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0-12-12 22:4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心理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不久前,一位女大学生笑着向记者提起了一件与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一样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她的一群同学要把一只捡来的小猫从宿舍楼上丢下,她笑着说:“你们也太残忍了!”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这几位大学生的“兴致”,不知他们是不是就是为了听小猫的那声惨叫……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今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明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沙龙、心理交流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左右生的,许多高校学生自发地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一些同学还自编自演心理剧来宣传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

黑龙江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晓萍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

二、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

学会放松:

1、放松神经和肌肉,在内心构想美好的画面。

2、陶冶性情:琴棋书画、唱歌跳舞、集邮摄影等能陶冶情操。

3、着眼当前:集中精力做好当前的工作,不要花时间追忆过去。

4、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5、尽情发泄:心中的烦恼、忧虑不要积在心中,应设法及时宣泄。

6、勇担责任: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逃避,知难而进,勇于战胜它。

7、知足常乐:期望值不要过高,应量力而行,立足现实。

8、休假旅游:投入大自然可忘却一切不愉快,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使人身心愉悦。

9、学会幽默:幽默是精神健康的调节剂,学会幽默,以良好的心境应付周围的一切。

三、一些优秀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本市优秀大学生患心理综合症的人数已占不低的比例。

案例1

阳光教授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刘金华告诉记者,一位女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是学习尖子,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读研,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厚望。即将毕业时,开始找工作的她却几次碰壁,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后来,她竟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案例2

黄同学是语文课代表,写的作文优美流畅,经常作为范文在全班阅读。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后来与一名男生谈起了恋爱,也许由于爱情的激励,她的成绩并没有下滑。但有一天,当她看到自己的男朋友与另外一名女生在一起时,彻底崩溃了,留下一封遗书后便割腕自尽。

案例3

陈同学曾是班长,是班上大小活动的积极分子,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一路领先,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老师每次在班上列举表扬的例子,他都是名列其中。然而一次外语考试,他却从以往的第1名掉到了第10名,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也很少再主动提出搞一些文娱活动。后来经医院诊断,他患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如何让优秀生心理坚强,知心家庭教育培训中心郭涵业说,教师对优秀生的夸赞应适可而止,过多夸赞在某种程度增加了优秀生的心理压力。优秀生在学校里总与荣誉有缘,习惯了别人的夸赞,所以一旦遇到挫折,或处于被遗忘的状况,就难以承受。另外,一些学校仍将“成绩好”、“听话”作为三好生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优秀生中绝大部分是小学当到大学的“老干部”,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班干部应该轮流当,不应该让优秀生“垄断”,以加强他们的挫折教育,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

优秀学生的心理疾病与家长也不无关系,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常常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相比较,一旦孩子在学校考试有些失误,家长就会责问他们怎么回事,而不是从心理上给予鼓励,这就给本身就十分好强的优秀生们增加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

有关心理专家认为,如果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孩子心理上有什么波动,应该是可以察觉的,这样便可以在苗子阶段避免有些悲剧的发生。家长切忌用“你怎么掉队了,为什么这次没得到奖学金”等这样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应适当避开这样的话题,与他们进行一些深谈。

优秀生大多过分追求完美,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校学习都一帆风顺,在家又备受宠爱,遇到一点挫折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优秀生在谈恋爱时与对方山盟海誓,可一旦恋情失败,就患得患失,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有关专家分析,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优秀生的心病很大程度上还是他个人成长经历、个性积淀的结果。建议优秀生如果在心理上遇到了“心结”,可以与自己最信任的人倾诉,把自己想说的话推心置腹地一吐为快,或向有此经历的同龄人咨询,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解决方法:

一、考前减压

考场压力是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的,因而减轻压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二、树立自信,消除紧张情绪

在正确认识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考生还要树立自信心,轻装上阵,消除紧张情绪,克服 不良心理反应。

三、提高挫折阈限,稳定心理素质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对自己进行挫折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一点调试紧张心理的方法,便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四、合理安排学习,劳逸结合

考前认真学习,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科学地运用大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感到孤独怎么办

