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骗局案例(转)

发布时间:2012-04-04 11:0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就业骗局案例

寒假即将开始,2008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暂告一段落,在前一段的招聘高潮中,有不少人找到了工作,也有不少同学受过骗。骗子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下面是几位受骗毕业生的经历,希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借前车之鉴,谨防受骗。

押金陷阱

案例一:

长春市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张某从10月中旬起已投出了60多份简历,均石沉大海。

11月20日,张同学打开自己的邮箱,发现了一封来自广东省粤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回信,信的大概意思是:企业看到她的个人简历之后十分满意,已决定录用她,并为她建立了个人档案,2006年毕业之后,即可到该公司上班,工资待遇每月3000元。为了避免张同学进行多项选择,公司决定先向她收取200元的抵押金,并附上了公司的账号。

“当时我真的太高兴了,就像看到了曙光,我一直就想到南方发展。看到要求交抵押金时,我确实犹豫了,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能因为200元钱而失去这么好的机会啊,所以第二天我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我在23日打那个公司的电话询问钱是否到账时,发现所有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占线,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联系到这家公司。”张同学说。

案例二:

江西省南昌市某高校学生小刘在日前看到一则招聘兼职办事员的广告,便按照广告上的信息来到了人才交流中介广场,并缴纳了30元的报名费。在经过了一家科技公司所谓的“面试”后,又向中介缴纳了200元的中介费。与该科技公司签订合同时,对方称必须要交300元的押金,否则就不签合同。接下来的3天“锻炼期”内,招聘单位让他每天走访30家化妆品店,统计近10类资料,并提交工作报表、不少于1000字的工作记录。小刘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提出要中止合同,用人单位即以违约为由,扣下了300元押金。

类似的问题不止出现在小刘一个人身上,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不少大学生都有在应聘时遭遇陷阱的经历。一些单位利用大学应届毕业生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的做法,主动致电求职人称其已被选中,待大学生上门面试时才发现该公司承诺的“理财专员”、“营销助理”,其实只是一些无任何权益保障收入、全靠推销提成的“保险推销员”、“服装售货员”。一些大学生在用人单位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后才被告知,虽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先交300元培训费,如不交培训费即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

在大学生遭遇的各种方式的职场骗局中,最常见的就是收取保证金、押金,一些招聘单位直接向应聘者索要服装费、咨询费、邮寄费等费用,甚至利用招聘会来骗取不义之财。其次是提供“虚假职位信息”,至于“利用试用期榨取劳动力”和发薪时单位突然“人间蒸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我国的《劳动法》有明确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不能向劳动者收取抵押金、报名费、培训费等。一家正规的用人单位不会向就业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或出现扣留证件等情况。

培训陷阱:

记者在北京市地坛人才市场见到了韩冬。他正在找下一个工作。他说:“北京许多公司招聘时都要求先交培训费,有的四五百元,有的一千多元。只要你愿交培训费,招聘的人肯定向你吹一顿,让你对他们的公司充满了幻想。等你交钱之后,一上班才发现完全是两回事。我劝找工作的朋友们,千万不要急着交培训费,以免上当。”别被高薪晃花了眼。

记者翻阅了近期一些报刊上的招工培训广告。有一家涉及IT业的培训公司宣传说,经过他们的培训,求职者可以全方位提高和完善自己。他们公司的培训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5%以上,软件专业就业率更是高达100%。他们已经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细看一下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培训收费标准是每人9000元。这,相当于一个本科生3个学期的学费。

还有更邪乎的。有的机构吹嘘说,经过他们培训的求职者,平均月薪5000元,高的达到七八千元。有的机构甚至称:可到国外就业挣美元。

一位在劳动部门从事多年培训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这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首先就是靠广告。广告打得越多,吹得越响,培训费就可以收得越高。其次是培训项目紧跟社会热门,不管有没有培训能力,反正是越“热”报名的人就越多。

他说,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培训班,尤其是高价的培训班,大多由商业公司在操作。这些公司往往借用一所学院的名称就开始招兵买马,吹嘘自己能安排就业或保证介绍就业。他们不管求职者是什么知识水平,只要你肯交培训费,一律来者不拒。

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引起了许多求职者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不少地方政府部门的警惕。

记者了解到,日前,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的若干意见》,首次对民办职业学校立规矩。意见明确:申请设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应当具备《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条件,培训规模须在200人以上,高级工及其以上层次培训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0万元。

该意见规定,办职业培训学校不得拿“国际”、“中华”、“全国”招牌唬人,“即使冠以‘河南’字样的,也须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试用陷阱

案例一:

韩冬开始在一间漂亮的玻璃房子里上班,但事情发展并不顺利。房地产业的有关知识涉及诸多方面,3天的培训,只是走了一个过场,学到了一点皮毛,因此,韩冬的售房业绩十分可悲。由于没有底薪,韩冬干了一个多月,见没什么希望,只得离开。

