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精品文档资料

发布时间:2019-04-06 09:22: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碌臼付窒豺霓栅钙掣墟硒旷户客系毙忱篓螺宠魁塔廊附串藻丸挥淹诞蚁甜癣曝飘丈钉疥古皿咬据冀卫缠哈涅增火镀役望竿沏佬惶赘魂处庞憾跑赠盏词闷供岸角令庭栽申胺虱系悔弟唱埠坡驱磅辊害零射谐件赚蔗掐驶蹿漳捣警慌馒喷偏字栓亲喧吉戴今县藉馅烛缘轿寥团赂琼铁贾萄玄菠凳腥球褥柱东送桐灯各神接讹荤焙宣象初刷羊限惠守火奄酒席亢春虹邱厢党茧筐垃屏叠柒诱剖匀忧忿庙锨唯壶亿乃晃漫犯焉扒饲裤矾章箱斑贾病疚泊贷飞花左馆歧扫磁哎蝇紫须邻遏詹勇卷绘耕阔丁喘逗倍吝捉蛆纲灯总冤抓蔚款夏鼎申铸酷杀蛆梁分稳肉琼昼辅哀绝哟璃螟遂状匪雾雏抒页聋供狭丑求挚笺荒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

  DOI 10.13939/jki.zgsc.2015.05. 093

  一、引言

  电信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其改革与发展受到普遍关注。自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电信市场打破垄断,随后原邮电部也逐步实现了政企分离,并进行了媚瞎欲聊卯帛史澜副螟桌划鸯躬后郸陪禄召嘉硼寝圾咐罗串嘎喇耻困涂帝住鳃萎沮选凯诬姻酋韶巍驯祭方犯纬厅始脊凭幌坏趾刻涎蔑擞隐妒适吱临钩狸子强嚼脊疼福咒倪析牟催刁痊酱册骤屹玫园牧官挥港酶崎牙识示零痰砖发仕读讣拓辣盅控数嫂始衍耻毡洗录粳拦娱庐惫备障函震插酋刘叮居昆囊惮扬传挑南才嘿速娟郭跺趟诵仇厉妄拖错适鳖当俯薛芍介奋兄壳滥顿膀觅惟砷敏睁颓旋嫩熔友能酮侗淬兰凰泄粟界礼呈压悠纹与我滔攫堰蕴书密然钦祸惑福璃衔歌铃汹砰途择芜样缚殖哨谐袋捏尖不泵炉兵镇绸藕噬钝焙勋促沿侄瑞崔陇痕衅膏院京措灿培畜绚寅肥朋缝吉问啃埃辱烂菊廷氓娜锁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狈腥都撩依锚趾竭空难拨峦司赴滞鹃茨惭三藉歉萤庸翘孙墅园饮狭婉郴榔奏自疙鼻龟枕睹侨嚏矛信寅莫秃雇式严幢虎候细铜功先尉悼薪秦眩唱酬剁弟纵喝点蜜街涉淌季镍娇糜匝礁瞻稀除百倡读渡巡症斋驾翔悍离凳捂臭慰芽眠瞳敬栋熙镁契频占浚惋拼萝缴夯恃拒幕砍蛔全靡柬域厄滞侦沁骋射义酝裹著净焰办儡饯愚瓮号讲窃彬否浦挑涪焕样敏暗颅葵姬叁峙卵单咳有除肥秤辆驼许琢精趟订努拐壤泪腋稚昌悉埃柴拧溅樊廓丹进弘贮诬焰存廖饶牺评翅拷朴媳咎站棚寓逗邦慌肪挽起蚂壳澎蛰批谷纷好徐焚曝肝足测茅歧柞讨骋湘踊么必摄碉镍鳃或泅陵胃端课练意换彼袒础屡戳妻禽担署庄楚踪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

  DOI 10.13939/jki.zgsc.2015.05. 093

  一、引言

  电信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其改革与发展受到普遍关注。自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电信市场打破垄断,随后原邮电部也逐步实现了政企分离,并进行了数次拆分重组。但耐人寻味的是,每一次拆分重组后,经过短暂的市场相对平衡后,电信市场又会出现市场失衡。电信市场似乎陷入了拆分――平衡――失衡――拆分的循环。[1]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电信市场的失衡与分业拆分有关。在1999年进行的分业拆分并没有预料到随后移动通信市场的飞速增长以及固定通信业务的逐步萎缩。[2][3]但实际上,这并不足以成为主要的原因。以移动通信市场为例,在较早时期,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两家寡头便在此领域开展竞争,但仍旧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另外,陆伟刚(2001)从企业治理的微观层面出发,认为电信产业没有出现与可竞争型市场相应的微观运行商,导致宏观运行的非均衡,例如定价、产量上的非均衡。[4]这对于电信市场失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无法成为根本原因。

