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7 19:23: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论我国清真寺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x摘要: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一阿洪聘任制一董事会制一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关键词:清真寺;伊斯兰教;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B9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2-0079-09清真寺,也叫礼拜寺、回回堂等,阿拉伯语称“麦斯吉德”(拜之处或“哲麻尔提”(寺坊,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进行伊斯兰教教育与宣教的中心场所,也是我国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1300多年来,伴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加,清真寺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我国回族等穆斯林内部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清真寺管理模式。随着朝代的更替,历代统治者对穆斯林内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部事务的干预和清真寺所承载的社会职能增加,其管理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一、清真寺对伊斯兰文化的整合功能早在唐朝初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建造清真寺。元代以前沿海一带清真寺碑文以阿拉伯文、波斯文居多,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清真寺的修建者和教务主持人均为外来的“蕃客”,他们以侨民身份在中国定居并修建清真寺。据资料记载,如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牛街礼拜寺等几座清真古寺最早的修建者均为阿拉伯等地传教士。元至正八年(1348的河北定州“重建清真寺记”列举协助修建清真寺的教众名单中,有一半人名与现代回族取名习惯不相符,其中有:哈孙、阿鲁朱、沙的斤、忽里台吉、脱脱台、月秃失里、不儿古、哈八儿孙、燕帖古里、阿刺带、必不列、普颜贴睦儿、秃坚赤、别不花、都失里、秃失等名字,而这些名字与蒙古人或中亚穆斯林名字比较接近。说明回族族源中有许多蒙古人成分,也反映外来的穆斯林正处在“华化”的过程中。清真寺具有很强的文化整合功能,伊斯兰文化最早由回回先民传人中国,不仅仅是原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还有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这些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者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所操语言各异,有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及中亚各种语言。这些多子系的伊斯兰文化根植中国以后以清真寺为中心进行整合,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例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街礼拜寺《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记载“虽四方之风土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b32247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8.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