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考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3 11:07: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年陕西省普通高考试卷分析

语文科

陕西省普通高考语文评卷中心组

2014年是我省考生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参加高考的第五年,我省采用了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1。这套试卷根据《2014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沿袭了2007年至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命题思想——既保持恢复高考30余年来全国高考语文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这份试卷符合我省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成功地完成了由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向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变化后的高考命题的平稳过渡。

(一)试卷评价

总体上看,这套试题与前七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试卷结构与试题体现课改精神方面保持了连贯性与稳定性。

1.试卷结构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这份课标卷与前七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一样,由两卷构成。

1卷:阅读题共70分,其中必考题45分,选考题25分。笫一题(必考)“现代文阅读”9分,第二题(必考)“古代诗文阅读”36分,第三题(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四题(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其中第五题“语言文字运用”20分,第六题“写作”60分。

全卷6个大题150分,18个小题。客观题10个,32分,其余为主观题。

2.试题体现课改精神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1)文学与实用两类文本题等值选考。新课改的选择性促使高考课标试卷设置选考题。《2014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以小说、传记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4道题,即1道选择题(5分)、2道简答题(各6分)、1道探究题(8分),作为选考。

(2)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14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设置了六种能力层级,第六层级要求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中,各编制了一道探究题。在写作题中选用新材料作文'也是为了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考后,省招办提供的试卷各项分析参数表明,这份试卷的命制是成功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平均分。理工类为101. 26分,文史类为100. 13分。这一成绩较去年102.75分又略有下降,但没有大的变化。

二是难度。①选择题10道(含选做的多选题,视为一题)。25614、选做题的(1)六道题适中,1315三道题稍难,413题容易,没有太难的题(难度系数低于0.3的题)。选择题没有设置过难的题,有一道容易题(成语辨析题),按难、中、易分配,分布基本合理。②非选择题,按切割方案共8(实际1 0题,含选做的多选题,视为一题)。789、选做题的 (2)(3)(4)17为容易题,101618题适中。非选择题也没有设置过难题和很容易的题,多数题容易,适中题2道,没有太难的题。

三是信度。选择题信度在0.9以上,可信度很高;非选择题信度为0.6

四是区分度。选择题区分度不太好的试题为123413题,区分度最不好的试题是第1题,仅为0.133分的题平均得分不到1分,此种命题要降低难度;区分度较好的试题为5615题,区分度很好的是14题。

(二)试题评价

I 阅读题

必考题

第一题

现代文阅读文段材料选自王旭晓(试卷上写成“王晓旭”是明显的错误)的《美的奥秘》。《美的奥秘》 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美学博士生导师王旭晓从微观上对美的奥秘深入浅出地揭示与剖析的美学著作, 是关于美学的入门级的座屏, 全书分为美的对象、美的类型、美的奥秘、美与人生四个部分, 以详实丰富的实例、精细美妙的插图、文采洋溢的论述、深入浅出的笔法,引导读者进入众美之门。 以此作为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 虽然有一定的学术性, 且涉及学生较为陌生的“美学”,会给部分同学带来阅读障碍, 但整体上要比去年关于“老子”的材料简单些。选文字数为1060字,这个阅读长度对考生来说是比较适宜的。

三道客观选择题, 均属于选错题, 这种设题形式与历年题目相同。 但今年三道题目从考查内容看变化很大。最大的变化是第1题,往年试卷本题都涉及“核心概念”或“一二段”内容,每个选择项都是文本信息的转述,4个选项的信息区先后出现在第一或第一、二自然段, 但今年虽然仍然是考查核心概念“悲剧”,但选择项中的 “梁祝”“致远舰”“狼牙山五壮士”和“骆驼祥子”在原文中都没有出现,这道题考查的实质是:准确理解文章的概念,并联系现实进行判断;也就是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 就是文本关于悲剧的定义,“材料” 就是四个选择项所举的事例。第23题也有所变化,往年试卷第2小题的4个选项的信息区先后出现在中间几个自然段,第3小题的4个选项的信息区一般出现在文末几个自然段,或大多出现在文末的几个自然段。但今年第23题的设题区间均是分布到全文各个部分。

