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唐三彩

发布时间:2012-07-29 09:08: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洛阳理工学院

调查报告

系别 中文系

班级 汉本三班

调查人员 何江瑞 付晴晴 韩蜜蜜

指导老师 夏云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何江瑞:前言,唐三彩发展的历史脉络,唐三彩产生的历史原因

付晴晴: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艺术魅力唐三彩反映的社会状况, 唐三彩的鉴定

韩蜜蜜: 洛阳唐三彩的地位与价值, 洛阳唐三彩的发展现状研究, 洛阳唐三彩的意义, 建议,结语

关于洛阳唐三彩的调查报告

前言:本学年第十二周和十三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资源调查周,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洛阳博物馆。其中好些珍贵的展品都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广博和深邃 ,尤其是那些琳琅满目,色彩艳丽,神态各异的唐三彩激发了我们对其研究的兴趣。于是我们组的三个成员决定这次的调查报告就以唐三彩为选题,系统的阐述唐三彩的基本特点、发展脉络、形成原因、制作工艺、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当前研究的意义等等。通过这次调查,不仅能够扩展我们的视野,增加相关的知识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借此以引起人们对唐三彩的保护和研究的重视。

调查原因:根据本学年中文系对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安排,于十二、十三周做文化资源调查。在带队老师的领导下,参观了洛阳博物馆,并且因为对唐三彩的喜爱和惊叹,做了这份调查。

调查时间:二〇一一年五月九号~五月二十号 

调查地点:洛阳博物馆

调查对象:洛阳唐三彩

调查人员:韩蜜蜜、付晴晴、何江瑞。

调查目的:系统的了解唐三彩的相关知识,挖掘唐三彩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引起人们对其研究的重视。

调查方法:走访博物馆、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商店考查等。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绿、白、黄(也称绿、赭、蓝)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唐三彩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20世纪初才被大量发现和真正认识。1905年-1909年清廷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一带从东到西沿邙山南麓,挖开许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和俑类。民国初年,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平琉璃厂销售,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的赞赏和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人的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名扬天下,并开始为世人所珍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一)唐三彩发展的历史脉络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最早的唐三彩作品出现于唐高宗年间。唐高宗麟德元年郑仁泰墓出土的一件蓝釉三彩盖和上元二年李凤墓出土的三彩作品。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大量精美的三彩作品开始出现,三彩也走上鼎盛期,天宝以后逐渐减少。相比而言,真正代表唐三彩水准的,是武则天执政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蔓延开来,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如今所见的 唐三彩陶器,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平。然而,随着唐朝的日益衰落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贵族、官僚阶级的快速没落,庶民阶级的新兴,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各个三彩窑窟开始烧制相对低廉的制品,人们对三彩制品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就这样,当唐政权消亡后,唐三彩也开始慢慢终结了它的生命。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 唐三彩产生的历史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唐三彩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下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具体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陶瓷业的飞速发展。陶瓷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它们之间又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就是说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才在陶瓷器物上同时使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各方面的文化,甚至还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那么就是说这个时候从绘画也好,从陶瓷也好,从金银器的制作也好,它形成了一个灿烂的特点。

第二,佛教的促进作用。在唐建国初期,就制定了对道儒释三教采取兼蓄并用的政策,尽管在不同时期,统治阶级根据不同需要对其中之一有所偏爱,名次又分先后,总的来说,李唐对三教都是扶植的。佛教的发展也带动了很多方面的发展,如文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印度佛教对唐三彩的人物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女俑衣衫线条流畅、薄衣贴身(曹衣出水)的风格,就是吸取了佛教造像丰富的艺术养料。唐三彩在吸收佛教文化的过程中,有机地把民族化与中国化相结合。不仅保留了西方雕塑造型准确、比例恰当的长处,而且更注重人物神态的写实,注重社会审美心理的再现。随着对女性美的欣赏观念的改变。八世纪初期,“吴带当风”式的胖美女俑成了新一代美女的写照,衣饰线条的飘逸与流畅,神情气度的典雅与妩媚,成为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第三,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繁荣富强,因而,有了万邦来朝的盛况。那时,西北有陆路沟通中外,东南有海道联络东西,商队络绎不绝,使团相望于道。空前畅达的交通,为空前频繁的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唐三彩的外来文化的养料,主要有两个源头;南亚的印度文化和西亚的波斯文化。这些异域文化,伴随着中外交流的进一步频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使唐代的一些三彩镇墓俑艺术风格明显西域化。从天王俑不少是波斯人相貌就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又因唐三彩釉色特殊效果,使这种外来艺术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四,唐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文化上,唐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大量历史证明,唐代的艺术家及文人很反对机械模仿别人,照搬照抄,勇于变革,积极进取,主张自己亲身实践,认真观察,体验生活,独立思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成为某一方面的第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此类思想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他们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渴望做得最好。例如:杨惠之和吴道子刚开始都是学画,后来杨惠之觉得自己在绘画方面无法超越吴道子,就转向雕塑,经过自己的多年努力终于成名成家,取得“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誉。