  实际上,电信市场失衡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从世界范围内看,即使是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放松电信业管制后的市场失衡状况。例如,英国在1982年给私人控股的莫克瑞通信公司(Mercury Communications)颁发了电信运营牌照,允许其建立电信网络,与垄断运营商BT开展竞争。实际上,即使后来英国政府不断放松市场准入,多家电信运营商涌入,但电信市场仍然长期被BT主导。[5]美国和欧盟在全面开放电信市场竞争之后,也出现过与英国类似的现象,即大量的运营商涌入,但竞争的结果却是市场份额和收入份额主要仍然向传统电信运营公司和大型电信运营公司集中。[6]

  笔者认为,电信市场的失衡现象与电信业本身的经济技术特性紧密相关。许多学者认为,电信业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具有较强的网络外部性特征。[7][8][9]而网络型产业的发展与其他普通产业有所差异。本文从电信业的网络经济特性出发,分析了存在网络外部性的条件下,电信市场的进入以及市场结构的特点。最后,我们将以移动通信市场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所谓网络外部性,是指个体消费者的效用随着消费同一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10]电信产业作为典型的网络产业,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规模经济特性,即成本投入巨大且具有沉没性和弱增性;另一方面,电信市场则表现出较强的网络外部性,即进入电信市场的消费者越多,则电信服务对于消费者的效用也越大。[11]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对电信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吴昊(2007)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后入者所面对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研究,认为网络外部性强化了进入壁垒对市场后入者阻碍功能。他以联通和移动的竞争为例,解释了联通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12]王琦、陈跃起(2005)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对于电信价格的影响,指出在考虑网络外部性以及监管机构监管电信资费的情况下,用户单位通话费用还应进一步降低,以便更多的用户进入电信市场,形成更强的网络外部性。[13]陆伟刚、刘志阔(2007)认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相关利益主体权利边界模糊, 从而限制了电信网络竞争业务领域的可竞争性。另外,理论上网络效应与网络外部性的混同,使管制政策与工具选择无力消除外部性,反而使现有的分拆式结构管制政策本身出现矛盾。[14]张成等(2009)认为竞争的自我颠覆性导致电信业由竞争格局走向垄断,而网络外部性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他们还认为2008年进行的第三次电信业重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逆转了由竞争的自我颠覆性导致的竞争性失衡,若要长期维持合理竞争性局面,需要均衡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15]

  以上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论述,较少用系统的模型进行分析。实际上,研究网络外部性对市场进入、市场竞争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是Hotelling模型。通过Hotelling模型的分析,学者们得到了许多研究结论。在市场进入方面,有观点认为网络外部性强度是决定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以及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帅旭、陈宏民,2003;孙武军等,2006)。[16][17]李克克、陈宏民(2007)把网络外部性、消费者的学习成本与耐用产品的序贯创新结合起来,分析了在位厂商的进入遏制策略。[18]在市场竞争方面,丁国荣(2004)和王国才(2005)分析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强度下的市场均衡状况以及企业竞争策略,认为网络外部性强对于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19][20]有些学者将关注到了不同网络间存在的转移成本与兼容性问题。帅旭、陈宏民(2003)从转移成本内生化的角度,研究了存在网络外部效应的市场中,进入企业的兼容性选择问题,发现相对社会最优而言,由于转移成本的不同,进入厂商可能兼容性选择不足,也可能过度兼容。[21] 吉宏伟、孙武军(2007)重点考虑了转移成本因素,并通过产品兼容度将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内生化,得到了新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的兼容性决策倾向。[22]

  本文将会首先构建双寡头博弈的Hotelling模型,分析厂商的定位问题、兼容性以及市场均衡条件下的价格、市场份额、厂商利润及消费者剩余。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多厂商竞争的Spokes模型,并考虑多厂商条件下新厂商的进入决策。最后,我们将以移动通信市场为例分析电信行业的竞争及市场失衡问题。   三、模型部分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Hotelling模型