  由以上命题变化可以看出,论述类本文仍然强调对核心概念的准确把握, 但更强调整体阅读意识,也就是“读懂”的意识。

1题虽不难,但区分度不太好。答案为BA卷,以下各题选项分析均指A卷),约24.2%的考生选对B项。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题适中,区分度较好。答案为C,约50.3%的考生选对C项。C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题按统计数据属较难题,区分度也不好,只有0.13答案为D,约36. 2%的考生选对D项。“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第二题

1.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属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旧唐书•于休烈传》,讲的是于休烈为人正直、坚持直书、修撰国史、奖掖后进的故事。文题进行了压缩,压缩后的文字580余字, 这是近年文言文字数最少的材料(2013马文升传试题材料为647字)改编后的文字相对完整、连贯,考生比较容易读懂,保持了“浅易”这一选材标准。文后的3道题,分别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考查的能力层级集中于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

4题较易,区分度也好。答案为CA卷,以下各题选项分析均指A卷),约67. 4%的考生选对C项。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本题对实词词义的考查涉及 “属文”“践祚”“励精”“荡覆”均为双音节实词等,属于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不大,个别词语学生较为生疏,但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推断。约23. 4%的考生选B项,显而易见,B项的干扰设得好。

5题适中,区分度较好。答案为D,约47. 8%的考生选对D项。第5题是变化最大的一道题,自从出现新课标卷以来(包括宁琼卷),这道题目一直考查分析综合和信息筛选能力,如2013年本题题干就是“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而今年改成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这是一种考查文言文理解的很好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并不鲜见,在北京卷中有主观题断句, 在广东卷中有选择题断句。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 (习其句读),也更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

6题适中,约52. 5%的考生选对A项。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该题区分度较好。本题命题形式没有出现变化,每个选项首先用一句话作概括,并用句号与后面的句子断开;接着紧扣这一句概括语陈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体现概括语与相关信息的同一性,即概括语是从相关信息抽取出来的,相关信息是用来说明概括语的。

7题较难,区分度不够好。

句平均得分6.44分。得分点“兴”“规”“推毂”,虚词“焉”“虽”“曾”,古今异义词“大庆”“后进”,词类活用“罪”“贤”“下”,句式“曾无……”作为得分点来命制。

2.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取材于宋代无名氏(一说秦观)的《阮郎归》,这是继2013年后连续两年以宋词作为命题材料。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 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 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 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 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情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第8题是从写景的作用角度命题,虽然关涉“情感”,但本质还是对上阕内容的理解, 这也遵循了“理解是鉴赏的基础”的鉴赏规律。第9题考查“情感”和“手法”,属常规命题形式。设题明确,区分度较好。满分11分,平均得分6.91分(第8题均分3.5,第9题均分3.41

3.名篇名句默写

今年默写题的命题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以往的试卷都是补出上句或下句, 但今年改为理解性默写。所谓理解性默写,就是将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巧妙结合,这也暗含了背诵方法。其实这种形式的命题考生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中考的默写题目都是理解性默写。

  从默写内容看,与去年“初中两句,高中四句”相同。且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的范围内。此题难度适中,区分度也比较好。部分考生失分主要是错别字较多。

选考题

2014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选考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两类文本体现着高中学生不同个性倾向的发展需要。今年是我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的第五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传记阅读。选考题采用题组选考的方法,两个阅读材料各命一组题,两组题在题量、题型、赋分、难度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题组等值,要求考生从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这种采用两类文体题组等值选考的方法对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来说更有鼓励性,对高中选修课的开设也更有引导性。