第五,民族大融合进一步深化。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互相渗透互相学习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大量存在。在中国的民族大融合中,唐代政府采取的有力措旄最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效果也最为明显.唐太宗对北方突厥采用了开明的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突厥的文化也源源不断的传入,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回鹘、维吾尔族、彝族、南诏都采取的很多措施。特别是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时带去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反,异域的文学艺术也必然会涌入中原。为唐三彩的成熟创造条件.

第六,是厚葬之风的盛行。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要原因之一。

(三)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是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的陶泥。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使用专门雕塑工具对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则往往需要较多翻制的模具。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需要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的釉烧,此时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四)洛阳唐三彩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呈现蓝色,锰的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流淌交融、相互辉映,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唐三彩作为唐代洛阳的雕塑杰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了当时重要的输出品。据各国考古学者提供的资料,唐三彩几乎遍及欧、亚、非。在苏联的撤马尔罕发现有唐三彩器皿,在伊拉克的阿比路特发现有三彩大碗,在沙玛拉遗址发现有三彩三足盘和盆,苏丹红海沿岸的埃扎堡发现有刻花三彩盘,在埃及福斯塔特城遗址发现许多唐三彩器物碎片。据传意大利法安扎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风头壶和三彩盘就是埃及出土的。在朝鲜半岛发现的唐三彩也不少,当时在中国的影响下,新罗也烧制了精美的三彩器物,称为“新罗三彩”。在日本发现的唐三彩更多,其中在玄海滩的绝岛、冲之岛等古遗址中,发现有唐三彩长颈瓶等;在奈良安寺舍堂和讲堂遗址中,单是三彩枕就发现30多种;在檀原市安部寺遗址出土有三彩兽足残片。日本受到唐三彩的影响,自己也成功地烧制了各种三彩器物,称为“奈良”。

(五)唐三彩反映的社会状况

洛阳唐三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题材广泛,主要有妇女、文吏俑、武士俑与天王俑、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以其题材刻画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则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发髻,着彩缬服装。文官则彬彬有礼,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天王则怒目凶狠。制作这些人物俑时,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质感,采取了“开相”工艺:对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颊上,添加朱红;对眼眸、眉睫、胡须、巾帽或花钿等,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

唐三彩女俑取材于唐代社会活生生的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乐唱俑、骑马俑、对镜梳妆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妇女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的形象。唐代妇女喜欢装点,唐三彩女俑诸如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等饰容方法无所不有,发式也新颖多变,有单高髻、双卵髻、倭坠髻、两丫髻、刀髻、宝髻、椎髻、螺髻、鹦鹉髻等。这些女俑的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带,衣领有圆、方、斜、直、鸡心等,表现出当时妇女装饰多样化的时尚,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丰腴,以唐中宗时期为过渡。

 文吏俑是唐朝社会文臣的形象,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这些人物文静端庄、思绪深沉、气派不凡,虽说衣帽齐整、峨冠博带,仍不能掩饰内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装力量的缩影,多为英俊潇洒的年轻战士,有的站立,有的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则天时出现佛教中金刚造型的天王俑。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武士俑和天王俑并见,以后则只见天王俑。

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镇墓兽在初唐时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因其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唐三彩器胡人、乐舞、杂技俑中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再现了唐代盛世时中原与边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中外频繁交往的情景。

(六)唐三彩的鉴定

第一,唐三彩烧制是采用二次烧成法,经过精心配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在色彩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魅力,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釉质的自然流淌,相互渗化,色彩自然融合,花纹流畅,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艺品。简单的说,小局部的釉色有少许变化,如流釉,流釉让唐三彩更加绚丽!然而总有人误认是杂色!杂色最简单方法识别是,用眼看上去不合时宜,不如其它色相称!

第二,唐三彩首先釉色光泽也必须达到合格或精品釉色的要求,釉色是产品差价一个距大的原因,另外特别是唐三彩马、骆驼,他们造型必须能体现出行体的神韵,其气宇轩昂!