所谓孤独,就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其二是社会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孤独产生的原因多而复杂,比如事业上的挫折,缺乏与异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挚爱,夫妻感情不和,周围没有朋友等。此外,孤独的产生,也与人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人情绪易变,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别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还有的人善于算计,凡事总爱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无疑,孤独是一种人们不愿接受的状态,它给人们带来的是种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数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一样高。所以,孤独者应对自己进行一番冷静、客观、合理的估计,特别要留意发现自身的一些长处,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理学家发现,孤独者的一些行为,常常使他们处于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地位。比如他们很少注意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意自己,同对方谈的很少,常常突然改变话题,不善于及时填补谈话的间隙。但当这些孤独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训练,如学会如何注意与对方谈话后,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为减少。

最后,孤独者应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加强自己的参与感,这会令你发现许多有趣的事和人,使你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

六、简易健康疗法

学会发泄,当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心理压力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过大,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所以,要善于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即发泄。正当的发泄有二种,一是嘴巴发泄,二是手头发泄。嘴巴发泄又分两种,一是自言自语,二是对人倾诉,找一个理解你的人把怨气倒出来。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病把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处事有六然

凡事有其自然,

遇事处之泰然,

得意之时淡然,

失意之时坦然,

艰辛曲折必然,

历尽沧桑悟然。

Q精神胜利法 生活中不愉快的事太多太多,受气之事、看不惯之事常见,得得失失困惑于心,不妨采用阿Q精神寻找心理平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贪官们往往得势一时,拿自己的前途冒风险,到时全要算帐的。只有多学习知识,冲实自己,为人类作点贡献才是最有价值。

七、科学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

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并非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不断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说法,一些专家学者近日指出,要谨慎评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目前,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并不是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

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教研工作的首都经贸大学杨眉副教授说,近年来她一直在呼吁,要科学客观地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开始独立生存,自然面临自我认识、青春期自我确认、性别认知和恋爱及毕业择业等问题,这个过程自然会在心理上造成影响。但这是每一个体成长都会经历的问题,绝大多数问题是正常性而不是反常性的。我们强调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个人成长关键阶段,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栋梁,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

专家提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杨眉说,人是一个比较浑沌、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和暗示。因此不能用几个案例、几个问卷就轻易下结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是因为他们社会关注性很高。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我们不能简单说这一群体比别的群体问题多,这就好比不能说恋爱造成的心理问题比成人离异、退休、失业、更年期造成的问题更为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振民教授则说,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来是一大进步,但是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就是分寸。比如据我掌握的材料,大学生自杀率一点也不比中年人高。一些文章在强调大学生自杀倾向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

心理咨询是科学,还是要讲唯物主义的。心理学从整体上既要发现负面的问题,也要发掘人正面的梦想的一面。大学生心理问题多,说明信息在他们这一代人心理上反馈高,他们对于人的本质理解深,对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期望值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就会更加公道和科学。

八、大学生心理发展与保健

话题1:假若你是被班里遗忘的同学,你要怎么做,以融入班集体?

经过讨论一致认为:

1)要改变自己,重望自我,积极地融入集体,刚开始可能会较难,但要对自己有信心。

2)要和同学多交流,多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加深同学对你的印象。

3)要多关心同学,多和辅导员及老师交流,向他们咨询。

4)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班级里的边沿人,而要认为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

话题2:在热恋中的情侣很晚还在打电话,影响其他人要怎么办?

(一)1、请他到阳台,尽量小声

2、门不要反锁

3、事先定舍规

4、用发短信代替

5、劝其改掉此习惯(善意提醒),若此行不通,找辅导员调解

6、听轻音乐睡觉

(二)1、受影响者听音乐

2、室外接听电话

3、通过发短信交流

4、提醒室友

5、使用移动电话

6、劝说

7、规定时间通话

8、尽量适应杂音

9、建议尽量面谈,少打电话

10、少讲话,少花钱

话题3:假如你们宿舍有一个人谈恋爱,经常晚归,影响你们的休息。作为舍友,你们该怎么办?

友好的谈判,跟他讲明太晚归的弊处

1、社会治安不好,晚归可能会有危险,众所周知,集美曾发生过几起抢劫案,所以为了人生安全还是早归好。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太晚睡就会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上火了,就得吃药,相信大家都不喜欢吃药。因此身体要紧啊!