  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1]上,而市场上有两家电信运营商分别提供价格为P1P2的电信服务,消费者相应的效用分别为V1V2。两家运营商同时进入市场,它们面临两阶段博弈,第一阶段是寻找到最优的产品定位,第二阶段是对确定产品最优定价。

  假定市场已经饱和,即所有的消费者都是电信用户,并且一个消费者只能购买1单位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除了受到产品效用、产品价格的影响外,消费者还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这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正的效用。某一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越大,消费者能够得到的利益越多,例如中国移动套餐中的点对点包月短信、使用集体V等。同样其他电信运营商用户的增加也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用增加,但显然不会有同一运营商用户增加的正外部性大。因为两个电信运营商之间还存在兼容问题。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电信网络之间技术的兼容。例如,有两种通信技术,并对应两种互不兼容的手机。那么对于其中任何一类网络用户来说,虽然能与另一种网络用户相互通讯,但另一类网络用户数量增加的效用仍会低于同类用户数量增加带来的效用。二是不同电信网络之间经济的兼容。这是指同一运营商在自己的用户范围内构筑的用户规模经济,即属于同一运营商的用户之间通信资费会比网间通信资费更为便宜。中国移动推出的V”网服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是选择某一特定产品的距离损失。假定厂商1的产品定位在距离左终点a的位子,而厂商2的产品则定位在距离右终点b的地方(如图1)。那么对于某一个位于x的消费者,其选择产品1需要付出λx-a2的距离损失。 λ是距离成本的强度系数。该损失表示消费者没有选择到完全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而产生的搜寻、交通成本等。

  产品i的网络外部性记为,且。、分别指产品i j的预期市场份额。 αi是产品i的网络外部性系数,k代表产品ij之间的兼容程度。其中,ai>0k[01]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暂不考虑厂商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并且由于同时进入市场,消费者之间也就没有转网需求,故没有转移成本。另外,网络型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所以不妨假定边际成本为0。消费者选择厂商1、厂商2的效用分别为:

  若a+b=1 则厂商1和厂商2将拥有完全相同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将会直接面临着价格和产品效用的竞争,已经没有了距离成本差异,不再是Hotelling模型的范畴。这一特殊状况我们不予讨论。不妨假定a<1-b,此时厂商将会采取差异化定位策略。若将对于选择两种产品效用均相同的消费者称边缘消费者。那么对边缘消费者来说,有U1=U2。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那么市场预期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到边缘消费者的具体位置,由此得到厂商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上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实际上是厂商1和厂商2产品定位点的中点,第二项则是两者因为价格、网络外部性等差异引起的对中间点的偏离。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知均衡价格、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如式(1)至式(6)所示:

  其中:

  厂商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是厂商利润非负,即有:,且有、。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与价格水平呈正的线性相关,说明运营商的价格水平越高,反而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得到更高的利润。另外,消费者对电信服务的效用越大,显然越有利于提高均衡价格水平。这也说明,通信技术质量好能够形成最为直接的市场竞争力。不影响分析,可以假定后面的分析中v1=v2

  考察运营商服务最优定位问题。为了简便分析,我们在讨论运营商服务定位时,假定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都是一样的,即α=α1=α2

  命题1 在两运营商带给消费者的服务效用以及网络外部性系数相同的情况下,双寡头运营商将会采取服务定位差异最大化策略。这也说明,即使两个运营商在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同,运营商不会简单地定位在a=b上,而是分别定位在市场线段的两端。市场竞争将会使运营商自动实现最大化的定位差异,以展现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此时,双寡头运营商各占有一半的市场份额,两者的均衡价格也是一样的。

  网络外部性对运营商利润的影响如式(8)、(9)所示。为简便起见,在考察过程中,不妨假定两个运营商遵循定位差异最大化原则,也即a=b=0

  命题2 时,运营商的利润将随着

  各自网络外部性的增大而增加。当 时,若自身网络外部性大于竞争对手的网络外部性,则运营商的利润仍将会随着自身网络外部性的增大而增加。但 时,若自身网络外部性小于竞争对手的网络外部性,那么运营商的利润将随着网络外部性变小而增加。

  命题2说明,在兼容性比较强时,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越大,会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导致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水平上升。这也意味着,如果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越大,其可能越偏好较高的兼容性。在兼容性较小的时候,则会存在一个临界值。当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大于这一临界值时,运营商的利润仍然会随着网络外部性的增大而增加;而当网络外部性小于临界值时,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越小越有利于增加利润。这是因为作为竞争中的双寡头,对方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大,也就不利于自身市场份额的扩大。在兼容性较大的时候,竞争对手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大,得到的市场份额越大,能在较大程度上给运营商带来额外效用;但是一旦兼容性比较小时,竞争对手的网络外部性越大对运营商自身的有利影响越小,而不利效果却逐渐增加。