第三,针孔,有些产品从釉表面至胎基有较小孔,是属于次品,然而由于釉热而发泡产生极个别小孔,却是情理之中,多见小型物品。但一般说来,高档品是不允许出现在明显位置的。

第四,唐三彩属于陶,这就区别于瓷器了,所以有些购买者常常进入这个误处,非要眼贴着唐三彩物品看,手可劲摸,或者用放大镜来审查,当然档产品可以经得起用瓷器

(七)洛阳唐三彩的地位与价值

唐三彩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唐三彩是融雕塑绘画陶艺三种技术于一炉的艺术结晶。就审美观而言,它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着重表现造型与釉色。就造型上来说,它是写实的,造型的源泉是自然事物的体会,统一完美令人神往。但从色彩上讲,它又是浪漫的,追求的是天真无邪自然流露与淋漓尽致的美感,表现水乳交融下那种毫不做作的混沌感觉,这样就使写实的实体显得活灵活现。

整个唐代文化洋溢着一种开放兼容而创新的精神。唐三彩的实践性风俗性主题代表了此期审美文化的新的历史指向。唐三彩围绕着生活这个主旨,涵容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反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的造型品类。其题材涉猎范围之广,形象之丰富,已远非汉魏时期可比,堪称是中国明器雕塑时尚的全盛时期。从造型的角度看,唐三彩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又为传统艺术的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唐三彩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无论是器皿还是俑类,其造型样式都代表着唐代新的审美趣味与标准,强烈的显示出大唐帝国自信乐观、敢于创造、富有热情的时代精神,诸多形象堪称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别创新风独迈千年的佳作,在传统艺术的视觉领域中开辟出清新的意境。

综观整个唐三彩艺术,饱满敦厚的形象固然是其典型的外在特征,而绚烂华美、流光溢彩的色彩构成了它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外部特征,其在色彩运用方面表现出对传统釉陶艺术的重大超越。唐人将汉代已有的单色釉处理方法加以改造,完成了从简单釉色到复杂釉色,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的转变,创造性地发明了“唐三彩”新工艺,使得原本质朴的陶器、陶俑,此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灿然光华,营造出了一个使人赏心悦目的色彩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色彩的运用,就没有唐三彩艺术。唐三彩的绚丽色彩,不仅反映着此期工艺水平的提高.并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中色彩固有的鲜明力量,更重要的是反映着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洋溢着光彩熠熠的时代精神,传递出大唐王朝才有的欢乐、纵情、随意创造而又无不精妙的文化活力。这一点比其造型体现得更为直接和集中。唐三彩艺术的出现,使得色彩在中国美术史艺术造型过程中的审美价值和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与高度。

唐三彩的塑造无论从其技艺技巧的难度上还是从描绘手法的精度上看,都是对前人的超越。唐三彩被赋予一种前期未有、后代无复再现的鲜明的形式美感意蕴。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发展至此,已进入了一个宛若神工的境界。从审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唐三彩艺术的出现极具积极意义和影响。唐三彩是唐人艺术地把握世界的重要写照,它调动了各种造型因素,对结构形式的精益求精,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对色彩的纵横挥洒和创造性发挥,都可谓尽其情致、达其极端,鲜明地表达了具有时代风范的独特的美。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其在艺术史意义上的语言拓展,丰富着后人对无限多样的美的认识。

(八)洛阳唐三彩的发展现状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九都牌唐三彩,由河南省最大的工艺美术品、美术陶瓷品的生产基地----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生产,1983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及奖杯,19909月获国家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受到WTO原产地标记保护,并在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远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鹏、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公司视察,九都牌唐三彩被国务院礼品司定为国礼,唐三彩大马、骆驼先后赠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及政府首脑,被誉为东方艺海明珠 外宾及国内游客来洛观光时,也无不带回三彩制品作为纪念,洛阳人也多用"唐三彩"作为重要礼品赠送亲朋。

然而受利益趋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洛阳的唐三彩生产厂家一哄而上。虽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唐三彩厂家仅有9家,全市有注册商标的也只有5家,但实际上生产厂家达到1000余家,在最泛滥的时侯,达到30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个体作坊。这就导致了唐三彩的泛滥,甚至一度使美陶公司运营举步维艰。实际上,当代唐三彩与历史上的唐三彩一致真正做得好的,还是曾经的东都洛阳,陕西人比不了,别的地方的人也比不了。在制作唐三彩上,河南洛阳人传承了历史,但似乎是一夜之间,让洛阳骄傲的当代洛阳唐三彩和煌兮赫兮的大唐三彩一样,慢慢成为了过去。早在几年前,人们到洛阳,外宾到洛阳谁能绕得开唐三彩?吃水席,赏牡丹,看龙门,“拿”唐三彩,是必备的科目,但现在,有人定义洛阳“三宝”时,洛阳唐三彩已不在其列。由于管理无序,市场混乱,这些国宝级的文化精品正在沦落成为街头货。“国宝在路边哭泣,金牌在仓库落泪”,这是人们对洛阳唐三彩现状的形象说法。