3、影响学习,睡眠不足,第二天没精打采,上课效率低,有时还会趴下睡觉,你看损失多惨啊。

4、影响舍友的生活,可能会形成关系紧张的局面,不利于日常的沟通,交流,宿舍是一个家庭,大家和睦相处,才像个美好的家。所以大家友好一点,才会有家的温馨。

注:如果谈判破裂,就找辅导员解决。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的观点会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给予补充。

家庭成员:颜小舒 傅爱红 王书茵 洪启源 陈婧婧 王文鑫 张传春 曾屈琴 刘晓丹 王伯勋

话题4:如何与辅导员搞好人际关系

(一)1、多交流,当朋友一样

2、有什么困难找辅导员

3、“巴结”

4、因为辅导员忙,所以见不到面,应主动与辅导员多交流

5、克服怕的感觉

6、班干部交流比较多

7、先发现你,重用你

8、见面记得打招呼,礼仪要注重

9、不要有抵触情绪

10、节日时要祝福,问候

11、多汇报班级的情况,提建议

根据学院的不同情况

1、当朋友看待,不要畏惧

2、坦诚一些,说出心里障碍

3、多打招呼,多交流,多沟通

4、尽量去聊,不要存在心理障碍

5、不要违反校规校纪

6、课后打电话说心事

7、多反映班级的情况,关心班级的同学

8、有事时去找,很随和的交流

根据个人情况:

1、班干部要反映班级情况

2、班干部要有礼貌,工作心强

3、多了解怎样宣传信息工作

4、班干部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做好媒介工作

5、学习不好的要讨论学习方法

6、没有上进心爱捣乱的违反纪律的要通过讨论做好检讨

(二)1、平常与辅导员接触时,热情有礼貌,大方点,随意点。

2、平时与辅导员接触较少的同学,例如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同学,如有问题可通过班委向辅导员反映问题。

3、平时与辅导员接触较多的同学,例如班委,学生会自律会干部等,根据具体情况向辅导员反映,要做上传下达的作用,真正起到联系老师,联系同学的枢纽作用。

4、平时有组织活动的话,应邀请辅导员参与,增进双方的感情,拉近距离。

5、辅导员要深入广大同学,多听听大部同学的想法和意见

话题5: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当进入大学以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的中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发现别人在各方面都比你优秀,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学习上,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理想,而理想中的东西应该都是美好的,可能常与现实有所差距,所以一切从平待之就可以了。而如果说发现别人比你优秀的话,你不妨多看看你自身的优点。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你如果这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容易把自己给忽略了。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看到别人而不看自己,应当作为动力激励自己。当然我们一样要来承认每个人之间都有一定的差距,看到这样的差距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你愿意,也许它能成为你的一种动力。

家庭成员:林生荣 沈良玉 张彩霞 周水香 苏婷婷 陈静 兰明杰 黄幼峰 吴耀斌 王永新 刘坚生

话题6:关于宿舍熄灯问题?

(一)1、大家商定一个统一时间,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开自己的灯。(1个)

2、关掉灯,开自己的台灯。(1个)

3、按时熄灯。(4个)

4、关掉灯,开自己的灯(3个)

5、大家商讨统一一个固定时间,按照这个固定时间熄灯。

6、大家按时休息,有特殊情况在征求舍友同意后开自己的台灯。(1个)

7、大家商量一个熄灯时间,按时熄灯,个别开台灯(1个)

话题7:寝室熄灯前后自己该做什么?

1、熄灯前

⑴看一些有助于入睡的书籍或图像等。

⑵做一些自己的习惯性动作来帮助自己入睡,比如写日记等。

2、熄灯后

⑴听音乐。让自己沉浸于某一旋律,这样可使自己变轻松,心情尽快平静下来,有助于入睡。

⑵若确实想挑灯阅读,就在自己床上用台灯照明,但不腰吵到其他舍友的休息,尽可能把声音压到最小。

⑶给自己暗示,如在潜意识中不停地告诉自己“白天不是也可以睡得着觉”等

话题8:高考志愿被父母支配,内心不满而离家出走,该如何解决?

(一)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因种种原因而慢慢的疏远,尤其是在高考填报自愿时。

父母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希望我们开心,但无形中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在填报志愿时,一般会先问我们自己的意愿,但同时也会掺杂了他们的希望并且希望我们按他们想的去做。其实,我们更希望父母尊重我们自己的意见。凡事无论巨细均征询我们的意见,将我看成家庭决策的分子。父母尊重了我的选择,我们也会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到最后我们选择的这个专业既是父母希望的,也会是我们所喜欢的。

