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发布时间:2015-04-27 16:05: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上课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国学课《蝶恋花》授课反思

1128日,是我们学校每一个成员都很期盼的一天,但凡努力过,总希望被人发现曾经付出的努力;又是我们都很忐忑的一天,总担心努力得还不够,呈现的并非是最理想的状态。当学校建议我上一堂国学课时,内心也矛盾如是。一直以来,对国学课有着特别的偏爱,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去县里聆听几位前辈上的国学课,希望能够多多充实原本匮乏的大脑。可要让自己上一节国学课,对于国学课堂毫无经验的我而言,心中却是忐忑万分。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词卷)》当中晏殊的一首词《蝶恋花》。

就在我再三改动教案,认为教案终于可行时,教研室领导亲临我们学校,胡老师听了我上这堂课时,给出的中肯指点意见居然否定了我原有思路的许多东西。也就是胡老师的这一次指点,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国学课,也明白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这个道理。

下面我就几个教学设计片断来谈一谈我的收获和反思:

【导入--抛弃流于形式的“强说愁”】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秋天悄无声息地到来了,历来古代诗人对秋天总是那么情有独钟(播放配有诗句的秋天图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闲桂花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同样置身于如此美丽丰富的秋景中,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谁来说一说......

最初意图源于这是一首“秋词”,用秋天作为导入该是无可厚非的。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样的导入用的太早,也绕了大弯。是的,不是辞藻华丽的导入就可以行之有效,如何与本节课有机的串联,能最直接,最有效深入下一个环节才是“导入”应该要发挥的作用,是意义所在。

在听取了胡老师的指导意见后,再三思忖,终于有了28日这样的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音乐有着它独特的高低起伏之美,时而急如江河,时而平静缓慢如湖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一段音乐,去感受每一个音符之间高低起伏的变化。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播放音乐《渔舟唱晚》)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乐有时很急,很高,有时很缓慢,很低沉。

师:是的,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同学们,不仅音乐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之美,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蝶恋花》,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

一曲节奏、轻重分明的《渔舟唱晚》使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当我再问“你们都发现了什么”时,他们都能很骄傲地回答这轻重缓急的变化,我就能自然地进入教学环节“词文的轻重有别”了,这样的导入怎能不说是有效而有趣的呢?

导入的形式多样,最初的我总想选择一个美的、独特的,却忽视了我的教学对象--那群只是和我一样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不久的孩子们,他们乐于接受的是那些形象的“美”,譬如对比鲜明的音乐,他们听得懂,才会有兴致听;忽视了课堂的整体性--一节有效的课又岂止步于一个“课堂导入”的环节呢?音乐的变化,联系到词文音韵的高低变化,这样的设计是单刀直入的,是流畅的教学设计中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一个点,没有初始刻意设计的矫揉造作。

【读词悟情--抛弃浮于表面的“强说愁”】

在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他们绝大多数都能领悟到词中画面,此时老师过渡“听着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多情的秋天,词人晏殊凭栏远眺,看见菊花被烟雾笼罩,好像也含着忧愁,兰叶上挂着露水,好似也在哭泣一般。同学们,我想问,菊花会饱含忧愁,兰花是否也会哭泣呢?”我想以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深入到“读词悟情”的环节,这样就能与上个环节“读词入画”紧密联系,不会显得过渡突兀。于是接下来我这样设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登上高楼,眼神朝无边无尽的“天涯路”望去,词人在望什么呢?想要以这“望”来连通学生与晏殊情感的大门,“望”常常会看见一个情景,一段故事,我预期可以望见一个立体的晏殊,这样学生由形象可感的词人形象从而与词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孤独”“悲伤”这样的词并非是老师在课堂中提示或者强加学生的生僻词,而是由学生自己感悟而得的,是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东西。

然而,课堂中的我还是急躁了,当问“词人在望什么”时,只听取了一个学生的回答。这原本是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空间的一把大门,却被我过早地关上了,拒绝了学生那些可能丰富多彩的回答。所以这个环节显得“浮”了,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深入。最佳的情感升华就似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不需修饰,不需更多的外力,就可以自然地倾泻而下。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更加扎实的专业文化底蕴和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日渐精进的,唯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减少更多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遗憾了。

这次珍贵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教学”这一词,不由想要说一说对于“教学”我自己的一点思考。

【回归学科本真--抛弃“为赋课改强说愁”】

迷茫如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之间徘徊许久。我想,这也是不少如我一般的青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情况,要么对课改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不以为然;要么在课改路上走得过于急躁,而又忽视一些教学本身的道理。庆幸的是,我校的领导在此时又似一盏明灯出现在我们的前方。在一次次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越来越明白,无论是“问题导学”模式,还是孟氏有效教育中那些具体的课型方式、学习方式等,都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越来越明白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用2人组的则不用4人组、6人组,可以是单元组内解决的问题则不用团队。而板卡等资源也要依据教学内容而灵活使用,课型的选择也要依据学科和内容而有所变通。更重要的是,学科永远有着它自己的独特韵味,国学的古典韵味独一无二,语文的听说读写其他学科无法替代......把握好学科的特点,教学才“真”;灵活运用课改理念,教学才“实”。

上完这堂课长吁一口气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获得了如此多的宝贵意见和教学上的指导,庆幸自己能够在国学教学认知上向前迈出一小步,于我而言,这是弥足珍贵的。我也深知这只是教学长征的开始,想要获得更多的教育幸福,只有更加严谨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532f70f12d2af90342e629.html

《上课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