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

发布时间:2020-03-18 16:49: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驱遣我们的想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创造力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②想象力如此重要,但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却不容乐观。

我们先看一下哪些因素是诱发想象力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兴趣。一个人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理都懒得理,就更不用说去想了。感兴趣了,才会快乐地去想象。

然后是主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要发挥主动性就要有一定的自由,任何压力和限制都是自由的天敌,也是想象力的天敌。

要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的结果,还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引导。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想象力是出奇的,比如投机取巧。因此要避免想象力朝着不良方向发展,就应对人适度引导,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聚焦。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聪明人如果什么都做,那么他也将一事无成。所以发挥想象力也要进行适度聚焦。

要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让其适度聚焦,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选文中提到了哪些条件?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请你再补充一个。

选文中提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写作:请运用修辞手法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外貌描写改写,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少于100字)

原稿:当我来到建筑工地上,看到父亲挑着沉重的水泥砖,非常吃力地走着,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我不禁流出了眼泪。

加工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文中提到的条件:兴趣、主动、引导、聚焦 补充的条件:丰富的知识;善于发现;有质疑精神

2.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筛选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可依据“首先是兴趣”“然后是主动”“要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的结果,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引导。……二是聚焦”这几个语句概括作答。要想“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除文章中介绍的之外,还可以有:丰富的知识;怀疑的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冒险的精神;实践的能力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依据题目要求,第一要用修辞手法;第二,要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第三,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当我来到建筑工地上,机器的嘈杂声并没有影响我的思绪,我从那么多工人中一眼就认出了父亲,本来身材就很矮小的父亲,背者那沉重的水泥砖,身子就像一张弓。太阳炙烤着,父亲的额头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可是他却没工夫去管它们。他咬紧牙关走到机器旁,卸下水泥砖,喘了口粗气,拍拍身上的灰,又重复刚才的工作去了。我不忍心再看下去,难怪父亲每天回家后坐一会儿都会打瞌睡,难怪每天母亲都要为他捏肩捶背,他多么苦啊!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刺痛了,喉咙被什么堵住了,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现代文阅读。

沙漠奇遇

[俄] 伊·罗索霍瓦茨基

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⑵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⑶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⑷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⑸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⑹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⑺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⑼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⑽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⑾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⑿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⒀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⒁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⒂“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⒃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科幻: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想象。

3.下列选项中,对文(二)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A.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并列结构,顺序可以更换。

B.“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这是科幻小说的常见情景,也是一次思想实验,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

C.作者讲述《神经浪游者》故事,是为了论证科幻赋予人们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

D.文中说“‘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又说“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一)中的人物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5.文(一)是一篇科幻小说,为了把故事说得动人,作者采用了多种写作技法,请参照示例,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写法及作用,完成下表。

写作技法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写法并分析作用

巧用对比

(1)本文多处使用对比,如米哈伊尔的五年和雕像的五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的时间比雕像的时间节奏更快,引发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伏笔照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面出自文(一)的三段文字中选择一处,联系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⒂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7.文(二)倒数第二段提到了想象有三种,分别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文(一)中,两个类似雕塑的外星生命属于哪种想象?请联系本文和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8.针对选文(一)第⑽段“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一句,在⒀段与 ⒂段之间,可以补充一个照应语段⒁,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请结合选文,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一句,发挥想象,补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9.结合文(一)和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或《三体》或《流浪地球》,谈谈你对文(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3.C

4.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5.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6.示例: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阔;

7.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8.示例: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9.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

【解析】

3.A.两者不是并列结构,是由表及里的递进结构;B.其实验结果有无和哲学实验结果相同,原文中并无相关信息,不能武断;D.两句话不矛盾。

4.考查对人物经历的梳理概括。按照题目要求,将人物从“米哈伊尔”与“雕像”人生的经历两方面概括。五年前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雕像与五年前不同,五年前,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引发他的思索,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5.考查对伏笔照应写法的理解。照应的方式之一,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即“伏应”。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是文章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性文章或作品尤为讲究。写作中,作者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即“预伏”,在后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如,“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与后文“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

6.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找到赏析的点。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角度等来理解。所给的几个句子几乎都是景物描写,如“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用空间之大,景色之壮美,衬托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

7.考查对概念的理解。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以人类作为基础,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点,并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8.考查对文章的续写能力。续写先要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出符合语境的内容,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如,那是一件怎样的武器?武器杀伤力如何?如何操作?等等,要照应文(一)前文,想象与思考形成整体。