案例二:

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

案例三:

11月28日,在长春电视台工作已半年的赵莫给记者讲述了他在毕业找工作时的遭遇。赵莫回忆说:“我是一名大专生,学的是摄像,去年12月份的时候,一个电视栏目组到我们学校招聘,我当时被选中了,非常高兴,当时谈的条件是试用三个月。这期间没有工资,试用合格后,正式聘用,工资800元加奖金。”

在那三个月中,赵莫没有一个休息日。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要在每个周六、周日的时候和老摄像们一起去做婚礼录像,“录一个婚礼,最多给我一包烟,吃一顿婚宴。”赵莫说。虽然工作如此努力,但是三个月后,赵莫还是被“炒”了。制片人的理由是,赵莫和节目组的另外一名实习的女生关系暧昧,而在栏目组中是不允许同事之间谈恋爱的。

后来赵莫才知道,这个栏目组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招聘,都是以试用期三个月为名。三个月满后,会以各种理由将试用人员辞退,之后继续招收。这样,他们就可以免费用到劳动力。

专家表示,先试用再签劳动合同的做法本身就是违法的。这多半是用工者为了逃避劳动合同的约束和《劳动法》的制裁而采用的手段,目的就是想使用廉价劳动力。只有签订了正式的劳动(聘用)合同,双方才可约定试用期,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

“皮包公司” 陷阱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高薪陷阱:

案例一:色情服务业

“招聘饭店服务员,底薪4000元,每月工资不下2万元”,外地来沪求职的小静姑娘在报上看到这则招聘信息后,感觉饭店服务员薪水高得有点离谱,可还是被广告中承诺的高薪所吸引。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前去应聘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简单的饭店,而是一家夜总会。一位负责招聘的男子看到小静形象、气质不错,表示“非常满意”,还详细询问了她的身高、体重。小静怀疑这家夜总会招聘的不是一般的服务员,便对2万元的薪水提出质疑,对方暗示“我们这里有的小姐拿的还要多”。 并表示,工作内容当然不只是端饭送菜,还要陪客人吃饭、喝酒、跳舞,工作时间全部是在晚上。  

陷阱剖析

一些“高薪诚聘”的诱人广告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不良职业,这类情况如今屡见不鲜。“高薪诚聘”的行骗对象主要有两类:外地初次来沪、人生地不熟的求职者;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这类招聘似乎不设门槛,面试程序非常简单,博取高薪轻而易举,其目的就是尽快骗你入套。求职者一旦掉入这类陷阱,损失的不光是钱财,还可能被误导从事非法的“地下”职业。   

“高薪诚聘”的两种不良职业

就目前来看,常打着高薪名义招聘的不良职业主要有两种:  
色情服务业

在上海某高校的公告栏上,就曾看到某咨询公司贴出的“越夜越美丽,高薪职业,酒吧、KTV服务生、服务小姐,日薪300500元”等广告。虽然单从广告信息上,就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暧昧成分,可不少求职者还是挡不住高薪诱惑,冒险一试。   

传销

高薪诱惑求职者加入传销行列,也是近年来常见的招聘陷阱。“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月薪就能拿到3000元。随着业绩的增加,工资将逐月增长。”近年来,大学生因求职受骗而落入传销圈套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甚至被骗至外地,花了冤枉钱,才明白是被骗搞传销,有苦说不出。   
提醒

“高薪诚聘”虽然充满诱惑,但求职者也要多长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求职者看到这类广告后不要急于上门应聘,不妨先通过电话等方式全面打听对方的情况。如果发现其中有不法嫌疑,马上向公安机关举报。

案例二:报案逃出传销魔爪

近日,一名被非法传销团伙通过网上虚假招聘信息骗到佛山的女大学生动报案,使自己得到及时营救,并协助佛山禅城区公安局普君派出所,捣毁了该非法传销团伙位于大元巷53703房的窝点。

轻信网上信息贸然南下

主动报案的女大学生姓李(下文称小李),是成都某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四年级学生。不久前,小李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招聘信息,发现该招聘信息的工种中正好有适合自己专业的微机管理,就拨通了联系人刘小姐的手机。经过简单对话后,刘小姐称小李的条件很不错,公司目前正急着找像她这样的人才,希望她能尽快到广州面试。于是小李便决定乘飞机前往广州。

可是小李到达广州后,再次拨通刘小姐的电话时,刘小姐却改口说现在是佛山的分公司要人,要小李到流花车站乘汽车到佛山汽车站,她会在那里接车。已经到了广州的小李不想刚来到就回去,于是只好又去佛山,希望看个究竟。

