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诗一

发布时间:2019-01-18 15:30: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读与鉴赏 诗一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按要求选择。关于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有四句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B其中有两联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C其中有两句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D其中有一联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题干是关于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分析辨别,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从选项内容看,应是对用典手法的辨析。这首诗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金张藉旧业四句,其中金,指金日磾家族。张,指张汤家族。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四句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这四句运用典故,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再者这首诗不是律诗,不能称联。B项,说两联错误,应是四句诗;C项,两句诗错,应是四句诗;D项,一联诗错,应是四句诗。故选A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

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那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是对诗的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的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到面、由空间到时间地形成了一个探索劳动意义的结构。B根据上下文,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金黄的稻束。C考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和鉴赏。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传递的不仅是劳动的而且是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相对照的则是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意象的残酷之中,诗歌所要揭示的思想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故选B项。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颔联中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B诗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诗人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4本诗意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案】

3 B

4 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说法错误,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明确诗歌的题材,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题目是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冬至点题,冬至之后,白日渐长,写出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的现状。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叛军。诗人此时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洛阳胜地金谷园、铜驼陌受到战争破坏,让诗人心生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之感。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愁苦之余本想写诗遣愁,诗成之后却心生寂寥倍感凄凉。

6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5 B

6 对比。梅花正含苞欲放,堂棣花早就开谢了,两种花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因遭受战乱分别的兄弟的思念之情。

起兴。梅花欲开不自觉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

双关。棣萼一语双关,既实指棠棣花,呼应了上句的梅花,写出时光流逝;又代指兄弟,写出离别之久。内涵丰富,表达巧妙。

用典。用《诗经·棠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触景生情。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 B项,“‘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叛军。诗人此时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错误,从诗中来看,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故选B项。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这是针对诗歌的颈联设题,题干没有给出鉴赏的角度,故考生可以从修辞、描写的手法、表现的手法等角度分析。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写对兄弟的思念。棣萼表面是指棠棣花,实际指的就是兄弟,这里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诗句中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这是使用起兴的技巧。前一句梅花欲开是写梅花含苞欲放,后一句是写棠棣早已开谢,前后形成对比。从诗歌的注释来看,说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使用典故,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生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从抒情的方式角度来看,这是触景生情。考生从这些方面分析即可。

【点睛】

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喜小儿辈到行在

陆游

阿纲学书蚓满幅,阿绘学语莺啭木。

截竹作马走不休,小车驾羊声陆续。

书窗壁谁忍嗔,啼呼也复可怜人。

却思胡马饮江水,敢道春风无战尘。

传闻贼弃两京走,列城争为朝廷守。

从今父子见太平,花前饮水勿饮酒。

(注)天子巡行所到之处,这里指南宋临安。,弄脏。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了儿子们种种顽皮嬉闹的情形,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深深的父爱。

B孩子们弄脏窗户和墙壁后因害怕受罚放声啼哭,样子十分可怜,令人不忍责骂。

C传闻两句间接表达了诗人听到捷报的欢喜,这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颇为相似。

D这首诗从天伦之乐转到天下太平,展现了陆游作为一名爱国诗人的广阔胸襟。

8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B

8 1)字面上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欣喜和对国家太平的祝愿。(2勿饮酒三字暗示诗人在国家动乱时借酒浇愁,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3)只有彻底胜利才能饮酒,目前尚未到欢庆之时,表现了诗人居安思危的清醒认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朝廷偏安一隅,把守住临安当成大功告成的些微不满)

【解析】

7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和情感等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B项是对诗歌五六句的分析,是对这两句内容的分析,其中可怜应作可爱讲,因为前六句作为全诗的第一部分都是在强调孩子们的顽皮可爱,而非可怜故选B

8此题考核考生对诗句含义的分析能力。此类题型实际上就是炼句的一种,题干对考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考生从含义的角度加以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诗歌最后两句从今父子见太平,花前饮水勿饮酒写诗人听到捷报后的欢喜,并下决心以后都要用饮水来代替饮酒。字面上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欣喜和对国家太平的祝愿。勿饮酒三字暗示诗人在国家动乱时借酒浇愁,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只有彻底胜利才能饮酒,目前尚未到欢庆之时,表现了诗人居安思危的清醒认识。这里的可以理解为借酒浇愁之酒,也可以理解为庆功之酒,选择一种即可。

