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考场优秀作

发布时间:2018-09-09 13:0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考场优秀作文

【作文题目】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依然采取了“提示语+标题”的形式,这是预料之中的。这种命题形式,或许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成为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江苏作文阅卷组在制定评分标准时指出,对于“绿色生活”这个题,考生不能离开“生活”谈“绿色”,也不能离开“绿色”谈“生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题中之意:从情感层面解读,那就是热爱自然;从实践层面解读,那就是护卫自然;从思想层面解读,那就是顺乎自然。

阅卷组还指出,“绿色生活”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行为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道家)或“天人合一”(儒家)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例如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快乐学习生活,又如既敬业乐业又能寄情山水、休闲身心的工作状态等。

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一道上手容易写好难的题目,貌似贴近生活,而且也不太容易跑题,但考生大多落入俗套,围绕着低碳、环保、保护环境等泛泛而谈,像是在写一篇“环保征文”,且鲜见新意,不见深意,因此普遍得分不高。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把爱国、亲情、友谊、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直接套入“绿色生活”之中,呈现出“泛绿”倾向,这类作文被打到了及格分以下。而能扣住“绿色生活”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的文章;以及能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自己或他人“绿色生活”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描写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绿色生活”的图景画卷,引发自己对“绿色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文章,实在是少之又少。

本次江苏作文命题和阅卷情况引发本人思考颇多,择两点芹献如下:

1.作文命题中的时事性。“题材撞车”的问题是本次江苏高考作文中暴露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有人说,这和命题过分追求时事化有关。的确,这道题和时事有着极强的关联度:2010430,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观了上海世博园,在听取了广东馆特点和亮点介绍后,胡锦涛指示广东要率先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命题者似乎确有这样的初衷:引导学生养成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把关注自我与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有道是,“文章合为时者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难道不要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应试题”的学生从考海题堆里引导出来么?我们难道非要让学生丢开生活,丢开他生活的这个世界,去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无病呻吟之作?造成“题材撞车”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绿色生活”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恰恰在于学生对这个热门话题的关注度不够,思考度不够,积累度不够,只知皮毛,不知其里,缺少材料的占有和整合,缺少思维的深化和综合,缺少观点的提炼和形成,因此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泛泛而作。这充分暴露了当前作文教学中重技巧轻材料,重语言轻思辨等倾向。

2.作文命题中的思辨性。我们从本次命题的“导语”中来看看“绿色生活”这个题目的思辨性。有人说,文题中三句提示性的导语,通俗而又深刻,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渐渐地引向深入。“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此句是对绿色的描述,可谓观其形。“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此句是对绿色功用的阐释,可谓析其质。“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句是对绿色的价值进行嫁接,可谓搭其桥。关键在于末句,把绿色上升为价值理念,与生活对接,引领生活的潮流。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我认为,事物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导语”有时候也是双刃剑。正是这貌似层层深入(和去年“品味时尚”导语类似)的导语设置,把学生引向了思维的定势:绿色是生机勃勃、赏心悦目(广大的股民朋友就一定不会答应这样的论断);绿色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绿色生活是一种应当追求、必须追求的美好生活……似乎,“绿色生活”已成为一个定论,一个公论,一个莫逆的命题。那么,绿色生活和时尚生活有没有一些碰撞?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没有一些矛盾?顺乎自然和尽行努力有没有一些冲突?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反对“绿色生活”?诸如此类,本来在“绿色生活”题目下应当有的思辨,极有可能因为导语的限制,而让考生不及延展甚至不敢触碰。因此,从保护考生积极的求异性,让考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鼓励考生洞察的敏锐性,让考生将现场观察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允许考生想象的丰富性,让考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虚假和错误,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激发考生灵感的活跃性,让考生火花一闪、心头一颤等出发,本人认为以后可以直接命题而不用导语。尽管导语在客观上照顾了一些中等以及中等偏下写作水平的考生,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必照顾全体。

