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9-02-24 00:05: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除夕的历史

【篇一:除夕资料】

节日风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是不能

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年夜饭 贴春联 贴窗花 贴福字 贴年画 燃爆竹 上坟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传说我国的祖先曾受到一种叫的猛兽的威胁。它不仅侵扰村民,还把祭神的贡品毁了。于是村民们请下了灶神老爷,请他上天庭告御状。灶神老爷上天庭了以后,碰到了一个叫的神。用火烧竹子的方法吓跑了。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就把每年的这个时候称为过年,把前一晚叫做除夕。而且每到过年的时候,还燃放爆竹,用以趋邪避祸,以保岁岁平安。

拜年。(打一作家名) 贺敬之

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都能尝。 —— 谜底

有洞不见虫,有巢不见峰,有丝不见蚕,撑伞不见人。 —— 谜底

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可当水果。 —— 谜底 蕃茄

无底洞(打一成语)。 谜底:深不可测

爬竹竿(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上升 飞行员(打一成语)。 谜底:有机可乘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谜底:斤斤计较

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谜底:开门见山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 谜底:不识大体 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篇二:春节的历史】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而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因此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春节的传统色彩,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仍是任何年代的春节不变的底色。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的古老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过年。正式过年是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开始的,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 每年的这天晚上,人们都要守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看春节晚会,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晚上零点一过,就是第二年的正月初一了。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初一早上,人们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们去拜年。这时,大人们往往都要发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祝福他们又长了新的一岁。

从初二开始,大人们都要领着孩子,带着礼物去走亲戚,给长辈们去拜年。大家在一起喝酒说笑、团团圆圆,送旧迎新,庆贺新一年的到来。 这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结束。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的本意为,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说文解字》中对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正朔,就是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以农历初一为元旦;

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魏明帝、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过别的历法之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一直到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

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中国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的习惯。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三:除夕的意义】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来的,也是除夕的意义 中华民族悠远历史的见证者,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自豪。中国传统节日无疑也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下面就让我们藉着中国传统节日,去欣赏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吧。

除夕,中华从古至今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没有之一;除夕,中华从古至今最隆重的节日,没有之一;除夕,一个只属于中华人民的节日,没有之一除夕,这个从几千年以前就延续下来的节日。已经不能用一个单纯的节日来定义它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它让中国传统文化进驻我们的平常生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记得小时候最喜欢一年之中放鞭炮那天。每到那天,等鞭炮声想起,我和弟弟便会跑窜于长辈间,索要压岁钱。记得除夕那天,家里总会来次大扫除,那叫除故纳新,把家里打扫得干干静静,以迎接新的一年。那一天,家里也总会把饭留到第二天,妈妈说,这叫前一年的饭吃到第二年,年年都有饭吃。。。岁月穿梭,世事变幻,却磨灭不了我对除夕的美好记忆。

相传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每到除夕,村民便会逃往深山避难。这年除夕,有一个叫年的小孩子来到村头,他请求一个逃难的老婆婆,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还许诺撵走兽。老婆婆见他只是一个孩子,便劝他快去深山避难。可无耐年的执着,她只得丢下家,离去。第二天,避难的村民回来了,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经老婆婆解释,村民知道了是年驱逐了兽。年告诉他们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从此以后,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同时,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他们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这便是除夕的由来。

这个传说的真假当然是无法验证的,但由除夕所诞生出的拜年与过年却是几千年间的中华儿女所最不能忽视的!

古时候,除夕代表的是一年的日子走到了尽头,该去迎接新的一年的日子。这一天,孩子们换上新衣服。在街上尽情的玩耍。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吉利的对联或年画。大人们则拿出一年努力得到的成果来祭祀上天,祖先。这个时候,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的见火红的灯笼,人们期盼这新的一年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这一天,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等待着春节的到来。所以说除夕又称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说的就是这个。

不同地方的守岁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却同样表达着人们对新年来临的喜悦。犹记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对于老北京而言,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还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守岁,是人们对如水岁月逝去的依依惜别,也是人们对来临新年的美好祝愿。

对于古人,除夕的意义就相当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这一天都要准备最丰盛的食物来犒劳自己和拜年的人。在桌上,一大家人在饭里共话吉祥。

小孩子等着压岁钱,大人则盼望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心中的充实感不可言喻!新的一年来临,新的希望也随之来临。

而到了现在,除夕的意义已经不限于此了。它更突出了一大家人的团聚与健康。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基本的生活早已得到保障。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也不可与古人相比。

现在,在外漂泊打拼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今后的生活更美好,经常一年回家一次或几次。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安家在外,总以工作繁忙为由,几年也不曾回家一次,每每过年前夕,徒留家中老人在家门口慢慢等待,左顾右盼。可是谁又知道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父母要求的不多,只希望能够在一年之末,来年之始与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父母已一天天老去,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也并不多了,你又怎么连一顿年夜饭也不陪父母吃呢?

如此看来,除夕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无论工作多么忙,无论离家多么遥远,更无论回家的路途多么艰辛。回家过年才是真的过年。家中的老人或长辈更是盼着自己的后代能够回到家中。与自己度过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的一年。这不仅仅体现的是除夕的重要性,更体现的是人们对家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一家人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年饭,聊聊家常,又该是多么的温馨。

除夕,这个由无数古人传下来的节日。它承载了太多人的祝福与愿望。这几乎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抹杀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应该被我们传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更应该被我们代代相传。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类怎样进步,都请不要忘记中国传统节日,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化。

当又是一年除夕日,在大街,在小巷;在繁华的都市,或在宁静的小镇。看到一个个手提行李箱的人们。看到他们归心似箭的神情,别忘了道一声新年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6399d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f.html

《除夕的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