第三大题

阅读文本选自现代作家叶紫的短篇小说《古渡头》,原文2700余字,命题后压缩为1600余字,保留了原文的主要情节。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命题者在设题时, 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即放在对小说主人公“老渡夫”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小说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上, 这也是阅读本小说最关键的两个问题。 第(1)题“五选二”,重点考查小说主题和主要情节;第(2)题考查“渡夫的性格特点”,关于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是课标卷的考查重点,命题形式极其稳定;第(3)题考查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叙事角度”“故事话题”“对话形式”“情景结合”等四个方面;第(4)题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需要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作答。

11题下设4道小题,即1道多项选择题(5分)、2道简答题(各6分)、1道探究题(8)

(1)小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涉及小说题臼、情节、细节以及人物性格等。本题所列ABCDE五个选项,最恰当的有一项,比较恰当的有一项,相对恰当的有一项,完全错误的有两项,在给分标准上实行阶梯式。】答A3分,答D2分,答B1分;答CE不给分。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而打动。此题满分5分,平均分(除零分)3. 16分。

(2)小题考查概括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小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的对话、“钱”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钱”话题的引入,引起了读者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得渡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

(4)小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做结尾,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在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考生失分主要是分析概括不全和分析概括不准确。

这三道小题,满分20分,平均分11.24分(第(2)小题均分4.54,第(3)小题均分3.14,第(4)小题均分5.56),考生得分虽不高,但比2013年的11题得分略高(2013年平均分13. 39)

第四大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一书。传主是玻尔,选材的视野较为开阔。在选文外,命题者还加了关于人物的2条相关链接,帮助考生准确把握人物。所选材料(含相关链接)约1600字。 所选材料记录了传主玻尔的四件事: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建立了长久的友谊;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推出研究团队;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第(2)题,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以筛选信息为主,难度不大。第(3)题,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 “优秀特质”。 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仍以筛选信息为主。第(4)题为探究题,但探究的意味并不浓, 实质上是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要点相结合,难度不大。

12题下同样设4道小题,即1道多项选择题(5分)、2道简答题(各6分)、1道探究题(8)

第(1)小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本题所列ABCDE五个选项最恰当的有一项,比较恰当的有一项,相对恰当的有一项,完全错误的有两项,在给分标准上实行阶梯式。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C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此题满分5分,平均分(除零分)3. 87分。

(2)小题、第(3)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4)小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解读能力。这一道小题难度较小,丢分主要是考生筛选信息不全和整合信息不够准确。满分20分,平均得分16. 87分,比11题的相对应的三个题要高3.63分。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考查成语辨析、语病辨析、衔接连贯、嵌入补写和图文转换题。

13题考查理解和使用成语辨析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区分度很好。所给的三个成语意思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每个成语所偏向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理应接受。①句的中心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很明显是道义上的,故应填“义不容辞”;②句主要说的是“父亲们所承担的义务”,所以应该填“责无旁贷”;③句主要强调的是“不推让”,应填“当仁不让”。故只有选C项。这么多年来, 全国卷一直是从四个加点成语选择一个正确项, 但今年命题的形式改为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三个成语词义接近, 但又有区别,本题重在“辨异”,难度不大。虽然形式发生变化, 但考查内容和实质并没有变化。

14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答案为D项。选D项的约46.9%错选B项的约24.3%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 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C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15题考查衔接连贯的能力,难度较大,区分度一般。答案选B项,选对的约40.2%从语段逻辑顺序看,从前文的句子“借助算盘和口诀”可看出,下文应是对“算盘”和“口诀”的对应解释,②④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⑥③①是对“珠算口诀”的解释,⑤是算盘和口诀融合运算的效果,放在最后。故答案选B。错选ACD项的依次约为23.5%32.1%4.1%。错选的考生逻辑思维不够严密。

