目前依然还是我们不可逾越的一道思维的屏障!

    我们来看一段对话.
学生-----空间有边界吗?
教授:    没有。空间是有限无界的,它是一个类似三维的曲面(原谅我用这些庸俗的什么维呀,曲面呀等数学概念,我经常烦恼的就是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来尽可等地来表述我的观点和感受,我发现我经常失败,在语词和语境的转换中,似乎不可避免地会有BUG,或者说连自己都很难把握的歧义,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选用这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尽管它们如此丑陋。而且我希望,在下列的文字阅读中,我们理解的外延必须统一在数学的语境之中,OKlet us go
学生-----什么是三维的曲面?
教授-----这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球面来类比,球面的面积是有限的,         但是,显然,它是没有边界的。
学生-----哦,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宇宙是有有限的体积的,但却没有边界。
教授:    你很聪明
学生-----谢谢!
学生------上述类比球面虽然是有限无界的,但它却是有内有外的,对吗?
教授:     当然
学生------那么球面内、球面外,球面上这三种位置有某种边界区分吗?
教授:    没有
学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这三种位置状态呢?
教授: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它们的区别,相对球心而言,所有半径R=D的点的集合叫做球面;所有半径R>D的点的集合叫做球外;所有半径R的点的集合叫做球内;
学生------教授,那么我能这样来使用语言吗:R=D的球面是有边界的,它的边界两个,当R>D时,就是球外的领地;当R时,就是球内的领地。
教授:    你如喜欢这样来定义边界的话,并无什么大过。
学生------那么我们宇宙空间尽管是有有限无界的,那它可以有内有外吗?
教授:     这个.....三维的弯曲宇宙是没有内外的,它存在于四维之中
学生------ 如前类比,那么我们的三维宇宙非我们的三维宇宙有界限吗?
教授:     这个.....还没有研究过,不过从数学上说,三维是存在于四维之中的
学生------那么四维又在哪儿呢,如果有四维的宇宙它是一定会存在于五维的宇宙中吗?
教授:      这个..........这个.....我们好象已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自言自语).....

    我们发现经典的宇宙空间有限无边的解释实际上会导出同义反复靴嵌逻辑句式,导致概念的无限递归。我们并没有解决真正意义上的背反问题,从哲学角度来说二律背反依然充满神秘。
    关于空间边际问题下面列出一些可能的答案:
A:维特跟斯坦:不该说的就沉默;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B:由罗素悖论推演: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我们--宇宙中的产物竟把宇宙做为我们所考察的一个元素,这不可避免要出现一个典型的罗素悖论;
C:哥德尔式回答:在我们大脑中的逻辑思维空间里,一定有一些命题(句式)是在我们大脑逻辑思维空间里本身无法证明是真或假的,比如,在我们大脑的逻辑思维空间里,既不能证明宇宙是有边界的,也不能证明它无边界的;
D:佛教(道教)的回答:好好研究研究,反思反思自己的思维系统,首先要找到正确的端口,然后写出(安装)合适的协议,再下载客户端软件。呵呵,SB,答案根本就没在本地机器,要远程登陆才能得到,你丫白忙乎了!

我对康德二律背反理论的看法

二律背反是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的哲学理论观点,指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必然会出现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开始,接着进入知性,最后进入理性的过程,感性阶段和知性阶段只能认识世界的现象,理性阶段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自在之物、认识宇宙理念。

  康德认为通过感性和知性认识所获得的知识只是特殊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只是一种低级别的比较的普遍性知识,只是关于现象的知识。人的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继续认识和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最高统一体,获得关于高级别的普遍性、关于宇宙理念、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

  康德认为认识和把握宇宙理念自在之物必须利用知性阶段获得的概念和范畴,通过分析处理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才有可能。但是,当人的理性力图超越经验界限、企图通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去认识宇宙理念或物自体时,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就会必然出现矛盾冲突,就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因此,人永远不能真正认识到世界本质,人永远不能真正认识自在之物。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四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强调指出:这四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二律背反的揭露 ,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自己哲学观点的正确性,证明人绝不可能超越现象去认识物自体。

  我认为康德二律背反的哲学理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理论观点。

  首先,二律背反不是理性认识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或结果,二律背反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康德所谓的理性认识过程,其实就是人们通过对许多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认识对象的观察和比较,从不同的个别具体事物或不同的认识对象中发现、界定、抽取它们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规定,然后加以冠名、形成和产生出各种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抽象事物的过程。