【点睛】

小题1:高考对诗歌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新课标的独创,早年的大纲卷一直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后来变成了主观题,再后来有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无外乎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和情感四个角度的考查。解题时须做到四步。第一步,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把握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体志,是送别友还是思念家乡;从手法上看使用怎样的手法;在情感上有怎样的表现;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征第二步,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理解多是指内容、主冒、情感,分析鉴赏多是指语言、手法。这些需要了解,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是不是通常所说的两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最恰当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问题。第三步,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逐句分析。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第四步,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代入原诗中,结合上下文语句检验。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光

陆游

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隐几兴悠哉!

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

雨足疏篱引荒蔓,人稀幽径长新苔。

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

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秋色之浓,隐几则流露出悠然之态。

B颔联翩翩”“两两巧用叠词,凸显出自然风光的和美。

C颈联”“二字,以动写静,静中显动,富有情趣。

D全诗意象丰富,描绘细致,境界开阔,有浓郁的田园气息。

10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浓艳明丽 B清新自然 C古朴典雅 D冲淡平易

11扣住字,赏析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两句。

【答案】

9 B

10 D

11 家境贫寒,晚上生火做饭很晚。但这样正好,可以等邻居卖药归来。这两句上句实写,下句虚写,虚实结合。一个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作者与邻里相处的和 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结合颔联诗句内容分析,凸显出自然风光的和美错误。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冲淡平易,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结合诗句内容分析,D项不恰当。故选D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赏析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两句,先理解诗句意思,上句实写,下句虚写。一个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3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案】

12 C

13 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分析错误。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故选C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本题是一道对比阅读题,要求比较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在思想情感上的不同。赵诗:这是一首怀古诗,叹古惜近,诗人凭吊赤壁战场,忆想以风流倜傥的周瑜为代表的三国英雄豪杰,崇敬英雄之情流露在二、三联里。古战场依旧,金戈铁马之声已然消失,听到的只是沧浪之歌,尾联表达了对自然的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感叹。杜牧的《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年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写出作者陶醉于仙境般的景色,无须分色,不必辨名。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清新,质朴无华。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4 A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返乡的羁旅愁苦之情。首联直接抒写思乡之情,怀土倦游都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二三两联则是对倦游的具体阐释,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更增愁苦。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只能靠辨听泉声以偏概全诗人凭借视觉、听觉来辨别道路,突出天色之晚;C项,作者陶醉仙境般的景色错,应为反衬诗人急于返乡的心情;D项,后两联抒情分析错误,尾联中风急暮猿清以景结情。故选A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从诗歌标题来看,麻平晚行,说明这是一首羁旅诗,按照这个方向思考人物情感即可。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此联直接抒写思乡之情,怀土倦游都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情感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极目远眺和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颈联通过润叶山花等意象暗示了诗人愁苦的心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更增愁苦总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返乡的羁旅愁苦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1、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前的小序和诗文后的注解。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1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D两诗都点到,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17第二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有一字使用精妙:诗人之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

16 B

17 1)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句用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句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双关手法,既写天寒,因夜深而感到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寂惆怅。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错误。C项,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错误。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D项,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中的中秋前后并无依据。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这里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郭给事: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禁里:禁中,即皇宫中。省:唐代门下省。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无那:无奈。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院中桃李已成绿荫,柳絮风扬。

B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物是开阔壮美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

C趋金殿,拜琐闱的动作描写表现出郭给事时时紧随皇帝的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

D本诗借景抒情,通过捕捉自然景象,使颂扬之情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19从情感主旨来看,本诗与柳永的一首干谒词《望海潮》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 B

19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所赠之人的赞美和称颂之情。不同点: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以年老、卧病为由,渴望辞官归隐的愿望。而柳永的词,暗表希冀提携之意,有阿谀之嫌。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错误。颔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异同。《赠郭给事》,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望海潮》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都表达了对所赠之人的赞美和称颂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c7f0f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c.html

《阅读与鉴赏 诗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