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之一

发布时间:2018-11-15 04:24: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的常性,词有定类:某一个词属于摸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 ,如:

人、树、山、火、水,这些是名词通常作主、宾、定。

视、走、听是动词,通常作谓语。各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这种情况古代与今天基本一致,但古代汉语在词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便是实词的活用。

什么叫实词的活用呢?

就是某个词原属甲类,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却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结构特点,临时当作乙类词来使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这里“水”本是名词,根据名词作谓语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能受能愿动词修饰,不能做位于,但在这里它受了能愿动词的修饰,作了谓语。这是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把名词临时当作动词

◎二.活用主要包括:

(一).名词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

(三).使动用法(形、动、名)

(四).意动用法(形、名)

(五).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

(六).名称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称在意动的语言结果中临时应为一般动词。这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或用为动词呢?

1.两各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是名词活用。

例如:

①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指用眼睛示意。

②有一老父,褐,至良所。    《留侯世家》

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

④许子乎?   《孟子》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    《史记》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不修饰代词,因此,名词跟后面的代词一般不构成修饰关系,另外,一般也不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只要名词后面出现了代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后用作动词)代词就是它的宾语。

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

 

3.名词前连副词,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说明: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动词则常受副词修饰形容词,所以,能愿动词一般只和动词一起构成能愿合成谓语,不和名词一起。

1 设以炮至,吾村不 粉乎?《冯婉贞》

2 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草药》

名词可连能愿动词的: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德。《诗经》

②左右欲刃相如。《史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商君书》

⑤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

 

4.介宾词组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动词后作补语。因此,当名词前后出现介宾词组(或处所名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①(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

②与其饥死道路,与群兽食,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③晋师军于庐柳。《左传》

④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

介词结构不能在名词后面,同名词相配搭只可以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补语。但名词一般不活用为形容词。所以名词后面如果紧跟介词结构就必然活用为动词。

至于紧跟在名词后面的处所名词,实质上相当于省略了介词的介词结构,所以,名词后紧跟处所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

5.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了。

①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论贵粟疏》

②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兵列传》

③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说明:连词“而”一般只连接动词与动词,或形容词与形容词,而不能连接名词与动词,所以名词如用“而”与动词相连接,使活用为动词。

并列结构里:动而动(√),形而形(√),名而动(×)

6.名词出在“所”“者”结构中,使活用为动词。

1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 子产闻蓝门为门者 《左传》

辅助性代词“所”字后面只出现动词或动宾词组,因此,所字后面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辅助性代词“者”除黏附于形容词之后外,一般只黏附于动词、动宾词组之后,我们知道名词是不能活用为动词的。所以,出现在“者”前面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第三章:古汉语法 第二节 词类活用之二

一、 教学目的

1、学习词类活用语法条件

2、准确区分各种活用

二、教学重点:活用的语法条件

三、教学难点:一般活用与特殊活用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少量讨论

五、教学过程

◎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参照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主要有:

1、 形容词用在代词前面,一般都用如动词:

(形容词不能修饰代词,如果代词前出现形容词,那么次形容词必活用了动词,代词是它的宾语)

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

《冯婉贞》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美:说我美 私: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北营:元人的军营

文天祥《指南针后序》

2.形容词用在能愿动后也使用为动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蝉山记》

3.形容词用在名词前边,若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1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

善:相好

2 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

轻、薄:减轻 宽:宽缓 《方□起义》

3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

使动用法:(名、动、形)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在一般的句子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完成的,在使动句里,动作是由主语致使宾语来完成。

可用下图表示使动用法的特点:

主语 …… 谓语 …… 宾语

使

如: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吾生若:我使你们活

使动用法分三种:

(一) 名词的使动用法:

基本特点:主语使宾语,成为被活用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成为

主语 谓语(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宾语

使

名词用于使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符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六条)

第二: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必须是用来说明宾语的。

如:

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

成为

江东父老

使

2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

生死:动词使动。

肉骨,使宾语骨产生与名词“肉”有关的动作。

3 乘势则鲁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

4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为鲁疑之。

《史记·孙兵列传》

附:方位名词如使动。

主语 谓语(活用为动词的方位词) 宾语

使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苏代向东去齐国。 《史记·苏秦列传》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汉小赋·斯于》

③日渐暮,遂前其组,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游黄山记》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基本特点:主语使宾语产生活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主语 谓语(动词:动作) 宾语

使

提示:

使动用法的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大家知道,不及物动词是不带宾语的。因此,当一个不及物动词异乎寻常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它就成为使动用法的动词了。

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

②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③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赤壁之战》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

尝,食:吃。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可以省略了宾语,但这种省略可以从上下文分析出来。如:

养备而动时,则无不能病。

《荀子·天论》

备:全面、充足 养备:衣食充足 病:不及物动词

这里不是说“无”有□不能病,而是说无不能使人病,是使动用法。结构上省略了宾语“之”(人)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不过此较少见。如:

①晋灵公不君,……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宣公二年》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饮酒,用为使动,读yin

及物动词是带宾语的,因此,它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 使动

②(哙)立而饮之。 《史记》 一般

所以,要分辨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必须仔细分析语言环境。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主语使宾语具有活用为动词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

…… 谓(活用为动之形容词) —— 形质、状态 ……

使

1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兵法》

全:完整。(非范围副词)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

③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曹操《置屯田令》

④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

“正”后跟代词

⑤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上,皇上

⑥今媪尊长君之位。 《战国策》

(四)意动用法(名,动)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表示实际动作,所以,动词本来无意动用法)