有时候我们心里很想关心他们,也知道表达出来他们会很高兴,但是就是不会表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开心健康;平时再忙,也要记得时不时打个电话;回家帮母亲做做家务,陪父亲聊聊天。是的,有的人在填报志愿时先是听父母的,再三考虑后,还是听自己的。虽然当时关系有点僵硬,但是他们处理得很妥当,打打电话,回回家,关系就变明朗了。亲情是所有感情中最真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是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父母总是那么宽容热爱我们,我们也应该予于同样的回报。所以好好地爱你们的父母吧!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一:学子心理健康令人忧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 李俊义)最近一段时期,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河北省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河北省某高校一女生从12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刚刚又遭遇极大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仅仅因为"单相思",在吃安眠药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在家里偷偷喝下农药,绝然走上不归路……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幸福的时光,大学无是无非是人间的天堂。”校园民谣中传唱出的显然是一种理想。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是怎么了?他们的心理究竟处于何种状态?记者近日通过采访一些高校心理研究专家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全国大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魏文风老师近年一直从事大学生心理调查工作,他向记者透露,从对河北省一些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来看,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总数的0.8%-2%,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不是学校能解决的,需要进入医院接受正规医学治疗。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这是最需要学校关注的一类人,也是容易走上极端的危险人群。剩下的属于心理正常学生。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难令人乐观。魏文风老师在石家庄铁道学院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天都应接不暇,与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不为人所知相比,现在前来咨询的学生可用火爆来形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从情感、交际、自卑等传统话题到就业、独生子女、贫富差异等新话题,涉及到大学生生活的所有领域。

记者到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采访时,门上挂着"正在咨询,请勿打扰"的提醒牌,门口则还站着四名学生在焦急等待。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王欣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自己接受学生咨询的日期甚至已预约到一周后,前来咨询的学生中许多人还问题比较严重,多有想自杀的冲动。王欣教授认为,由于这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而我们的大学生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习惯了校园内风平浪静的节奏,来到大学猛然身处自由氛围内,有了自主意识,发现过去的思维、价值观等难以适应周围环境,自然就会产生心灵上的迷惘,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值得关注和探究。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二:“我是谁?”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李俊义)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去做?三个问题看起来是如此简单,却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想搞明白的。

曾留学美国的心理学教授王欣向记者感叹,经常有学生把这样问题提出来向她寻求解答,中国大学生虽然经过无数次激烈紧张的选拔才进入高校,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王欣教授认为,这种现象应归咎于传统教育的弊端,多数孩子从小被动接受家庭、学校的强制教育,一直在为父母、亲朋、老师等其他人的愉悦去学习、考试,从未活过真的自我,到了大学后这种矛盾激化,才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

河北省某高校通过连续几年跟踪调查显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而且在重要性次序上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在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学习问题排第二,情感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魏文风老师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大学生自己不了解自己的问题。

魏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向记者解释说,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障碍在于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跟别人相处,由此产生出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因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同伴,交往活动少,个人主义意识过强,到大学后同学之间的背景、文化、性格有差异,就产生了心理困惑。学习问题表现在心理上则是: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不清楚。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突然增大,社会诱惑比较多,从而大学生对确定今后的人生目标摇摆不定。情感问题最典型的是不懂如何与异性交往,不懂得怎么接受或者拒绝爱,家长、老师在中小学就对异性交往过于敏感,大学生生理状况已基本发育成熟,大学阶段突然解冻有了自由,学生一时就显得无所适从。

“我今年23了,狗屁都不会干,自私无聊爱慕虚荣人还挺贱,老妈说,你就在学校给我好好的念,我说着容易心里却在犯难。我是社会养活的宠物还是废物?苟且地活着是我的权利还是义务?别看在学校人五人六,书到用时方恨少心里有数。”这首如今在大学盛行的校园歌曲也许正表达着大学生们的共同困惑:我是谁?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三:心理健康教育走近学子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李俊义)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全国高校内普遍展开。教育部在2003年初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被许多高校心理老师欣喜地称为“一号文件”,《纲要》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早在2002年,由河北省教育厅牵头,40多所高校联办的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就在河北大学成立,这也是河北省首次成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官方组织,规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河北高校内展开。在此之前一年,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也由多位热心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学专家老师发起创建,主要职能是面向大学老师培训专业心理咨询员,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业务做解答。

河北大学建立了设施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包括心理测试室、档案室等6个场所,并开通了两部心理咨询热线,购置了现代化的心理测量软件等配套设备,以适应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据了解,河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每年接待学生200人左右,解决了大量困绕学生心绪的疑难问题。在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校把每年的4月份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月,采取办板报、发传单、开讲座等形式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学生还自发组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出版《心理健康导报》,给每个宿舍发送一份。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大部分河北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对面、网络、电话、问卷调查等咨询方式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受到好评。

