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

发布时间:2020-05-28 22:1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小学生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

  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

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有一种类似于竖式的方便算法,叫做铺地锦。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镜花缘》第79回里,就有一段利用铺地锦求圆周长的故事。

在小说中,有几位小姐妹聚在一起谈论数学。其中一位名叫青钿的,指着面前的圆桌,问道: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

被问的人叫做米兰芬,她向身边的宝云要过一把尺来,量出圆桌面的直径,是三尺二寸。然后取笔画了一个铺地锦,画完后,回答说:此桌周围一丈零零四分八。(1=3尺,1=10尺,1=10)

在图1里,左边是《镜花缘》书中画出的铺地锦,右边是我们把它改写成现代记号以后,得到的乘法竖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铺地锦是在一个大的长方形里面,画了些纵横格子线,还画了连结方格对角的斜线,形状有点儿像铺在房间里的地毯,所以形象地叫做铺地锦。

通过将图中左边的铺地锦和右边的乘法竖式对照,可以看出,虽然它们一个是中装,一个是西装,形式不同,实际内容却几乎完全一致。

2019年小学生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竖式中的被乘数和乘数,在铺地锦图里,分别写在大长方形边框的右边和上边。大长方形的4条边中,右边的和上面的两条,相当于乘法竖式里的第一道横线。

在竖式里,撇开小数点不管,用乘数的各位数字23分别去乘被乘数314,得到的628942,各写一行,行自为战。所得的各行,顺次向左错开一位,然后上下对齐相加。

在铺地锦图中,大长方形里面竖的两排格子,自上而下,顺次写着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得到的6289312,这些位与位的乘积,每个各占一格,格自为战。所得的这些格子,纵横对齐排列,沿对角斜线错位相加。

在竖式的第二道横线上面画了3个小圆圈,这是在运算过程中,进位时做的记号。这些小圆圈记号在铺地锦里也有反映,表现为左边竖排3格斜线上面的3个一。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竖式里的最后得数10.048,在铺地锦图里,是在大长方形边框的左边和下面,从左上往下,再往右,连起来读。大长方形的左面一条边和下面一条边,相当于竖式的第二条横线。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画完了铺地锦图,相当于写完了乘法竖式。所以,《镜花缘》里的米兰芬画完铺地锦后,就能说出圆桌的周长是1丈零 4 8(3.3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37e3b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a.html

《小学生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