  人们通过观察和比较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认识对象,从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认识对象中发现、界定、抽取普遍性规定的时候,如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处理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材料,不会形成和产生两个相互矛盾冲突的命题,不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

  人们对世界万物进行反复比较后,就会发现世界万物各自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根据每一个别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规定和普遍性规定,用冠名的形式或者用普遍属性加特殊种性规定的语言命题形式把它从世界中拣选、抽取出来,从而形成和产生出相对抽象事物。

  人们通过对不同种的个别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每种个别具体事物分别具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定,然后把每种个别具体事物归入一定的类中,直至把世界万物分为两大类别,通过比较世界两大类别的个别具体事物,发现它们分别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然后用冠名的形式,或者用普遍属性加特殊种性规定的语言命题的形式把世界万物的普遍性规定从世界中拣选、抽取出来,从而形成和产生出绝对抽象事物。

  无论人们理性认识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比较低级别的普遍性规定的时候,还是人们根据知性阶段获得的概念和范畴,超越有限的经验知识认识世界万物的高级别的普遍性规定、认识宇宙理念、认识绝对抽象事物的时候,只要不把两个不同的个别具体事物的普遍性规定错误地混合在一起,当作同一个别具体事物的普遍性规定,就不会出现两个矛盾冲突的命题,就不会产生二律背反的现象。

  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所表述的认识对象都是人的理性认识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发现、界定、抽取出来的的普遍属性规定和特殊种性规定组成的抽象事物。

  抽象事物有两种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一种是相对抽象事物,另一种是绝对抽象事物。相对抽象事物是不同种、类、属、组的个别具体事物分别具有的低级别的普遍性和共性规定,是人们从部分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抽象事物。绝对抽象事物是世界万物或全部可感事物和可知事物都具有的最高级别的普遍性和共性规定,是人们从全部可感和可知事物中、从每一个认识对象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抽象事物。

普通名词动物燃料所表述的认识对象就是相对抽象事物,就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部分个体可感个体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实体自然事物。哲学名词矛盾精神物质价值逻格斯所表述的认识对象也是相对抽象事物,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全部个体可感个体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实体自然事物。事物、矛盾、对立统一体所表述和界定的事物,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全部可感和可知个体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

  康德所谓的现象其实就是指相对抽象事物或相对具体事物,就是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所表述的认识对象。康德所谓的宇宙理念就是指与相对抽象事物或低级别的理念有差别的绝对抽象事物,就是指世界的一般规定、一般规律、一般性能,就是指事物、矛盾或对立统一体。

  柏拉图先于康德提出和使用理念的概念,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可知世界、可感体事物组成的假象世界和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两部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有联系,理念世界或可知世界是原本,现实世界或可感世界是慕本。

  柏拉图、康德所谓的理念实质上都是指个别具体事物或自然物体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内容,都是指人通过思维认识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发现、界定、归纳、抽取、抽象出来的抽象事物。柏拉图、康德的理念同亚里斯多德的第二实体、第三实体表述的是同一类认识对象。亚里斯多德认为上帝是第三实体,康德认为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最高宇宙理念是上帝。

  我认为:人们依据正确的认识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不可能存在任何必然的矛盾冲突,只有依据普遍承认的错误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才有可能存在必然的矛盾冲突;康德依据当时人们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四组二律背反的命题说明,二律背反的、公认为是正确的两个命题是依据普遍承认的错误原则建立起来的命题。

康德认为要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我无限的命题,就必须先要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命题是错误的;要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命题,就必须先要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康德认为自己采用的原则是普遍承认的原则,但是自己在证明按照这个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时却发现,这两个命题的证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上和下、大和小、有限和无限、形式和内容等对立统一事物的证明,是不可能通过证明相互对立的一方实现的。通过大证明小,通过有限证明无限、通过上证明下都是不可能的,都是没有任何功效的循环证明。

  人们对世界和个别具体事物的认识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有其中同世界或个别具体事物相符合的一种认识才是正确认识,不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相互冲突、二律背反的认识或命题都正确的可能性。

  康德提出的四组二律背反的命题,同下面的几个命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和错误。上坡和下坡是同一个坡;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好事和坏事是同一个事;有限和无限是同一个限;美物和丑物是同一个物;活人和死人是同一个人。

  一个具有生命的活人同自己死后的尸体是两个处在不同时间段、具有不同性能、不同价值的不同个别具体事物,怎么能说二者是同一个人呢?起点和终点具有不同的时间规定,是分别包含不同时间内容从而相互区别的两个点,怎么能说是同一个点呢?