在南方一些省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更早,上海市教育局还制定了2000-2005年的详细规划,要求在2005年全市将达到每1000名学生中配备一名专业心理教师。最近,云南省教育厅决定近期对该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了解该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希望今年在全省高校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北京,一批经过培训的学生心理委员即将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岗,目前这种心理健康辅助队伍的设置方式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

在河北师范大学采访时,记者在心理咨询中心门前碰到了几名正在门外等候咨询的学生,他们毫不掩饰自己来接受心理咨询的目的。一名男生对记者说,心理健康原本并不神秘,只是因为以前了解的太少,现在学校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越来越多,慢慢地大家都意识到心理健康其实离我们学生很近,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全社会都正视问题的存在并勇敢去解决,我们学生心里就感觉比较踏实,矫正心理偏差也就更容易了。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四:心理教育隐忧多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李俊义)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今呈现红火之势,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缺乏,设备简陋,加上一些人抱有旧观念对心理教育的误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在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在高校内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主要是三类人: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和心理专业人员。其中前两者占绝大多数。他们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容易把心理教育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来做。其实心理教育涉及的专业性很强,要解决学生人格发展问题,跟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我国高校以前一直都没有开设心理咨询专业的本科,北京师范大学今年才开始招收这一专业的本科生。据河北某高校一位资深心理老师介绍,在河北省高校中,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超过20个,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员还属于兼职,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力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所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具备可靠的硬件,在场地方面要有预约室、咨询室、测量室、团体训练室等,器材上要配备微机、读卡器、生物反馈仪、数码录音笔、闭路监控系统等。但在记者走访的几所高校中,没有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许多高并没有在财政开支中列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费,使得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时在资金上捉襟见肘。

一些心理专业人员还向记者反映,包括学校在内的少数有关部门领导仍在观念上对心理教育有偏见,或者对此不以为然,或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跟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除此之外,专业心理人员的理念也有待发展,因为我国现在的心理教育理论多来源于欧美国家,有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比如欧美心理教育强调非指导性原则,而中国人习惯从权威人士那里获得较明确的答案。如何将欧美理论本土化,这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五:谁制造束缚谁把它解开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李俊义)"现在许多大学生就好比是一件盆景,虽然长的好看,但并不是出自本意,而是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领导等人施加的外在压力迫使他变成这样。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整个社会都要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欣教授这样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的形势,有关人士呼吁,从政府部门到学校再到老师、学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

河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心老师告诉记者,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好政策却在基层难以真正落实。当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硬性规定对学校进行监督,并统筹规划学校的具体活动。虽然多数高校目前都开设了心理健康的选修课,但王老师认为,从普及的角度看,最好把心理健康纳入正规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选修课改进成必修课,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心底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既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善,从现有老师中挑选出一部分加以短期培训,不失为一条捷径。石家庄铁道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魏文风老师对记者说,自身心理就有问题的老师将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最大,所以急需提高老师的心理教育水平,至少应对班级辅导员这类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心理教育修养。魏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家长对孩子心理观的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有些看似学生的心理问题实则是家长心态不正,家长也要抛弃旧式权威思维,养成与孩子平等对话的习惯。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如果能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积极性,由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燕山大学艺术系大一学生尚明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心理问题过去一直比较敏感,不少学生有戒心,如果学生自己组织的心理协会对大家进行宣传教导,肯定更容易获得同学们的认同。据了解,河北省目前只有少数高校拥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协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仍有很大空间值得社团组织挖掘。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六:毕业生心头有3支伤心箭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李俊义)近日,因就业问题而杀人的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被执行死刑,周案引起了人们关于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记者近日在河北部分高校采访中了解到,毕业生的心理压力确实比一般学生要大,就业市场上的艰难、考研道路中的迷惘以及遭遇分离考验的爱情,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