9.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首先要选择一部科幻作品,然后结合 的内容,来理解此句话的意思。如,在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中,“她”受困于地底的牢笼,心灵却始终向着宇宙中的一切敞开怀抱。“她”绝不吝啬自己的感知力,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她”都回馈以专注的凝视与爱,并将它们珍藏于心,“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表面上,是“我”带着封闭在地心的“她”的感官去触摸世界,而实际上却是“她”指引着“我”张开眼睛和心灵去体会“平凡”中的美,去迎接缤纷的色彩在我灰色的精神沙漠中开出绿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本()末()、采()、休(),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1.“甲骨文的雨()、山()”“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12.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13.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

10.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11.看到甲骨文的“雨”: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

12.示例:我认为可以。这段文字的观点是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如果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13.示例: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第1段的“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第7段的“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答即可。

11.试题分析:首先要看懂甲骨文的雨”与“山”字的形状特点,再联想到今天“山”与“雨”两个字在今天的意思。然后发挥想象,解读其义。想象“雨”与“山”所描绘的景象。

12.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如所给材料写的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一事例。这正好能够证明“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这一观点。

13.试题分析:探究题。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干问深究字的本源意义有否必要。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可从汉字是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来分析。这一点是拼音文字无法做到的。同时,通过深究字的本源意义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给孩子一片空间

章智伟

①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个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zhuàn_____写的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音》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②蜜蜂只能靠翅膀的振动来发声——生物学界一直这么认为,我们的各种教科书上也一直这么认为。但12岁的聂利却推翻了这一似乎已经铁定的“真理”。她通过认真的实验,仔细的观察,用事实证明:蜜蜂不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它有自己的发声器官。

③一个小学生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呢?为什么那么多的生物学家、教授、学者都没有发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样一个事实,而被小聂利发现了呢?这恐怕是与聂利具有一种怀疑与创新的精神有关。12岁的她大概还没有受到太多僵化的所谓“标准”的束缚,她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敢于怀疑“大人”所不敢怀疑的科学定律。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善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发现了这一真正的“真理”。

④我们传统的教育中,有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令。在老师的“精心调教”下,一个个都如从模具中浇铸出来的模型一样,标标准准,规规矩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孩子应有的童趣、想象力早已消磨殆尽。许多孩子根本不会甚至不愿意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要他们去怀疑、去创新了。

⑤“初生牛犊不怕虎。”聂利的发现给我们的教育提了一个醒:教育需要培养怀疑精神,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古斯曼说:“传统教育的诸因素在小学的最初几年里,就yì___制了儿童身上先天的创造能力,在差不多四年的将他们的思想纳入成人轨道的努力之后,到了十岁,在许多儿童身上,那种思考的自发性,那些闪光的想法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都已经消失了。”他说得非常对,在我们的标准和规矩的束缚下,有时候孩子们身上迸发出的微弱的一点怀疑、创新的火花也会被大人所谓的“权威”所扑灭。

⑥雪融化了是春天——多么美妙的想象啊!倾听蚕宝宝的呼噜声——多么有创意的构想啊!笔者认为,这是孩子们用他们特有的眼光看到的,特有的耳朵听到的。这的确是大人们所没有的“特异功能”——童眼、童耳、童心!

⑦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还要授之以鱼场,给孩子一片空间。这样,他们将会用他们的童眼、童耳、童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14.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zhuàn)____写   (2)(yì)___

1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给孩子一片空间”这句话的含义?

16.文章第(3)段的画线有什么作用?

17.从全文来看,12的小学生聂利为什么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18.文章第(4)段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9.文章第(5)段引用古斯曼的话有什么作用?

20.“雪融化了春天”,“倾听蚕宝宝的呼噜声”这些充满美妙想象的语言多么富有诗意。请你也发挥想象,写出一个这样的语句。

【答案】

14.撰 抑

15.教育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要为孩子创设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16.画线的部分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个问句中的对比,突出了聂利“发现”的可靠。

17.因为聂利具有善于怀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他凭自己的聪明 智慧,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才有了这么重大的发现。

18.论述了传统教育的危害。

19.文章第5段引用古期曼的话,从反面论证教育要培养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20.示例落叶是秋天送给我们的名片 麦苗在冬雪为它们覆盖的棉被下酣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以及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14.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此题,要靠平时的积累,注意书写要认真,字形要正确。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章,尤其③段中“她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④段中“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很容易弄清楚给孩子一片空间这句话的含义。