【考场优秀作文】

绿色生活

江苏某考生

蜗居一隅。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市殚精竭虑?是否还在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你终日翘首期盼头顶那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泥……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生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然,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终于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扉只,袅袅动人,青翠欲滴。你摸摸那文竹的叶片,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你建议: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尽你所能想像到的每片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片独立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

你收起目光,看了我一眼,似有深意。你说: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而佛门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使人回归到至纯至简,至明至净,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你再呷一口茶,不再言语。

好,我知道了。现在,什么也不要说,让我们端坐下来,坐成道,坐成神,坐成佛,看这文竹的翠片长久的绿下去,看我们的心灵空灵到最佳境界,让我们拂去尘埃清扫花径。

行走于尘世,有人低头捡拾别人落下的钱币,埋头刨尘埃里的富贵,亦有人向往绿色生活,他们抬眼揣测云的心思,聆听天边的落羽,观察刺入天际的大树,他们全长着富有哲理的眼睛。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植于对绿色生活的歆羡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简评】

就散文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境。这个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这篇考场作文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从“写实”的角度来说,它写了“饮茶”这件事,这是一件“雅事”,可谓选材讨巧。从“传神”的角度来说,“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画出饮茶的环境,“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画出茶叶入杯的形态,可见语言功底。从“妙悟”的角度来说,作者用“静"、“净”、“境"三字概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可谓对人生真谛之透视,对生活本质之发现。本文被判为满分也有如下导向作用:水平高的考生是不必要拘泥于传统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体的。

绿色生活

江苏某考生

当哥本哈根大会在无果、无奈与无声的叹息中结束时,我不禁感慨,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当捕鲸船荐一次出海并满载而归,当孤独的北极熊再一次无助地望着海面,找不到一块落脚的浮冰时,我不禁惊慌,无情的现代化正在唤醒沉睡的碳魔,以摧毁让我们无比怀念与痛惜的绿色生活。

你看过春天的雪吗?它轻盈、柔美,还记得那年春天,我来到城外的绿草地上放风签。

瞬间,漫天的蒲公英将我团团围住。我兴奋地伸手去捕捉飞舞的飘絮,顽皮的它们却一次次地从我的指间溜走,又一次次地从我的面颊跳过。这些充满生机的风的使者在恣意地舞动着动人的华尔兹,那一刻,蓝天与绿草相映成趣,共同搭建了只属于它们的百老汇舞台。

可这绿色的生活也终究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返。当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就算是刺耳的玻璃反光也无法再现充满生机的绿色。这一刻,我只能用回忆甜蜜我的心,用怀想温暖我的情。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后院是我的迪斯尼乐园。尤其在夏天,我总喜欢躺在夹杂着些许绿色的紫葡萄藤架下欣赏夜空,数着银河里的星,想像着牛郎织女的情。现在只要我一闭眼,就能立马感受到那份清凉、清幽的绿色。

可一睁眼,炫目的霓虹又将我拉回到现实。那花花绿绿的彩灯显然不能重塑以往那宁静的绿色生活,它除了带给人奢华,就一无是处了,星星再也不能为迷路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了。当这充满生机的绿色生活真的离我而去,我们也只能祈祷月光宝盒真的存在……

其实,真正沉睡着的魔鬼并不是地底深处的碳,而是人们心中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它比现代化更具杀伤力,却也更难解决。

当死神真的穿着黑衣,手持镰刀来将绿色的生活从我们身边带走,它也只能草草地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而我们也将更加无可奈何。也许到那时,“天人合一”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因此,朋友,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了和谐的绿色生活一起努力,让它不再离我们而去。

【简评】

文章以众所周知的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落幕入笔,以“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开篇,引人思考,发人警醒,直入主题。在文章主体部分,又用几组对比(绿草地上飘絮纷飞的蒲公英与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奶奶家后院的欢乐与霓虹给人的奢华等)揭示出作者对强势的工业文明将恬淡的农业文明驱逐的一种忧虑。全文镜头意识很强,让读者读来留下了画面感。用语方面,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故此,本文被判为一类卷。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47236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6.html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考场优秀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