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发布时间:2014-10-22 15:3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概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任务,为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回顾“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渊源,解释关于“小康”的有关概念,分析“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关系,解读近几届党代会报告中回答的“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概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任务,为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和建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奔小康”目标的提出与建设

“小康”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从历史渊源来说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概念很早就有,“小康”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论述。“小康之家”指小康生活水平。“小康的状态”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邓小平看来,小康社会的发展状况使用小康生活水平来衡量的,所以“小康”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有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双重内涵,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19843月邓小平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到小康社会也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狭义的小康社会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或一千美元的社会,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逐步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选择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因此,19791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当时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提到了“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当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很低的,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那样的水平比起西方还是落后,中国到20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2]

小康社会思想伴随着邓小平思想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底到19833月,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初步系统化的阶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目前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确立了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初步建立小康社会。二是形成了分前后两个十年两步走奔小康,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三是邓小平19833月作《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阐述了建立小康社会后的发展前景,这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19841022日《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是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体系的标准。198410月以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明确确立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小康社会思想延伸到21世纪的思想,结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较多地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对于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意义。

同时,随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成熟,小康社会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延伸。广义的小康社会不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涉及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涉及就业、农村城市化发展、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另外还包括社会治安状况和精神文明状况,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与实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如何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当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这个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的跨越。“奔小康”成了90年代中国老百姓的流行语。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从21世纪初“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十五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和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这可以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4]报告还科学地分析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仍未改变,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在在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优势仍给我们很大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与深化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奔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逻辑关系。“奔小康”的概念表明我国当时还没有进入“小康社会”,正向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全面建设”的概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主体框架已经完成,但建设进度才刚刚开始不久。“全面建成”的概念表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建设进度已达到百分之五十一以上。

“奔小康”和“全面建设”侧重于“量的积累”,“奔小康”阶段这种“积累”的过程就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种“积累”的过程就体现在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全面建成”追求“质的变化”,这种“质的飞跃”就是把我国从落后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变为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富裕的完全小康水平,再向着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过程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仅仅一个字的变化体现了十年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展望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十八大报告中阐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的确是要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5]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C]//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3.

[2]吕书正.解读邓小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41-343.

[3]吴江.社会主义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十六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共十八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b7e7a0bb4cf7ec4afed0ec.html

《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