“货不对板”产生怀疑

16下午5时左右,小李总算在佛山汽车站见到了一直通过电话联系的刘小姐。刘小姐把小李安排在一家名为“职工之家”的招待所过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中午便把小李带到位于祖庙路百花广场附近的麦当劳“面试”。小李在这里见到了“公司主管”刘先生。刘先生一上来就问小李对传销有什么认识,然后就一个劲地给小李灌输传销意识,并且向小李提出“如果要加入公司,首先需要用3800元购买一份公司产品”的要求。此时,小李开始怀疑给自己“面试”的可能是一个非法传销团伙。

主动报案帮助警方破案

从麦当劳出来之后,两人陪小李回“职工之家”拿行李。当经过兆祥公园门口时,小李决定报案,那两人知道小李想报案,便吓唬她说:“你打电话报案也没用,而且对你没什么好处,我们和这里的公安局很熟的。”但是此时小李没有再听信他们的话,还是坚决拨通了“110

刘先生和刘小姐一见小李报了案,马上就想跑,但勇敢的小李硬是把他们拽住。民警很快便赶到,刘先生和刘小姐最终落网。普君派出所的民警把两名犯罪嫌疑人带回审问之后,再综合小李的描述,很快就摸清了这个非法传销窝点的所在地,并再次出动将窝点捣毁。

佛山警方侦破利用网上虚假信息非法传销案,解救大学生两名记者从佛山警方获悉,利用上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已经成为非法传销“拓展业务”的新手段。这是从近日佛山市发生的一起大学生上网求职,误入非法传销圈套的案件中显示出的新情况。

境外就业骗局多

近来,不少求职者应聘了由一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布的工作地点为“境外”的招聘信息后,向劳动保障部门求证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专家提醒求职者,要小心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了双眼,应聘这类招聘信息时应当格外留心,要确定信息发布机构是否具有“境外就业中介经营”的相关资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天天打工反而亏钱

2006年年8月,轰动上海的南汇女工被困南非事件就是黑心中介惹的祸。

方小姐正是受害者之一,她出国前向中介交了3.7万元人民币的“劳务费”,可回来时,厂主只还给她1.17万兰特(约合1.5万元人民币),加上警民中心资助的1000兰特,总共也只有1.65万元人民币,损失了2万多元。其他女工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在她打工的8个月里,只出去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厂里打工。每天早上7点起来,一直做到晚上10点,几乎天天如此。

非法中介有五大类

据上海公共招聘网资深职业指导专家介绍,目前非法境外就业中介主要有五类。一是以出境旅游和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出境就业者没有工作许可证,相当于“打黑工”;二是无照经营的境外就业中介;三是无视任何限制收取高额中介费;四是非法中介机构无视广告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乱发假广告,吹嘘境外就业能挣到高额报酬;五是非法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谋取经济利益什么单子都接。

安全就业三个注意

求职者在应聘工作地点为境外的招聘信息时,要避免上当受骗。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要看中介机构是否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境外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这些中介机构的名称、处所和联系方式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网站上查询(目前上海仅有24家中介机构有此资质),并且应出示出境就业国劳工部门批准的招用外籍工人的证书文件;

二是中介费一般不高于月工资;

三是出境就业人员从事劳动合同之外的任何工作都是非法的,因此与国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确认,劳动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食宿条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条款。

其他案例

案例一:

暨南大学韩同学在一招聘会上投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简单的现场面试,即被通知下午去公司面试。下午,接待的她还是上午的招聘人员。招聘人员把她领进一个办公室,当着她的面给“经理”打电话,然后对她说“经理”要等会才来,让她先等一会。过了约五分钟“经理”还没过来,招聘人员就欲再次打电话给“经理”,不巧他手机没电了,随就借小韩手机一用,小韩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他,招聘人员称室内电话听不清楚就出去了,结果一去不复返。

案例二:

小王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一天接到了一家号称法国法马通(东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说在网上查到了小王的个人资料,觉得不错,给了一个网址,让小王自己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网址是法马通官方网站 。接下来小王于骗子进行两次非常正规的电话录音面试,两周后接到通知:718日去东莞培训三个月,之后回青岛黄岛开发区工作,培训期工资1800,包吃住,转正后2500左右,并留下了一位小姐的联系电话,让小王到东莞后电话联系她,她会告诉小王怎样去公司。

后来小王去公司的网站查看具体情况,搜到法马通中国的联系方式,打过去询问。对方却告诉小王,那家联系他的人是骗子,已经骗了好多人。知道受骗后,没有过去培训。7.24日上午又接到东莞的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电话,换了另一家外企以莱特(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的名义,继续骗人。

据小王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借他人公司的名号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而且进入正规公司是需要正规的面试程序,只凭所谓的电话录音面试就被录用,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大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如果接到某公司的应聘通知,务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多收集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联系方式。主动与对方联系沟通,以防此类招生陷阱。

案例三:

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414f07de80d4d8d15a4f12.html

《大学生就业骗局案例(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