"我现在一见到笑容满面的人就有种想上去打一架的冲动。"河北科技大学的小张面对记者时出此惊人之语,即将毕业的他已经参加了4场招聘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心情极度沮丧的他对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理科的李医师分析认为,现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十年寒窗,渴望一毕业就有一份好工作,但往往不如意,心理落差很大,形成冲突,很容易颓废、暴躁或抑郁,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很难想象一个考研的毕业生是如何度过考研结束后到分数出来前那两个月的。记者在河北师范大学一中文系毕业生宿舍采访时,6名参加考研的学生用"煎熬"一词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处境,"每一天都在希望与失望中痛苦不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驱使多数本科生考研,未确定结果前还得找工作,遇到满意的单位签也不是,不签也不是。一方面怀着继续深造的理想,一方面又充满着对工作的渴求,致命的是,两方面的梦想还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这种两难境地深深折磨着许多毕业生。

大学生活中的爱情也许是甜蜜的,但毕业时面临的分分合合却是现实和残酷的。记者在石家庄某媒体碰到四名实习的毕业生,他们的恋人全部在外地工作或学习,一位男生告诉记者,虽然和女朋友说好要通过各自努力争取以后在一起,但毕竟在客观上要分离一段时间,至于将来,其实谁心里也没有底。潜在的或实际的分手威胁时刻在侵扰着一部分毕业生的生活。

一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向记者透露,学校现在针对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就业信息,而心理指导这方面做的较少,这恰恰是毕业生的软肋。如何指导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建立正确心态,是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七:大学生性心理不容乐观

新华网石家庄3月25日电(记者朱峰、李俊义)前一段时期,河北某高校一位女生在参加体育课跑步时昏倒在跑道上,事后老师得知,就在前一天,她刚刚做完了一次人工流产手术。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在大学校园内早已不是学生羞于启齿的话题,但面对庸俗潮流中纷繁尘嚣的感官冲击,一些大学生在性心理趋向上表现出不成熟。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魏文风老师曾进行过大学生性心理研究和调查,他把当今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归结为五个特点。一是性行为低龄化,第一次性行为年龄大大提前,以前大三大四才发生的事情,现在在大一时就很平常。二是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宽容理解态度,而不像过去视之为洪水猛兽。三是一部分学生在性问题上表现出过度的随意性,多性伴侣、网恋、一夜情等行为被部分学生所接受。四是很多学生缺乏对性病、爱滋病的防范知识。五是一些学生在性行为过程中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

据了解,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性心理方面严重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即学校务虚教育与学生实际行为的背离。一方面学校在性问题上往往刻意回避或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却有着了解性知识的强烈愿望。据石家庄铁道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介绍,该学校曾举办过几次专题讲座,并开设了《性文明与性健康》的选修课,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老师还主动,也证明了大学生确实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引导。而在某些高校,学校在开设性内容的讲座时竟把男女生分开,引起学生们的反感。

魏文风老师告诉记者,当代大学生在性心理上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但责任意识却越来越小,恋爱动机也呈现多元化,他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谈恋爱的学生中希望跟伴侣结婚的占不到60%。魏老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勇于直面现实,光明正大地向学生传播健康的性知识,校方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九、生心理调查:什么在困扰大学生的心理

沈阳某高校对其中3384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41.54%有心理问题,51.54%的学生有偏执倾向。这个大学的学生心理咨询处负责人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压力、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和将来就业四个方面。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从调查反馈分析,有许多学生心里沮丧、郁闷,精神压力过大。一方面新入校的学生因为刚离开家,到新环境还不适应,这方面农村来的学生较为突出。到了大二大三,这些学生基本上适应校园生活,学习也比较稳定,思想上却有些放松,有少数学生陷入到交朋友、谈恋爱中,有些学生因为失恋,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而影响学习及生活。

而即将毕业的学生,主要面临就业压力问题。这些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来自多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该校学生处的一位负责人还谈到了一个在校内普遍存在的现象: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与条件相当的同学来往,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之间交往比较密切,有的则独来独往,而后一类学生多数性格较为内向,有什么困难或问题也不太与同学交流。

来自重庆农村的小刘是今年刚入校的新生。他说,自己是从贫困山区来的,心里总有一种自卑感,好像活得不如别人。他说和班里条件好的同学总有一种无形的距离,虽然大家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和学习,但彼此之间交往很少,也缺少共同语言,心里总认为自己被别人看不起,有时候还起过摩擦。

在调查中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有部分学生在受着感情问题的困扰。该校心理咨询处的老师介绍说,现在由于许多学生处理感情问题很不成熟,一旦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问题。以前就发生过一个有自闭心理的男学生在感情上受骗而自杀的事件,后被抢救过来。