用于意动的意动词,表示主语宾语的认识和估计。

可用下图表示:

…… 谓语 …… 或:

认为

《张衡传》

“大将军邓□奇其才,累召不应。”

这里,奇是意动,即:认为其才奇特。

大将军邓骘 其才

(主) (谓) (宾)

认为

1.名词的意动用法:

特点:主语认为宾语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

主语 谓(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事物

认为

1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来。

《孟子·尽心下》

宝珠玉:把珠玉当成宝。

2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3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4 幕天席地。 (成语)

把天当作帷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特点: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活用为意动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简言: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1 庸人尚羞王,况于将相乎? 《史记·廉蔺列传》

2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3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4 时充国年七十余,些之。 《汉书·赵充国传》

5 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书·食货志》

6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对曰:“贵天。”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说苑·建本》

“不远万里” (成语)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称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但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位于前,作状语。普通名称作状语。

(1) 表示比喻: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动作行为是个什么样子。古汉语里常在动词前加上一个普通名词,用来打比方,描绘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加强形容词性,正中方法在古汉语里很多,翻译时可译为:“象……似的”“象……一样的。” 常见的:“蚕食”(象蚕吃叶一样逐步吞食)、“鲸吞”、“虎视”、“狼吞虎咽”(用狼虎来描绘人吃饭时的又猛又急),再如教材中几例:P

①嬴(担)粮而景从。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③天下之集而响应,赢(担)粮而景从。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⑤将不胜其怒而蚁附之。

 

2    表示对人的态度。“把(宾语)当作……”“象对待……一样地”

普通名称用在能够厂前也,有时并不是表示比喻,而是对人的态度,有把人当作什么的意思。这种用法的动词宾语,一般都是指人的。P43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吾亡之后, 兄弟父事丞相。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案传》

两广地区的人无情。

 

3)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以在用做状语前面加介词“在”、“到”、“由”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

②刘备周瑜北陆并进。(由)

府③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到)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作:“用……”、“拿……”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杂 。《中山狼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用丹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离秦),厚币委质事楚。

 

5.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方法,可按语言环境译出:

使不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群臣吏民能面刺官人之过者,受上赏。

操引军从华 道步走。

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呢感治三家。《韩非子》

时间名称作状语。

一般时间名词作状语意义并没有改变,例如: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但是,时间名词中的“岁”、“月”、“日”在修饰动词的时候,就同它原来的意义不一样。可以分三种情况:

[]表示行动的经常性:

“岁”、“月”、“日”用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边。有“每岁”、“每月”、“每日”的意思,或当“岁岁”、“月月”、“日日“讲,表示动作的 经常性。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太医以忘命聚之,岁赋其二。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立渐离饮与市。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日“用在形容词或具有性质变化的动词前边,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田单列传》

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亮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数词和量词

◎宾语前置

在一定的条件下,古汉语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1 齐宣王越:“牛何之?” 《孟子梁惠王上》

“牛和何之”意思是:牛到哪儿去“,这是疑问句。主语是“牛”,谓语是动词“之”,宾语是疑问代词“何”放在动词“之”之前。

2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

“安”,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在”的前面。

③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自己问心无愧,还忧愁什么,害怕什么?)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忧、惧“的前面。”

再看介词宾语的情况:

上几例是宾语提到动词前面,请看下几例宾语提到介词前面:

3 曰:“何以战? 《左传庄公十年》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 “何”,疑问代词,作介词“以”宾语,放在“以”之前。

 

①齐宣王问:象我这样的人,能够使老百姓安定吗?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

由,介词;何,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提到了介词“由”之前。

 

值得注意的是: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方能前置,若不是疑问代词。则仍然放在动词之后;如:

1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我欺骗谁?欺骗天乎?)

请比较:“吾谁欺”和“欺天乎”这两句疑问句谓语动词都是“欺”,但是在“欺”这句话里,宾语“谁”是疑问代词,在“欺天乎”这句话里宾语“天”放在动词“欺”的后面,因为“天”不是疑问代词而是名词。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每自此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常常把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之”字代词,指代自比管、乐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赞许、同意)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1 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时间不等待我们)

主语是“岁“谓语动词”与“的宾语是代词“我”反复在动词“与”的前面。

2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

“臣未之闻也”意思是“我没听说过那样的事”。这是否定句,主语是“臣”,谓语是“闻”的宾语是代词“之”(指代“齐桓晋文之事”)放在动词“闻”的前面。

3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诗褰裳》

(你不想我,难道就没有别人?)

“我”代词,作宾语。用在否定句中。放在动词“思”的前面。

3.用助词“之”、“是”、“焉”作前置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宾语,办法是主次“之”、“是”等插在前提宾语和动词之间。如:

①将虢灭。《左传》

②宋何罪有?《墨子》

③传曰:“其身正,不令而引;其要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谓也。《史记李将军传》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左传》

(我们周朝东迁,依靠郑国、晋国)

有时为了表示动词对象的单一性,还在前提了的宾语前再加一个范围付词“唯”构成“唯 ”的格式: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识举吾汉之用。《曹操求贤令》

(大家要帮助我发现并提拔埋没的人才,只要药铺才干的就推荐上来,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才”是提前的宾语,用在“唯 ”的格式中。“唯才是举“即唯举才“(只举才)

今天的“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只图利),唯你是问”都是古代这种格式的套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2cc6a1b0717fd5360cdcd6.html

《词类活用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