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8-06-30 19:46: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原文

  【byb.cn XJ】脏气法时论篇,啥意思呢?脏,指的是五脏,气指五脏的功能和特性,法指的是要依法和遵守法规,时指的是四季,因此综上所述,脏气法时讲的就是人体的五脏如何根据其特质来应对四季的变化。简而言之,也就是天人合一。

  这里最经典的话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由此说明,我们人体进食不能偏,而是要多样性。其实这点在我们牙齿结构的分布上,比如,切齿是为蔬菜水果准备的,磨牙是为五谷准备的,而尖牙是为肉类准备的,刚好说明这一点。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文章后面的总结中详细说明。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弱,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疎疎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点评

  更贵更贱:更[gēng],更替之意。贵和贱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理解的价值的高和低,而是指五行相互更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出现的程度的高和低。

  间甚之时:间甚(此词在下面还有,意思一样)

  ,病轻而兼证较多;

  ,病重而兼证较少。《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王冰注:间,谓多也;甚,谓少也。多,谓多形证而轻易;少,谓少形证而重难也。

  愿卒闻之:卒[zú],终于,完全之意。

  肝苦急

  ,是苦于、为之所苦和因之困苦的意思。下同。

  ,是一种病态,可以理解成紧张。紧张一词,后来主要用来表现情绪,当初是用来表现具体的物体的,比如弓弦。筋属肝,肝有了的病变,在筋上的表现就是紧张。急,抽筋之意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阴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宜通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

  【原文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弱,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点评

  下晡甚:下bū ),申后五刻,即下午五时三刻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须界定此处补泻的内涵。李中梓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这提醒我们考虑此处应立足于本脏的生理特性的基点上。肝如此,它脏也应准此。以肝为例,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遂其性则补,反其性则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若误以为其中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意思,则与《内经》的原意相违背了。

  心欲弱,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高士宗云:心病则火炎,故心欲软。治之之法,当食咸味以软之,咸能软坚也。
  张琦云:火甚则躁,咸为水,化水以济火也。水火交则神足,故曰补。火性急速,甘则反其性而缓之,故曰泻。
  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吴昆云:脾以温厚冲和为德,故欲缓,病则失其缓矣,宜食甘以缓之。再查张元素之缓用炙甘草,补用人参,泻用黄连。缓与补均为补脾之药,因而可知脾气健运即为缓,反之脾虚产生诸如纳呆、精神不振、体削形槁等就谓之不缓,此时若加以苦寒之药,必会损伤中阳,脾虚更甚。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张景岳云: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吴昆云:肾以寒水为象,坚劲为德也。病则失其坚矣,宜食苦以坚之,盖苦物玄寒,以滋肾也。苦能坚之,故为补,咸能软坚,故谓泻。再查张元素原文,坚用地黄,补用黄柏。其大意便了解了,所谓,即泻火存阴,火退阴足,使阴阳平衡,则肾自坚。 肾为人体元阴元阳之藏所,《内经》只言其水亏火炎的一面,尚有阳虚阴盛的一面,若亦循苦以坚之就未免过于生搬硬套了。

  【整段翻译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病最禁忌受风。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补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已日;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必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

  【原文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疎疎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点评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

  ,寄居之意。指邪气上身
  以胜相加,参看五行图,五脏之间有相生和相克之说,胜就是相克之意。大家可以参看如下解释: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相侮传变"两种情况: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虚则目疎疎无所见shū),同疏,意指视物模糊。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果一个人肝气不足肝血亏,就会导致视物模糊。

  善瘛chì)中医指手脚痉挛,因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

  尻阴股膝:尻[kāo],指屁股,脊骨的末端:~骨(坐骨)。

  耳聋嗌干:嗌[yì],指咽喉。

  [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

  [huò]:〔~香〕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花蓝紫色,瘦果倒卵性。茎叶香气很浓,可入药。

  气味合而服之:人吃五谷杂粮,吃好了,可以养生,吃不对,则生病。能养生的就是吃味合。

  【整段翻译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手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及足厥阴肝经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会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

  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

  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

  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的。

  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

  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坚。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总结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是张悟本的著作。此书曾红极一时,后又被打入冷宫。究其原因,是他抓住了人们吃的这个心理,并且引用的很多观点,均出自黄帝内经的这篇文章。

  正如我一直强调的,中医有两条主线,即经络和阴阳。它就好比一座城市的马路和汽车,一个城市是否运转正常,取决于交通状况。而交通状况则取决于马路+汽车。经络就相当于马路,而阴阳就相当于汽车。因此,当路堵的时候,奔驰和夏利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人体而言,先要打通经络,其次才是吃什么和如何吃的问题。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于此,身体不好,就会说问医生,我该吃点什么,我该补点什么,以为,把自己身体吃成了奔驰,就会好起来。岂知全身的经络都堵着,一吃就上火,虚不受补,因而就不是一个简单吃的问题那么简单了。

  尽管《黄帝内经》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但在那个时代,没有食品工业,没有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因此,先哲们肯定也不知道有垃圾食品一说。因此,如果照搬《黄帝内经》的理论,有时在应用上就会有偏差。比如五谷为养,在当今天社会,可选择的食物如此之多,有几个人会去多吃五谷呢?甚至有很多健康专家告诉我们,为了保持身材要少吃主食。同时,现在的五谷,都被精加工成了低营养和高热量的主食,想必背离了先哲们那个时代的环境,因此,现在我们要应用《黄帝内经》理论时,一定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把中医的精髓发挥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7c283187c24028905fc300.html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