此次调查还有一些小项目也反映了大学新生的心理趋向。调查中想轻生的大学生占该校学生总数的1.5%。调查结果出来后,该校心理教师立即对这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些学生在接受咨询时很多是痛哭流涕,他们说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从不关心他们的心理,自己没有倾诉对象,也无处发泄,使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学生的思想是丰富的,也想要在将来有所作为,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处理好大学生方方面面的思想压力,就可能会出现更多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极端问题,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例。

目前这个学校在学生中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进行自我调适。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该校心理教师将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

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表明,只注意生理健康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

为什么这样看呢?我们可以从现代医学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现代医学认为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这类疾病被通称为心身疾病。属于这类疾病的,比如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痛经、甲亢、糖尿病,等等。因此,现代医学模式便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理解和医治人的疾病,不能只局限于身体这一维度,而必须同时站在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维度去对待。应该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生存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后,心理因素在健康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显而易见,人要健康首先是要心理健康。

那么哪些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和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哪些是正常的或是异常的?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判断标准,以此作为对照。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以及一些学校对来访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并遵照发展性原则、社会化原则,我们一般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和谐发展,而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大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即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水平。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其智力的总体水平高于同龄人,关键是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

3、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应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4、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意志健全是指大学生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能果断地作出决定;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有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5、适应能力强

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能顺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迅速完成好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对所在学校自然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如果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和修正,以谋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与社会需要背道而弛。

6、能够悦纳自己

正确的认识、了解、悦纳自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有自知之明,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例如,身高、相貌等);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即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同事,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正确接受。

7、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应体现在:乐于与人交往,且交往动机端正,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积极的交往中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在交往中善于取长补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即大学生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和一般要求,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是永远。因此,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而要视其具体情况,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十一、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当代大学生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之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颁布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这三个大纲的颁布,将对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促进和指导作用,也必将在全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多,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如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成为各级政府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近年来两次对全市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总结北京各高校二十多年来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起草、讨论、制定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教育教学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现三个大纲于近日正式颁布。可以说,这三个大纲是对北京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凝炼与创新。

回顾

从无到有:从面对少数人到面对大多数:从面对大多数到面向全体学生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北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较少的高校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当时有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甚至个别学生出现自杀行为。一些德育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心理咨询逐渐引入德育工作,成为德育的拓展和延伸。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省市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治疗,但不够科学、规范和专业化。这一时期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在意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有许多源自于心理方面而不单纯是思想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解决。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生非正常失去学籍的主要原因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自杀或精神疾病。此时,心理素质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目标和任务尚不明确,主要是由德育工作者自发地开展这项工作。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就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是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实践中大家逐步认识到,大学生不仅应有健康的体魄,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是不够的,应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从针对少数人到面对大多数,实现了教育观念的飞跃。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正常发展的基础。20009月,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高等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北京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标志着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十多年的探索,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跨上新台阶作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积累。

整合

应运而生:对二十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对今后工作的促进与规范

经过多年的探索,北京高校逐渐构建了一个以心理素质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格局。一是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或相关课程,二是成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咨询专门机构。调查表明,全市已有83.6%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咨询专门机构,其中78.2%的高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施。三是培训学生工作干部。四是成立大学生心理社团,目前北京已有65.5%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社团。多年来,北京高校培养了一支比较有力的骨干队伍,大多数学校至少配备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数名兼职人员,组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

北京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一是机构设置不平衡,到目前为止,仍有16.4%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素质教育及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二是经费投入不平衡,当前仍有23.6%的高校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方面没有经费投入,在有经费投入的学校中,数额也不均等;三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有的学校尚未起步。

覆盖面不够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必修课、限选课或选修课,但仍有少部分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的要求开设任何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

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各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些经验,也显现出问题和不足。如何将共同成果加以提炼升华,把分散的经验整合成为指导实践的规律,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成为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三个大纲的形成,是对北京各高校多年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智慧的体现。

教学、咨询、心理疾病预防及危机干预三个部分基本涵盖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三个大纲的制定颁布,建立起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指导体系,使北京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有可依、有章可循,使工作走上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从整体上提高了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使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创新

建立模式:确立三大工作目标及三大工作原则:构筑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五大系统

北京市多年来一直重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探索新的模式,勇于创新,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意义和借鉴意义的做法。

首先,在工作目标方面,提出了三大目标:

即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与工作目标相适应而提出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还要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即把其放在素质教育的层次上来设计。

