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同步训练(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9-10-31 06:4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课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哀/哭  /西山

B.联/寐鉴/生承/歌载舞

C.投/息衣//一唱一

D.驰/俜露/露悄/无声息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薄帷明月鉴:审察

B.白日西河 沦:落下

C.荡荡空中:景色

D.气变悟时:容易

3.下列句子,句式和“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相同的一项是(  )

A.孤鸿号外野 B.欲言无予和

C.素月出东岭 D.清风吹我襟

4.桃花颜色鲜艳美丽,因此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有这种寓意的一项(  )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深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丹摇衍镜中酣。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部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它们或者与时俱进,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演化   如果B.物换星移   演绎   只要

C.时过境迁   演绎   如果D.时过境迁   演化   只要

6.根据语境,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读好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

A.意思非常清楚,紧紧相连,交互阐明

B.交互阐明,紧紧相连,意思非常清楚

C.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D.意思非常清楚,交互阐明,紧紧相连

7.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如徐幹《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其三)》“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答:①②③

2、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8.“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

9.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应如何理解?

答:

3、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①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0.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

11.“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13题。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2.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

13.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

4课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jí/jiè,háo/háobáo/bó;B项,读音分别为mèi/mèijiàn/jiànzài/zàiC项,读音分别为zhì/zhì,jīn/jìnhuó/hè;D项,读音分别为chěng/pīnglòu/lù,qiāo/qiǎo

2.B【解析】A,“鉴”意为“照”;C,“景”通“影”,意为“月光”;D项,“易”意为“变换”。

3.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例句为“以秋为期”的倒装,B项为“欲言无和予”的倒装;A项为省略句,是“孤鸿号(于)外野”的省略;C项为省略句,是“素月出(于)东岭”的省略;D项不是特殊句式。

4.B【解析】根据诗意进行判断,B项桃花应为实指。

5.D【解析】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侧重境况变化,符合语境;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根据语境,应用“时过境迁”。演化:演变。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展现,表现;铺陈,发挥。从语境看,应用“演化”。

如果:表假设。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从语意关系上看,应为条件关系,应用“只要”。

6.C【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这类题目,需根据事物的事理逻辑判定选项。本段话是说陶渊明的"前后两句话"怎么样了。按事理逻辑,先“紧紧相连”,再“互相阐明”,再“意思清楚”。据此选C

7.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瞻前顾后”。根据后面所举的“如徐《情诗》……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其三)》……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来看,第一空应该是说“啸”的作用,即“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接着根据后文所举阮籍的例子,可知第二空应该填“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类似的内容。根据后面“与其……有关,也和……有关”可知,第三空应该填“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类似的内容。

8.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结构。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分析“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所写内容,然后分析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诗歌前六句描绘景象,后六句抒发感慨。“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在内容上既是对前六句的总括,又引入了后六句的情感抒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9.“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诗人悲怀,为全诗之诗眼。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诗人渐渐感到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不禁满怀苍凉悲慨。这体现了诗人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

【解析】诗眼即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采诗句。题目要求指向明确:“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从内容上讲,“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表达了诗人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当为诗眼。第二问“应如何理解”据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0.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将昔日东园的美好繁盛与秋天的凋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题目问的是表现手法,要注意概念的分类,并且抓住“凋零”二字,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11.作者身处乱世,为了洁身自保,只好遁世隐居,表现了诗人身处乱世的痛苦与无奈,也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

【解析】注意对诗句含意的理解,抓住“去”“舍”,抓住注释中对“西山”的注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概括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12.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解析】首先要说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出每个字所体现出来的手法,最后总说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13.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人的穷苦和作者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解析】本题中“你同意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其实读过诗歌就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但其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有点难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2d55a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4.html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同步训练(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