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7 06:58: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卜算子答案

【篇一:苏轼答案】

3、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节奏和语气。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明确:、大江、浊浪、乱石( )、惊涛(声 俯) 千堆雪(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描写了宏伟、壮阔雄奇、气势磅礴赤壁之景。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浪涛奔腾澎湃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江水汹涌翻滚

.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下阙主要写周瑜,刻画的周瑜又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小乔初嫁——年青得意 雄姿英发——风姿出众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

四、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参考:人间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六、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补充)

明确:特点 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写景----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怀古----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定风波》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一、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二、齐读上阙,写的是途中遇雨的情景,回答下面的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狂风骤雨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心态:泰然自若、闲适、坦然

3、上阙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穷困潦倒的处境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三、齐读下阙,写的是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三、分析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四、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在词史上,一般把柳永推为婉约派的正宗,把苏轼当作豪放派的始祖。两人的词放在一起,最能体现婉约、豪放两派的不同特点。请各找柳永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若干首,作个对比研究,品味两者的不同风味。然后学习委员组织一个诗词交流会,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1、苏轼是北宋留诗最多的诗人,诗词几千首,文几千首,名句何其多!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2 完成下面小题。、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野人”“莫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情怀。?

【篇二:精品资料--苏轼《卜算子》赏析(精校完美打印版)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词牌】

卜算子

〔题考〕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第三句与[捣链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后半阕依此类推。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

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轶事】

东坡赋词悼痴女

张文潜曾题诗以志之,云:

空江月明鱼龙眠,

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

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

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

玉皇饮之碧琳腴。

【篇三: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xt>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

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缺月即残月,疏桐,枝条疏朗的桐树,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十二月,(王文浩《苏诗总案》)树叶早经凋零,枝条变得疏朗起来,故称疏桐。残月

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首句交代时间是在夜里。二句进一步顺笔交代,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具静。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着此时此景,象电影中的镜头移动,把更富有诗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景致推移到我们面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全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紧承上阕,首句写鸿被幽人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二句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这两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曲写之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炼字如此,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作者切切实实的找到了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以鸿喻人,曲抒怀抱,写的哀婉凄丽、楚楚动人。是苏轼言志抒情词作中的上品。词中写鸿笔触冷竣而苍凉,我们不难想象残月下那幽人悲凉神态和残破心理,这其实就是词人自己思想的观照。因为这与词人孤独寂寞蛰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不能不说是十分吻合的。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

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但把拣尽寒枝不肯栖附会为温氏女暗恋东坡的绮丽堇色故事,把作者借写鸿而别有寄托以俗情附会(《古今词话》),无疑就销尽了词的神韵,而与原作意旨大异其趣了。这首词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抒情的,有人称这上词作雁词孤鸿词,词中敷墨于物(鸿),却处处让人感到是在写人;不直接写人的遭际、情绪,却让读者从鸿身上看到人的神貌,从而曲抒自己胸中块垒。这种别辟蹊径的侧面表现手法,其效果远比直接铺陈心迹来的深刻感人。黄庭坚说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蓼园词选》说它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古人之论,今天看来,虽不免过誉,但也绝非庸俗的溢美。

在肯定这首词很高的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词作通篇意境幽邃凄迷,缺少亮色,格调低沉,多少流露出落魄封建士大夫的孤傲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d2493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3.html

《苏轼卜算子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