的确,无论你从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进入洛阳,都一样会看到道路两侧一溜排着卖唐三彩的摊点。一个个简易的帐篷、一件件灰头土脸的唐三彩,扎堆般地立在一起,让人好生悲哀:眼前的唐三彩难道就是那有着大唐遗韵的国宝吗?

“物以稀为贵”,大量劣制品的出现,让唐三彩的价值一贬再贬,最终只会使昔日闻名遐迩的唐三彩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当地政府部门疏于管理是重要一条。对这一洛阳独有的艺术品,至今没有生产标准,没有产品检测制度,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样的唐三彩产品是合格的。其销售市场更是无序,不仅形成了火车站、东、西、南、北大门五个马路市场,街头巷尾以及夜市上随意摆摊设点兜售唐三彩的也是随处可见。

九)研究洛阳唐三彩的意义

对洛阳唐三彩的研究对于了解唐代社会生活、民俗现象以及当今陶瓷艺术的发展创新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从共时的层面上看,当时唐朝西有吐蕃国,南有南诏国,北有回鹘、契丹等部。唐朝文化不仅受到本国广大人民的热爱,也受到这些番邦的欢迎。对洛阳唐三彩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唐朝的艺术被外邦接受的原因,试图找到中国现代设计处于低谷的原因。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手工艺的发展,了解当时的艺术现象和民俗现象。唐三彩在中国制瓷史上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些器物上反映了超出工艺制法的其它现象,例如丧葬风俗、宗教发展等等。研究唐三彩对于民俗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把古代优秀的艺术元素引入现代设计。唐三彩中包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研究它绝对绕不开它身上的传统文化因子。从唐三彩上还可以找到对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有帮助的一面。

第四、现在洛阳唐三彩生产基本处于临摹状态,研究唐三彩有利于为这种状态注入创新活力,对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寻找理论支持。

十)建议

面对洛阳唐三彩管理无序市场混乱的现状,本次调查小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第一,慎重使用政府的引导调控行为,按照市场发展规律,适宜地促进洛阳唐三彩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切忌盲目以及大跃进式的一味强调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另外政府还可以试着成立一个集研究、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官窑”,招募那些小作坊里的民间艺人为技术员。这样有利于生产出更高品质的唐三彩。艺术工艺需要传统,更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第二,制定保护名牌,规范经营积极引导促进发展的治理思路,对唐三彩的生产经营出口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唐三彩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和唐三彩工艺品审验制度。公安工商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开展联合执法,进行大规模集中治理活动,坚决取消无证经营的厂家和销售点。在主要的旅游景点,建设高品位高档次旅游购物市场,逐步坚决唐三彩摆地摊的问题。

第三,要不断促进其艺术附加值的增长,在传播保护传统的同时,还要根据新的审美需求以及时代精神,对其产品进行艺术和技艺的创新。

结语

前日不久,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正式揭牌。当日除了唐三彩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外,唐三彩学术工艺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时举行。研究院成立后,将以唐三彩学术研究、工艺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为主要职能,旨在研究唐三彩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唐三彩工艺品能够为更多人收藏。这足以显示出政府对唐三彩艺术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洛阳唐三彩文化在政府引导社会重视下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洛阳的文化名片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新.洛阳安菩墓出土唐三彩赏析[J].中原文物 , 2000(3).

[2] 王裕芳,张志成.简化唐三彩[J].佛山陶瓷 , 2000(1).

[3] 刘雅鸣,桂娟.“唐三彩”的尴尬[J].瞭望 , 2001(50).

[4] 张国柱.从残范看唐三彩泥坯的制作工艺[J].丝绸之路 , 2001(4).

[5] 徐世华.唐三彩并非瓷器[J].咬文嚼字 , 2001(9).

[6] 平友舜.唐三彩釉陶文化[J].室内设计与装修 , 2002(3).

[7] 罗微.论洛阳唐三彩的历史展现[J].洛阳大学学报 , 2003(1).

[8] 徐巍.从唐三彩陶特点试探唐文化[J].陶瓷研究,2004(5).

[9] 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0] 石泽英太郎.唐三彩之谜[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a3336f011ca300a6c3909d.html

《洛阳唐三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