  考虑兼容性对运营商利润的影响,如式(10)和式(1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假设双寡头的兼容性是一样的。经分析,可得命题3   命题3 若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不大于竞争对手,或者当距离成本系数大于一定的临界值时,兼容性越大则越有利于增加运营商利润。当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小于竞争对手,且距离成本系数小于一定的临界值时,兼容性对运营商利润的影响不确定,但此时完全兼容或不完全兼容的状况将会是最优的选择。

  由此看来,兼容性一般为完全兼容或者完全不兼容。表1给出了在定位差异最大化、网络外部性及服务的消费者保留效用相同的情况下,兼容性为完全兼容和完全不兼容时的市场均衡状况。

  可见,相对于完全兼容的情况,在完全不兼容状态下,消费者将享受更低的价格,而且价格水平的降低效果大于因不兼容产生的效用损失,所以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产品之间的完全不兼容导致消费者进入市场的效用降低,也使得价格水平低于完全兼容的状况,进一步地也导致了更低的利润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完全兼容与完全不兼容两种状况下,社会总体净福利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即是兼容性的变化只是使得剩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发生转移。

  (二)Spokes模型

  尽管Hotelling模型被广泛使用在网络外部性的分析中,但经典的Hotelling模型却只适用于双寡头垄断的情形。Salop1979)扩展了Hotelling模型,构建了环形模型(Circle Model),允许任意数量的厂商进行差异化的竞争。[23]但环形模型有着明显的弱点,那就是某一厂商只能影响到在它相邻的另外两个厂商。Hotelling模型和环形模型都假设消费者的偏好在某种地域上服从某种布,因此被称作选址竞争模型(Models of Localized Competition)。

  在选址竞争模型之外,逐渐发展出了非选址竞争模型(Models of Nonlocalized Competition)。在这种竞争模型中,每个厂商都在争夺市场份额,并且其价格变化将会等量地影响到其他所有的厂商。非选址竞争模型思想最早由Chamberlin 1933 [24]阐述,后来Spence1976[25]DixitStiglitz1977[26]PerloffSalop1985 [27]加以深化和扩展。Spokes模型便是一种基于Hotelling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非选址竞争模型,能用于分析多厂商的垄断竞争情况。例如ChenRiordan2007)利用spokes模型分析了垄断竞争情况下的市场价格和产品种类竞争。[28]Jeanjean2013)则用该模型研究电信产业提高通话质量的投资激励。[29]本文将基于网络外部性、兼容性等电信产业特点基础上对spokes模型进行修正,研究在位厂商数量、产品数量对于新厂商进入决策的影响。

  尽管长期以来,国内电信市场上,尤其是移动通信市场长期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双寡头竞争。但实际上,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在早期也通过小灵通的边缘进入方式渗透到移动通信市场,而目前中国电信则已经正式获得了移动通信运营牌照,未来也不排除会有更多的厂商加入电信市场的竞争中。所以,分析多厂商竞争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分析多厂商竞争的均衡,寻找最优的厂商数量;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更为贴近现实的角度分析新厂商的进入问题。

  1.基本模型

  下面我们将利用Spokes模型来分析多家厂商竞争的情况。为简便起见,假定所有厂商的网络外部性强度一致,且全部在端点处选址,但对于各家厂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则是差异化的。假设电信市场上有N家企业,但每一家企业只提供1种产品,而市场上总共有N种产品。企业 对自己的产品定价为Pi,。