16题考查语言的完整连贯,为嵌入式补写,该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满分6分,平均分为3.24分。嵌入式补写要求考生整体把握语段内容,并理清补写句子在语段内部的逻辑关系,并且运用总结、提炼等能力完成补写。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语段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是对前面“全球变暖”“干旱或旱涝不均”“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等情况的总结,这是二氧化碳带来的灾难,因此可写“给社会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个空是对“给植物‘施肥’”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前面“灾难”的转折,因此可填写“二氧化碳也会带来好处”;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题,题型难度适中,有区分度。满分为5分,平均分为3.86分。与去年考点相同 2013年所给图形为“中国环境标志”),今年是图示的“构思框架”,既考查观察、想象与思考能力, 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且内容关涉学生活动,这是考卷中最时尚、最智慧的一道题。

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重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内容完整,给1分;归属得当,给1分;表述准确,给2分;语言连贯,2分。字数每超出1个扣1分;空格数大于8个的,每增加1个扣1分。)

第六大题

18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试题属无话题的新材料作文,难度较低。考生一般都能读懂材科,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的限制要少一些,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减少限制,不在审题上无端设置障碍。因此很少有“跑题”的。作文试题依旧紧扣当下的社会现象——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作文材料,最佳立意是:规则和智慧(创新)的辩证关系。作文平均得分47.05分。

(三)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成语题、名句默写题、文言文翻译题上。成语题的三个成语,都是考生平时语文学习会接触到的,也是高三一年复习反复训练过的,尽管该题较容易,但仍有四分之一还多的考生没有做对。名句默写题,都在大纲推荐的64篇诵读篇目内。试题要求默写的句子可以说都是经典名句,可是平均分只有3.49分,有近一半的考生写不出来或是错别字较多。文言文翻译题,“罪己”和“推毂”两个词,应当说不难,不少考生翻译不了。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严重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考生自己而言,恐怕一是高一、高二这两年对语文学习不重视或重视不够,二是高三一年又陷入题海之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该落实的落实不了所致。

2.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1)今年的病句题,应当说,难度并不是很大。选对D项的约46.9%。错选B项、C项的考生较多,分别达24.3%22.9%,错选这两项的考生主要是语感较差,误选A项的考生,主要是思维不够严密。

(2)文言文阅读,语言材料难度不大。第5题选对的仅有37. 4%。文章断句能力较差。

3)选考题的两类文本阅读,考生答题的突出失误是: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二是研读不深,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三是归纳不全,遗漏要点;四是条理不清,语句不通。高考阅读题的解答中失误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

3.作文存在的突出问题

考生呈现的审题表现历来是差异性较大的,审题上的偏、离、怪不可避免。例如一见“鱼”但想到“水”,一见到“狼”便想到“羊”,如此等等,或者南辕北辙’对整体主旨不管不顾。

也有一些考生可能在审题过程中思维混乱,导致篇幅虽够,主旨不明,增加了辨识的困难。有的另立一种观点,或者杜撰一个故事,与材料丧失内在联系;也有的所写内容虽然与材料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写作的主旨已经偏离了材料的角度和范围;还有的前面引用材料,或者叫照搬材料,然后从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抄录一段文字,最后再提一提规则的重要性,这类文章思路混乱,只是凑够字数。

由于这类无话题的新材料作文开放性较强,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将材料扩写成一个故事,有的将试卷中的两篇阅读文章照抄拼凑,写成“散文化”的蒙人作文,虽然表面看文采飞扬,但缺乏情感,缺失说理,缺乏创作,全文看不到考生自己的思想、看法和评论。不能不说是这种开放性太强的作文,因角度太多且不太容易界定角度、材料内容及含意而引导出的这种“万能”观象。其深层原因是高中课程繁重,学生把精力都用在外语和数、理、化上而不重视母语或者说是无暇学习母语,致使考生生活积累不够丰富,加之平时实践少、读书少,直接阅历、间接阅历都较肤浅,平时又忙于也仅限于作业的完成,缺乏必需的观察,不爱思考,最终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所写文章也就难免“万金油”、“万能化”了。

4.缺乏良好的应试习惯

考试分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以致造成过失性失分,非常可惜。突出的不良答题习惯是:

①涂卡马虎——选考的两个大题要求涂一个,不少考生竟然都涂、都不涂或所涂与所答不一致;②答题时间分配不当,前松后紧;③高三一年大量的模拟题圳练'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无疑是有效的,但也容易造成考生的思维定式,习惯于认为某知识点的题型考法就是固定的某种模式,考试时,一旦出现的题目稍有变化,有些考生很容易死守老套,造成失分;④不少考生答题随意,不在规定区域答题⑤卷面鬼画符,让评卷老师如看天书;有的作文标点符号满篇只有一种——小黑点,一点到底……

(四)对2014年考生复习备考的建议

1.限度与作用

高三的复习备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有用的,但作用也是有限的。以作文为例,无论老师和学生多么“倾心”和“用力”,一年的作文训练,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在考试时取得满意的成绩,其作用更是有一定限度的。限度主要是:

第一,各类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大局已定,一般不可能再有突破性提高;

第二,尽管命题方式有规律可循,命题趋势可以作某些展、望和预测,但一般来说,好的命题总是有变化、有突破、有新鲜感,对考生来说,总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考生临场难免多少有一丝紧张感。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不切实际地对作文训练寄予过高的“期望值”,就不会“用心过切”,就不会因急于拔高、急于求成而产生浮躁之气。然而,高三阶段的作文训练,又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作用主要是:

第一,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漏洞、写作上的弱点和不良习惯,并填补它,纠正它;

第二,熟悉应试作文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作文速度;

第三,了解作文命题的题型特点,养成多角度立意、选材、构思的发散思维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四,使上等学生体味到如何在考场上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写出一类文章,使叶中下等学生明白如何在考扬上不慌不忙地写出符合一般要求的文章,充分地发挥出各自原有的水平;

第五,粗知命题范围,大体了解命题趋势,彻底扫除猜题、押题思想,尽可能地以平静、沉稳、充满自信心和成功感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应试。明白了这些,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脚踏实地、主动地配合老师进行作文总复习和训练。明白这些道理,同学们在高三一年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2.考纲与样题

(1)研学考纲——知道考什么。“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特别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与之配套的考试说明,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2)研究样题——知道怎么考。2013年《考纲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样题,有利于我们对考试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试做一下,对一下答案就完了。要认真地研究每一个题日,与考纲的相关表述逐一对照,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什么。亦即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如果说研读考纲,形成的还是对于考什么的理论概念,那么研究题型示例,则让我们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样的考题,形成更为直接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冲刺训练自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需要注意,样卷只是“样”,个别题型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如第5题、第10题、第13题。

3.“死”去与“活”来

一份语文试卷,总有相对比较“死”的能力、考点和题型,也有相对比较“活”的能力、考点和题型。冲刺阶段,“死”的东西坚决“死”下去——牢固地掌握,对于中等语文成绩的考生确保试卷成绩在省平均分以上、语文成绩优秀的考生得到高分十分重要。一句话,只有“死”去才能“活”来!

那么,哪些能力、考点和题型比较“死”呢?

“识记”比较“死”。2014年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级为六级——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探究(F),“识记”能力虽是最低级的能力,但却是相当多的考点的“奠基”能力,可以说,“识记”能力比较弱,其他能力很难实现“强”。字音、字形、名句名篇题不用说,考的就是“识记”能力(尽管依赖平日的积累,但考前的突击也是能够奏效的);其他能力层级较高的考点,如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标点符号、成语、病句(总得掌握病句类型吧)、修辞,古代诗歌、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的阅渎鉴赏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做基础。

“选择题”比较“死”。选择题答案或唯一或固定,可以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选择题在全部题型中区分度比较好,足和其他考生拉开差距的主要题型。一旦选择题失误太多,语文卷很难得高分。考生在冲刺阶段要在选择题上多下工夫。

作文也有相对比较“死”(基本要求)的东西。无论写什么文体,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材料能够证明中心、材料排列有序、结构清晰简明,是保证得到省平均分乃至高分所必须具备的要求。问题是,不少考生的作文连这些基本要求的某一项或几项都没有达到,冲刺阶段却盲目追求深刻、文采和创新,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希望各位考生认真回顾一下自己高三阶段的作文在这些基本要求上是否存在问题,若有,应在冲刺阶段努力加以解决。

