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分析荆棘鸟

发布时间:2013-10-09 16:28: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哲学角度分析<<荆棘鸟>>

《荆棘鸟》是一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描写了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包括畜牧业的进步,牧场主的“苦心经营”及其对雇工的残酷剥削。贯穿全书的线索是女主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及西方宗教观念对人的影响和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的执着。

艺术史通过塑造集体的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荆棘鸟》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是可与《飘》相媲美的著作,在我眼中它就是一种艺术。它通过梅吉、拉尔夫、菲奥娜、费兰克,这一个个具有鲜明性格和感情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那个时代澳大利亚人们对生活、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作者——澳大利亚女作家琳.麦卡林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了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的演变。小说借一个荆棘鸟的传说为引子,通过描写梅吉和拉尔夫的曲折爱情故事,表现出了女性被禁欲的痛苦以及追求自我解放的代价,同时寓言般揭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原则——“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文学反映社会现实,而社会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在一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中,人的命运会存在共性。在《荆棘鸟》中主人公为了追寻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都如荆棘鸟般不顾一切将荆棘深深刺进自己的胸膛,菲如此,梅吉如此,拉尔夫亦如此。

作者以悲剧的艺术方式揭示了人类永恒悲剧:历史进步与人伦失落的二律背反。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命运的艺术显示方式可能有变化和发展,人伦失落可能演化为个体情感受挫,但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分裂和对抗却始终如一。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笼罩在悲剧上的各种唯心和神秘的面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主观善良愿望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规律。马克思说:“人类也像动植物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人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路的。”悲剧发生的本质是个体的发展与全体的发展的对抗,而且在自由梦想王国到来之前常常是以牺牲个体发展全体,这样的冲突极其矛盾的结果就是悲剧。《荆棘鸟》中拉尔夫面对玛丽留下的遗产抛弃了个人的情感而追随教会,就是具体的体现。

当人类走进现代,精神领域随物质世界膨胀式发展。这样的冲突及其结果就是悲剧。群体的分化是个人的存在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由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需要,而现实的迷茫与失落有将人们送回了原来的起点:从自然中寻找个人的依托,从未来寻找归宿。拉尔夫为追寻个人的理想,离开了深爱的梅吉。弗兰克为了当拳击手离开了挚爱的母亲菲。戴恩为了当牧师离开母亲梅吉。……这一场场催人泪下的离别,都是人们为追寻精神世界的寄托而做的选择。而这一幕幕的离别注定了这部小说的悲剧性结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荆棘鸟》悲剧结局,就得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因为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在《荆棘鸟》中,我们沿着任务走过的路径,探寻在现代意识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进程中,宗教观念与教士形象塑造的关系,清楚看到西方宗教传统的延续依旧如此,精神诉求的基本品格并没有质的改变,有的只是形式的无限丰富而已。拉尔夫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充满了矛盾。他信仰上帝,即使背叛了誓言他也敢于在上帝面前忏悔,虽然也许真个忏悔可能彻底把他毁了。他的心中充满了功利,他渴望升迁,渴望向上爬。为了自己的目标,背弃了梅吉。虔诚和功利这两种矛盾统一在了拉尔夫身上,并且使他彻底活了起来:我是一个教士,但同时,我也是一个人。作为教士的他,是虔诚的,作为男人的他是有野心的。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这也注定了拉尔夫的痛苦。拉尔夫是信仰危机之后宗教向时速接近的产儿,他的奋斗历程是经济基础上完成的对神寄托精神上生命的现实价值的追寻的过程。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不危及自己命运的前提下充满虚伪与追逐名利的过程,可悲的是他既不能做一个真正的教士,又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教会,终于争取到了红衣主教的的职位,但是红衣主教的诱惑是他离开了梅吉。当他回过头来,才发现这种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神圣。为了上帝,他出卖了爱情,成功的巅峰变成了受罪的开始。他和梅吉的儿子——戴恩死后,他一阵失声痛哭,这是一个灵魂穿过地狱入口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拉尔夫从椅子中间向前跌落在地上,以自己的死来完成寓言中的结局。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的胸前戴着荆棘的鸟,正是拉尔夫的这种献身宗教又被宗教所伤害的神父的象征,拉尔夫就像这泣血而哺的鸟,呕出了自己的心,悲伤地死去了,最终也没能实现做一个兼备神性和人性两种品质兼备的神人的宿愿。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文图交织在一起,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女主人公梅吉一直生长贝母亲菲忽视的环境中,全心全意的爱着拉尔夫,却得不到他。在玛丽卡尔森嫉妒与诅咒下,梅吉的生活失去了拉尔夫。梅吉后来嫁给了新请来的长的很像拉尔夫的牧场工人卢克,并且离开了德罗海达,跟着卢克去昆士兰州闯荡。但是卢克一直沉迷于工作,这让梅吉伤透了心,在她一个人前往大堡礁度假的时候,在那里与拉尔夫度过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光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后,她终于决心离开卢克,回到德罗海达。长大后的儿子戴恩长得很像拉尔夫,而且最后也成为了一名神父,只可惜年仅26岁便死于一次海上救助。女儿朱丝婷最终也确定在欧洲发展她的演员事业。坚强的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

作为宗教主题下的禁爱小说,《荆棘鸟》具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价值取向,而且作者却用浪漫主义的传统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浪漫氛围,表现出了共同的理想化人格境界,指向相同的悲剧性结局。小说中描写的每一桩婚姻都不是幸福完美,人们的情感生活也很不同于常人。书中的母女关系也很特别,梅吉和母亲菲及梅吉和女儿朱丝婷的关系淡漠客气多余亲密无间。神父拉尔夫和梅吉这几件没有结果的爱情却无比完美,令人神往,但是这完美的爱情却付出了血的代价。文学术语文化范畴,文化却来源于生活。作者在小说中充分发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对现实社会进行再创造。如果深入了解作者——考林麦卡洛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经历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说中的感情如此曲折。她的世界观、爱情观在小说中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而文学创作反映出她的生活实践。同时文学也离不开土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产生了不同的故事,澳大利亚这片土地养育着澳大利亚文学。考林麦卡洛在创作者一个个爱情悲剧是,她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根据她个人生活经历来刻画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家庭中父母亲的不幸婚姻给考林麦卡林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她本人特殊的成长环境、情感经历使她的创作完全忠于自己的内心情感模式,并让这种内心的呼唤变成文字从笔尖自然流露出来,从不为迎合观众而背叛自己的直觉。

小说运用唯物辩证法将思维和实践经历转换为文学创作。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人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人对爱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爱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其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并抓住矛盾的主次,以拉尔夫和梅吉的曲折爱情为主线,以拉尔夫奉献宗教事业及克利里家族里的各种情感纠葛为次要矛盾,主次矛盾交织而成为立体的感情网。其中宗教真个次要矛盾导致了主要矛盾的产生,表现在西方宗教观念对人的桎梏,个人伦理对人物情感的作用共同导致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局,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种结局是必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3cfaef5fbfc77da269b1ff.html

《从哲学角度分析荆棘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