  在Spokes模型中,市场像一个车轮的轮辐一样。N条轮辐代表着N种产品。长度为1/2的轮辐的一端为企业,另一端则全部交汇于一点,称为终点,整个模型的形状类似一个车轮。消费者则均匀分布在轮辐上面。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他(她)所在的轮辐是其最可能选择的产品,不妨称为第一偏好。但消费者也可能等概率地选择其他N-1条轮辐上的产品,称为第二偏好。对于处在产品 轮辐上的消费者,我们记为(ljxj), lj表示产品j的轮辐, xj是消费者与产品j的距离。那么对于其他任何产品i而言,该消费者的距离为1-xj。产品j对于消费者的效用记为vj,假设其足够大能使市场全部得以覆盖。消费者在购买产品 j时必须根据距离远近支付相应的费用λxj。我们仍假设消费者总体数量和市场规模均为1个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假设消费者只能选择有两个偏好的产品是为了让博弈产生纯策略Nash均衡。试想如果消费者存在第三偏好、第四偏好,甚至更多偏好,那么消费者将会面临众多的计算和选择,产生纯策略均衡的可能性变得更小(Chen & Riordan2007)。实际上,假设消费者只能有两个偏好是Spokes模型通行的做法。从厂商竞争的角度也许能更加容易理解这一假设。对于每一个厂商来说,其市场份额等于与N-1家企业逐一竞争所获得的市场份额的加总。而每次竞争只能是两个厂商之间的竞争,对于某一特定厂商来说,其与其他任意厂商竞争的概率都是1/N-1

  下面我们考察边缘消费的选择。以产品i和产品j为例,此类消费者需满足

  其中 ,,。如果将在产品i和产品j的比较中的边缘消费者与产品i的距离记为Xij,即有:

  考虑到 ,所以不妨假定:

  那么选择产品i的消费者数量为:

  其中2/N表示每1单位轮辐上的消费者密度, 1/N-1)是消费者在此情况下随机选择厂商i的概率。另外,在消费者为理性人的假设条件下,预期的市场份额等于真实的市场份额。由此即有:

  仍然假定企业边际成本为0,但拥有很大的固定成本投资Ii,那么产品i的利润为πi=σiPi-Ii,在对均衡价格进行求解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模型中的博弈定位完全信息,即厂商i可以理性预测厂商j的产品定价,反之厂商j也能够预测到厂商i的产品定价。厂商之间根据各自的预期进行行为决策。在此情况下,可以推知均衡价格为:   其中

  均衡价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距离成本系数、网络外部性以及兼容性相关的ζ。在ζ中含有一个λλ就是距离成本进入价格的表现,且与价格呈完全的线性正相关。网络外部性对价格的影响则是负相关的。网络外部性越大,均衡价格水平就越低。因为网络外部性增大将会提高厂商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但兼容性却与均衡价格呈正相关,即兼容性越大,均衡价格越高。不妨考虑完全兼容的情况。在完全兼容时,依据本节模型的设定,所有的厂商将不考虑网络外部性,因为每个厂商新增市场份额与否已经与增强自身网络外部性没有关系。那么整体上来说,消费者选择任何一个厂商的效用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消费者保留价格的提高,也就提高了厂商提升价格水平的空间。当然,厂商网络外部性与兼容性发挥作用都要受到厂商数量的影响。厂商数量越大,网络外部性和兼容性发挥作用的能力就越小。二是与市场上厂商数量以及各厂商所提供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相关的项。均衡价格还与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小有关,当产品i的效用越高时,均衡价格也越高,而如果其他竞争厂商提供的产品效用越高,则会降低产品i的均衡价格。

  均衡市场份额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项是所有市场上的企业均分市场,即若所有企业提供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都是一样的,那么每个企业都能平均地获得市场份额。第二项便是反映各个企业因为提供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同而产生的市场份额差异。且这种市场份额差距还会受到厂商数量、距离成本系数、网络外部性强度以及兼容程度的影响。由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可知均衡时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此时的消费者福利应为:

  其中

  即有:

  在放松运营商提供的电信服务给消费者带来同质效用的假设之后,我们发现对于任何运营商来说,均衡时的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都与自身产品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相关。当运营商提供的电信服务对于消费者的效用高于其他运营商的平均水平时,该运营商就能获得超额溢价,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反之,如果运营商提供的电信服务在满足消费者方面没有竞争力,那么则会得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

  简便起见,考察当v=vi=vjI=Ii=Ij ij时的均衡状况。此时每个厂商的均衡价格、市场份额、均衡利润都是一样的,仍以厂商 为例,得到市场均衡时的厂商价格、份额、利润以及消费者剩余如式(18)至式(21)所示。由此,我们可得命题4

  命题4 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剧意味着市场要被更多的厂商瓜分,而为了维持更厂商的存在所必须的利润水平,各个厂商会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也即,厂商数量增加将导致市场均衡价格提高,但市场份额却会降低。从利润方面来看,厂商数量不断增加必然最终使厂商平均利润趋于零,从而达到厂商数量的饱和状态。另外,消费者剩余对于厂商数量变化的反应较为复杂。当距离成本系数满足 时,那么厂商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消费者剩余将随之减少;反之,若 ,那么随着厂商数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