  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认识对象是特殊性规定和普遍性规定自成的统一体。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认识对象,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认识对象。

  康德提出的四组二律背反是由于自己把两个认识对象当作同一个认识对象的错误认识造成的。

  世界是无数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大集体,是许多个有限物组成的一个无限物。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有时间、空间等多种具体规定和具体性能,是处在一定时间段、一定空间体和其它多种规定之中的有限物和有界物。无数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有限时间和空间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世界具有的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世界在时间方面是无限的,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方面也是无限的,是无边无界的。无限性是世界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显著特征,是世界具有的特殊性规定,是世界具有的界限。

  如果我们把两个不同的世界当作同一个世界,把作为全体的世界同作为部分的世界等同为同一个世界,就会产生二律背反地认识结果。 例如:如果我们说现实世界同以往的世界和将来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现实世界或以往的世界是作为全部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那么,世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必然是有限的,是有始有终、有边有界的。

当代科学界广为流行的所谓由奇点大爆炸产生和形成的宇宙,实际上是组成全部宇宙的个别具体的宇宙,是组成全部世界的个别具体的事物之一,而不是全部宇宙或全部世界。

  世界作为一个无限物同世界作为一个有限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宇宙作为大爆炸产生的个别具体的宇宙同作为许多个别具体宇宙组成的全体宇宙是两个不同的宇宙,天下雨是好事同天下雨是坏事是两个时间、地点、情况完全不同的个别具体事物。如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作为全体的世界或作为部分的世界,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具体时间、空间、情况的天下雨,不把两个不同的世界当作同一个世界,不把两个不同的个别具体事物当成同一个别具体事物去认识,就不会产生二律背反,就不会出现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具有的普遍规律,对立统一现象是世界万物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万物及其各种客观认识对象、各种客观规律、规定、趋势、必然性之间的对立,是以相互之间的统一作为基础的对立,而不是独立于统一之外的绝对的对立。统一的对立是相互和谐、相互包容的对立。

  其次,宇宙理念、自在之物是完全可知的。康德关于人不能凭借理性超越经验界限、通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利用知性阶段获得的概念和范畴认识宇宙理念、物自体和自在之物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

  自在之物在康德头脑中是一个混乱不清的认识对象。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能以某种方式影响、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人永远也不能认识和掌握的客观实在的事物;另一个是指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人凭借理性去认识必然出现矛盾冲突、必然出现二律背反命题的宇宙理念、世界本质、最高级的普遍性规定。

  我认为: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感觉器官的自然事物中发现、区分、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以没有具体规定、没有具体边界作为自身规定和边界,以人对它究竟是什么一点也不能知道作为知道或知识的分体自然事物;

  我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现象的一种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一个同其它任何一个现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现象

  我认为:康德所谓的现象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感官的自然事物中区分、识别、界定、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规定、已定边界的、相互区分、相对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事物;康德所谓的现象是既包含已知事物或现象也包含未知事物或自在之物的现象。

  我认为:康德所谓的本质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各种可感和可知的个别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一般自然事物;康德所谓的宇宙理念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世界万物或各种个别理念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有最高级别普遍性规定的抽象一般的自然事物;

  我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知的,都是可以被人认识和掌握的,世界上只有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没有任何不可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事物。语言是世界的界限,人类语言所表述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人类已经有所认识的客观事物。

  任何个人认识和经验过的事物总是有限的,整个人类认识和经验过的事物也是有限的。每个人凭借自己或整个人类获得的有限经验知识,通过对已经掌握的有限经验知识的分析比较,不仅能从其中发现、分辨、抽取出自己或人类经验过的有限事物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规定,而且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从其中发现自己或者人类未经验过的无限事物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规定,发现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共同的本质,发现相对的普遍性和绝对的普遍性,发现是世界的一般规定、一般规律和一般性能,发现宇宙理性和自在之物。

  世界的一般规定、一般规律、一般性能和一般本质存在于世界的每个组成部分之中,存在于世界的每个细胞之中,存在于每个个别具体事物、每个相对具体事物或每个相对抽象事物之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

  人类现在认识和掌握的大量科学知识,大部分是根据相对有限的经验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根据相对有限的经验知识、根据比较低级的普遍性规定,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超越有限经验的知识,发现超越比较低级的普遍性,然后把逻辑推理产生出来的知识同新的经验事实进行比较,逐步确定逻辑推理产生的知识的客观性、正确性和真理性,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普遍现实。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11/1/142227_5.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ed682cb4daa58da0114ad4.html

《二律背反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