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 《竹枝词》

发布时间:2019-01-15 22:55: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字更是传神。北人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 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 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其二)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情。
  作品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竹枝词(其三)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作品赏析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 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 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竹枝词(其四)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品赏析
  1 、这首诗写蜀客的薄情。
  2 " 日出三竿 " ,太阳升起很高,表明时间很晏了。
  3 " 蜀国 " ,西蜀成都的商客。 " 兰桡 " ,木兰做的船,泛指很讲究的船。
  4 " 凭寄 " 两句: " 狂夫 " ,狂放而没有操守的人。 " 万里桥 " ,桥名,在成都。
  这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分明是不可靠的,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竹枝词(其五)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作品赏析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
  这两句大意是: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觞,民情欢愉。
  此诗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春意,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其六)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作品赏析
  懊恼人心不如石就是直接用比,作者把人心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 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在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 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 抒发上。
  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水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 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 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竹枝词(其七)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其八)
  年代: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篇二: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摘要】刘禹锡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竹枝词》。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民歌
  可以这样说,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中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名家辈出:韩愈、孟郊一派通过奇思幻想,用僻字造奇韵,打造出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而白居易、元稹诗派却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诗风迎得世人的交口称赞;李贺独辟蹊径,新颖诡异、精辟含蓄是他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印象。面对上述三大诗派,刘禹锡没有盲目趋同,他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最终成为与韩孟派、元白派、李贺派相抗衡的一支异军。
  如果说夔州三年是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收获期的话,那么朗州、连州的岁月则是他重要的奠基期。朗州位于沅湘之滨,民歌相当盛行,历经千年未见衰弱,虽然当地竹枝词语尘下,音韵鄙俚,但其内容清新,格调激扬,旋律轻快,这一切吸引了正处于探求中诗人的目光。在博采众收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民歌体乐府诗的创作。写于这时期的《采菱行》初步显示了作者学习民歌的成效,他
  篇三: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词句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谐音。《全唐诗》:也写作
  白话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有晴西边雨无晴谐音,有晴无晴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两字中,着重的是。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与并称“”
  词句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2][3]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文学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词句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2][3]
  白话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整体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20298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07.html

《刘禹锡 - 《竹枝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