其次,在工作职责方面,提出了三个职责:一是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二是咨询和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心理问题预防和危机干预,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另外,在工作原则方面,提出了三大原则:一是在教育对象上,坚持面向全体、重视个体。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培养,同时对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二是在教育方式上,坚持教育为主、注重预防。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但也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三是在教育主体上,坚持专职为主、全员参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有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受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作队伍。同时,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必须发挥学校整体教育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这一较为科学的工作原则,为高校顺利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再有,在工作指导体系方面制定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大纲》。这三个大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指导体系,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系统方面,研究创立了五大系统:一是发现系统,二是监控系统,三是干预系统,四是转介系统,五是善后系统。尤其是善后系统,不仅干预有危机的学生,而且在危机过后协助受危机影响的大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建立这五个系统,基本上完善了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

实施

任重道远:希望得到领导重视有待建立评估体系

三个大纲的制定,首先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完备的指导体系,同时也是在新的工作起点上迈出的第一步。下一步各高校如何实施大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认为,落实大纲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与否。因目前尚未建立起评估体系,三个大纲是否能得到切实贯彻和实施更多的是依赖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因此,建立评估体系极为必要。

目前,高校领导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同,支持力度不一。有些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认识到精神、心理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没能给予此项工作必要的支持。有调查表明,北京目前仍有30.9%的高校尚未制定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门文件。

在北京高校中,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有些学校还未建成覆盖全体、无处不在的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完备体系,只是心理素质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在主动开展有限的工作。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也不健全,没有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只能被动地跟在问题或事故后面,不能主动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成为制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北京80%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其余高校尚无专职人员。从专业水平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专兼职人员需要接受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在兼职队伍中,来自比较欠缺心理知识和咨询技能的教师、干部或其他职业的人员占有很大比例。

三个大纲刚刚颁布,首先需要总体部署,使各高校了解大纲内容,引起高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若要使工作达到大纲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开设课程、投入经费、配备人员和设备、培训师资、建立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检查、评估,等等。许多工作有待学校领导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去做。我们相信,在三个大纲的引领下,北京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定会沿着科学、规范的道路向纵深发展。

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动北京市各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颁布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大纲》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几项重要工作进行了科学规范。三个大纲的制定,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统一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指导各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纲》是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北京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全国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京一些高校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始进行探索。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各高校已经积累了许多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抓住时机,依托北京高教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将这些实践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总结和升华,形成了《大纲》的科学性认识。三个大纲的制定表明北京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从初创、探索阶段,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时期。

《大纲》统一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心理素质教育初创、探索阶段,各高校在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咨询、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在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面,有的把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课程当作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在心理咨询方面,有的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或医院的心理治疗。对于高校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究意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重点应做哪些工作,也认识不太清楚。三个大纲的制定,明确了主要工作目标,统一了思想认识。

《大纲》科学规范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工作程序。三个大纲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咨询和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工作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咨询大纲除了提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原则,还对咨询的预约、访谈程序、咨询场所提出了具体要求;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对高校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工作所关注的重点对象、工作的环节以及工作的措施保证都有了具体的意见。这些规定和要求,使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这几项主要工作有了严格的规范,促进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大纲》推动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三个大纲的制定,使北京市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有了纲领性的指导,《大纲》在北京各高校的贯彻实施,必将深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北京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也必然会在全国高校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全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

大纲制定者谈大纲

参与制定三个大纲的人员主要是多年在高校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实践与研究的专家。

让大学生成为获益者

樊富珉(清华大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究竟如何做没有更详尽的指导意见和措施。三个大纲的出台,弥补了这一缺憾,可以为高校实施这项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大学生可以分为五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基本健康但有一些心理困扰的学生;心理困扰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学习需要帮助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需要系统地进行心理矫治的学生;有严重心理危机并有可能自伤或伤他的学生。三个大纲互为补充,涵盖了全体学生,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最大获益者。

形成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

蔺桂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三个大纲的出台,表明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走向成熟。大纲来源于实践,指导于实践。其中有借鉴国外的经验,更主要的是总结我们高校自己的经验,如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与德育有机结合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落实大纲还会遇到困难

林永和(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制定三个大纲是北京教改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北京作为首都应做的工作。北京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有一定的地利优势,国外专家学者来交流的比较多,便于我们及时掌握国外最新经验。

落实大纲还会遇到一些困难,最怕的是学校领导不重视,此外课时、人员、资金等到位才能谈得上落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01ff89d0d233d4b14e6993.html

《大学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