4.性格与细节

成功需要成功的性格、细心的性格才能出高分。不少考生丢分丢得太冤枉,不是能力不济,更不是智商低,而是马虎、粗疏。比如,AB卷漏涂、涂错,选择题漏涂、涂错,阅读材料浮光掠影地看一遍就答题,审题粗疏(不光是作文),答题时没有想清就作答……这些性格上的毛病是考试的大忌。希望这些考生在冲刺阶段把细心的性格作为训练的重要的目标。

到了冲刺阶段,考生要想让自己的语文成绩有突破性的提高,更要在应试的细节上下功夫。第一,考场上让时间在笔下有序地流动。一份试卷,分为几块,每一块用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不步考生一上考场,犹如百米赛跑,如此,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笔下之误难免出现。为此,时间的安排也应是冲刺阶段的训练任务。第二,主观题答题要讲究规范。胜。不少考生的答案看不出是几问,也看不出是几点,犹如一团乱麻,似乎在考验评卷老师的分析能力。北京王大绩老师提出答题“六规范”,实在是非常重要的。这“六规范”是——

言之有物:答题要有具体内容,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

言之有据:答题要有充分根据,不能只是一个概括的判语、武断的结论。

言之有理:答题要讲求道理、合乎逻辑,不能无视事情、事理和文理。

言之有情:答题要恰当地表达小褒贬评价和感情,不能置身于诗文之外,麻木不仁。

言之有序:答题要讲次序,有条理,不能只罗列要点,而不顾其间的内在联系。

言之有礼:答题要应答得体,要有现场答问,注重礼貌的意识,不能“蹦词”式答题。.

5.“敌人”与“战术”

冲刺阶段复习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讲求实效,讲求实效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找来最近三四次模拟考试试卷,进行两类分数统计:各个大题的平均得分;各小题的平均得分。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个考点水平统计:哪些考点得分比较高,哪些考点得分比较低,哪些考点忽高忽低。在此基础上,明确:

(1)自己的语文水乎处于哪个分数段;

(2)冲剖阶段自己的分数若想上一个档次,应该着力抓好哪一块、哪些考点;

(3)拿着自己的分析结果,找代课老师帮助分析一下:对自己而言哪些考点短期容易突

破,哪些考点难以突破,然后确定三四个突破点;

(4)突破点确定好后,再分析一下这些考点过去失分的原因是什么,突破这些考点需要

采用什么训练资料,如何去突破。

冲刺阶段,只要同学们方法得当,语文复习还会有明显的收效。从复习策略而言,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大幅提高成绩。所以对自己以往考试中失分较多的试题一定不要放弃。无论突破哪个考点都会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知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只要同学们冲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措施得力,一般来说,“中等水平”的同学在自己原有分数基础上再提高10-15分、“较高水平”的同学再提高5-10分、“高水平”的同学再提高2-5分,完全是可能的。总之,要明确自己的“敌人”是谁,自己该采取什么战术战胜敌人。

6.入格出格

这是就作文训练而谈的。高考作文评分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不少考生为了获取高分,作文一味追求创新,忽视了对作文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写出的文章不但没有创新,反而变成了“四不像”,这样的文章,在近几年的高试卷中为数不少。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作文的基本写作能力——“格”,因此,作文训练应首先重视“人格”。就议论文而言,说理要紧紧围绕论点,写想明白的道理,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要找到自己的语言,选例要精当有用。就记叙文而言,写动过感情的事,选材要以小见大,要场面少厕面多,叙事要学会“截取”和“跳跃”,应以一个中心思想贯串全文。这些都是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在掌握了作文“人格”后,就应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一一一“出格”,如选材的新颖、立意的深刻、语言的亮点、结构的创新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b8dfbf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f.html

《陕西省普通高考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