1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中间段落句子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即本段所写的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本题中的句子是问句的形式,那就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综上回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段中“仔细的观察……”;③段中“……她才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善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以得出原因。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第段第一句话就可知本段论述的是传统教育的危害

19.本题考查道理论据的作用。道理论据的作用是: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本段的观点是:教育需要培养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还需要强调的是古斯曼的话是从反面论证的。由此作答即可。

20.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仿照例子,发挥想象,写出充满诗意的语言即可。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驱qiǎn)着想象来看,这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B.不作刻板的记zǎi),而作想象的

C.它们gǒu)安,怕事,只想暴风雨。

D.文字是--道。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的桥堍站着作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误,一副——一幅;

B.有误,按排——安排;

C.有误,躲辟——躲避。

故选D

2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构成了一幅图画。

B.山楂开始红了,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露出半个脸儿。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流下辛酸的泪水。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地汲取知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流下辛酸的泪水”这一语境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成分残缺,应改为面临……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的困难,缺少宾语。

C.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动宾搭配不当。

D.句式杂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可以直接改成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他们身上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故选B

2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驱遣”“摘录”“接触”“聚集”这四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句话的主干是“读者会面”。

D.“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复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有误,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读者和作者会面”。

2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驱qiǎn) 飞lüè

B.合(qiè泥(缕(

C.手(zhuó) 苟gōu然(chàng

D.zǎi鹅(水(qiǎn

【答案】A

【解析】

【详解】

B.契();

C.苟(gǒu);

D.潜(qián);

故选A。

26.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考查”应改为“考察”。

故选C。

27.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和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根据句意,尤其是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用词。(1)根据“口头唱”与“要刻呀,漆呀……之间的递进关系,确定B、D,排除A、C。(2)根据“眼界”可确定填“扩大”,因为“拓展”多与“领域”等词搭配,不与“眼界”搭配。(3)根据“文艺”“美感”可确定填“鉴赏”。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B。

【点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2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项有误,《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一顺序写的,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意思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jiáo)字,而要,了解大意。

B.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丼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lüè),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

C.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于文字。必须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D.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tuí)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前后惯通——前后贯通;

C. 拘泥()——

D. 不屑置辨——不屑置辩。

故选B。

30.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_____)

(2)读者也许本来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态度把握得更坚定﹐这也是一种受用。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_____)

(3)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_____)

(4)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_____)

【答案】(1)比喻论证 (2)对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举例论证

【解析】

【详解】

(1)从“文字是一道桥梁”可知,这里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2)文段把“接触到作者的意境”和“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这句话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是道理论证的方法;

(4)这句话列举了王维的诗句,属于举例论证。

3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落日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的印象。

静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了。

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于文字。

拘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2)沉寂无声;寂静。 (3)受益。 (4)固执,不知变通。

【解析】

【详解】

1)“固然”有两个意思:表示承认这一事实;本来的样子,原来的那样。根据句意可知“固然”在句中的意思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的意思。

2)“静寂”在句中指沉寂无声,寂静的意思。

(3)“受用”一是指接受财物作为官府开支;二是指受益。根据句意可知“受用”在这里的意思是:受益。

(4)“拘泥”的意思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根据句意可知“拘泥”在这里的意思是: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3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______________)

(2)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______________)

(3)这胜利的预言者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问 (2)拟人 (3)比喻、拟人

【解析】

【详解】

(1)根据“难道”可确定为反问。

(2)根据“得意扬扬”可确定为拟人。

(3)根据“胜利的预言者”可确定为比喻;根据“叫”及其后面的内容,可知也用了拟人的手法。

33.赏析下面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作用。

(1)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文字的集合体。

(2)读者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答案】(1)“没有一种不是”采用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更肯定地表达了“各种文艺无一例外都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意思。

(2)“也许”表猜测,表示不确定,符合实际,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

【详解】

(1)“没有一种不是”中“没有”和“不是”都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双重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会使句子的语气更强烈,此句更肯定地表达了“各种门类的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2)“也许”是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这个词语表示猜测,这句话是说读者可能但是不太肯定到过北方。“也许”,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èn( )托 然( ) wǎn(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1)衬 chàng

(2)一抡 一轮

(3)A

(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解析】

【详解】

(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读“chàng rán”,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衬托”: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注意据义定形

(2)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抡”与“轮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字形。

(3)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那旷远荒凉的大漠中“旷”的意思是空而宽阔。所以选A。

(4)肯定句改为反问句。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否定词“不是”前面加上“难道”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即可。

35.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冬天的雪,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

【答案】(1)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①展开 展示

②能否 要

【解析】

【详解】

(1)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的句式结构为。内容要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并写出其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2)主要考查你对造句,正确使用词语等考点的把握。首先要理解好题干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所给词语的内涵确定所要描述的内容。用词要恰当、贴切、形象生动,修辞要显明。确立一个中心后描写一段景物,且富有诗意美

(3)①搭配不当改为: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②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改为:艺术创作要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36.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语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凉爽而惬意 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解析】

【详解】

(1)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作答时注意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并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它们对自然界某种景物的帮助和影响。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细雨”为描写对象,以“碧绿”和“明媚”为切入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表现出自己对某种景色的喜爱之情。

37.综合性学习。

向阳中学九年级(2)班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将下列活动方案补写完整。

竟猜歌词,走进小说天地; ;穿越时空,驱遣文学想象。

(2)填写下面的“小说人物档案卡片”。

小说

人物

卡片

闰土

出处

①鲁迅《

外貌神情

少年时紫色的脸,戴小毡帽,红活圆实的手;中年时灰黄的脸眼睛红肿,戴破毡帽,穿极薄的衣服,手又粗又笨又开裂

人物关系

“我”童年的好友

典型事例

②少年 中年

性格特点

③少年 中年

代表类型

旧中国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民

【答案】(1)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评说人物,神游缤纷画廊

(2)①《故乡》

②少年时给“我”讲雪地捕鸟和海滨看瓜刺猹的故事;中年时再见,叫“我”老爷,要孩子给我磕头。

③少年时聪明热情勇敢;中年时勤劳忠厚,但思想麻木。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形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搞清常见的活动形式有哪些。常见的活动形式有开主题班会、歌咏比赛、街头宣传、社会调查等,套用到本次活动,可采取这样几种活动形式:讲述小说中的故事竞赛畅谈阅读感悟;点评英雄人物等

(2)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积累。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仿佛是个木偶人”,已然从活泼童气变成了木讷农民。

38.综合性学习。

(1)我国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分析汉字的构造,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根据我们的汉字知识,看看下面在文中列举的两个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①颔(_________) ②休(__________)

(2)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答案】 (1)①形声字 ②会意字

(2)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解析】试题分析:(1)汉字六书为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颔”有形旁与声旁,是典型的形声字。“休”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所以是会意字。(2)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用描写性语言表达出来,可从周围环境、人物穿着、人物行为等推断图片中的人物身份与事件。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巷口”。这个词语揭示着漫画的主题。

39.名著及文学常识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2)“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段话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个性或精神追求?(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D (2)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敢爱敢恨,坦率真诚、勇于追求幸福等

【解析】

【详解】

(1)D项有误,《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一顺序写的,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掌握名著内容的能力。平时阅读名著时,不仅要记住作者,还要了解名著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本题这段话是名著《简·爱》中简·爱的名言,根据“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和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它体现了女主人公是一个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敢爱敢恨,坦率真诚、勇于追求幸福的人。

40.微写作

我们期待所有响亮的日子/悄然降临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花/每一缕细小亲热的芬芳充盈我们敏锐的呼吸/把美和善良、淳朴和真实的花籽洒进/每一寸彩虹样清新的阳光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树/最强壮地扎根土地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天空/辽阔的胸襟是飞鸟的梦想和天堂/我们日子的天空一碧千里/每一粒最善良的愿望在天空的温柔注目中悄声歌唱

(节选自丹好的《我们期待所有响亮的日子》

丹好的这首小诗里用了比喻说“我们的日子”是“花”“树”“天空”,你认为“我们的日子”还是什么?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也用比喻的形式,描绘一下“我们的日子”。

要求: (1)至少用上两个比喻来描绘:

(2)字数不少于80字。

(3)句子和句子之间不用打标点符号,用“/”隔开。

【答案】示例:我们的日子是阳光/驱散了寒冷和黑暗/把光明和温暖洒向人间/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着希望/我们的日子是那清澈的小溪勇敢而又目标明确/冲破了大山的阻挠/热情的投入大海的怀抱/留下一路的欢声笑语/我们的日子是小鸟/虽然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它已飞过/整天忙忙碌碌/充实而又快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表达能力。写作的对象是“我们的日子”,把“我们的日子”是怎样的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内容要积极向上,表现“我们的日子”的美好。仿写时要注意的要求:至少用上两个比喻;不少于80字;句子和句子之间用“/”隔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277cc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9.html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