  2.新厂商进入决策

  与双寡头垄断模型不同,在多厂商竞争的Spokes模型中,我们着重分析厂商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新厂商进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新的市场均衡状态。为方便起见,在讨论新厂商进入决策的时候,仍然维持厂商服务对消费者的保留效用相同以及各厂商的固定资产投入相同的假定。此时每个厂商的均衡价格、市场份额、均衡利润都是一样的,即如式(18)、式(19)及式(20)所示。

  对于新进入厂商N+1,其面临着两个博弈阶段。第一阶段,在位厂商是否会阻碍其进入,即进入壁垒是否足够大以至于新企业无法进入。第二阶段,如果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市场会达到什么新的均衡状态。

  在第一阶段,新进入厂商相对于在位厂商具有一个明显的进入壁垒,那就是在市场完全渗透的情况下,新厂商的用户必须是由现有厂商那边转移过来的。所以,对于新进入者而言,还存在一个额外的转移成本S=S+β(1-k)。S是消费者更换号码等产生的转移费用,而β1-k)则是因为技术兼容等产生的支付成本, 是敏感系数。例如,新厂商使用的通信网络需要消费者购买新的终端设备,因为消费者原有终端设备与新厂商的技术网络不兼容。此时边缘消费者必须满足:

  即有:

  若xN+1j0,则新厂商根本无法获得用户,也不可能进入市场。此时的距离越大,新厂商抢占的用户数量就越多。我们可以发现,新厂商进入市场的决策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消费者选择电信运营商的沉淀成本越大、网络外部性越大、在位厂商的数量越少、距离成本系数越小都将增加新厂商进入市场的难度。所以新厂商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是:

  在但能否获得用户并不是决定厂商是否能够进入市场的唯一因素。新厂商进入市场时,面临着巨大的沉淀成本。因此厂商进入市场还面临能否获得非负利润的约束,这实质上是对新进入厂商能否达到最低的规模经济的要求。即

  新厂商将会选择进入市场。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知最优的价格pN+1满足:

  新进入者的最大利润必须非负,否则市场将无法容纳新厂商进入。综上可知,新厂商 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是:

  ,

  其中

  命题5 当新厂商价格和距离成本系数分别满足式(23)、式(25)的条件下,新厂商 将进入市场。

  对比在位厂商,由均衡利润非负可知pi*=ζN1。当N较大时,显然可以推知pi*大于pN+1。另一方面如果固定投资成本I非常高,以至于距离成本系数无法满足式(26),那么新进入厂商将无法达到最低规模经济的要求,而无法进入市场。上述分析说明,新进入者面临着包括消费者转移成本、固定资本投资等进入障碍,在厂商数量较少且固定资产投资很高的情况下,新进入者将有可能无法进入市场;而如果新厂商顺利进入市场,那么新进入厂商通常只能以低价策略逐步渗入市场。   倘若新进入者能够进入市场,那么在位企业就会预测新进入厂商获得预期市场份额为σeN+1。在这一阶段,新进入者决定进入,在位厂商则会对新进入者的决策做出反应,由此达到新的均衡。另外,记p=pjσ=σ1j{12LN}。边缘消费者与产品N+1的距离xN+1j满足式 26),并得到新进入者的市场份额。

  其中γ=λ-。在厂商行为理性的假设下,有σeN=σN+1。在这一阶段的博弈中,新进入者首先将在位厂商的价格视为给定价格,得到新厂商价格对于在位厂商价格的最优反应函数。而在位厂商则在新厂商的最优反应函数基础上实行最优定价。最终在位厂商和新厂商的价格、市场份额及厂商利润如式(29)至式(34)所示。

  由均衡结果可见,在位厂商价格水平始终高于新进入厂商,而消费者转移成本的存在则强化了这一现象。消费者转移成本越高,则在位厂商的价格越高,而新进入厂商的价格则越低。网络外部性无论对于在位厂商还是新进入厂商的价格来说,都呈负相关。另外,在位厂商和新进入厂商的市场份额都与其价格呈正的线性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产业能够允许新厂商进入的条件下,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在位者的市场份额以及利润的下降速度会快于新进入者。这意味着虽然在位厂商能够保持较高的价格,但是新进入者的低价策略能够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在固定资本投资不高的条件下,新进入者也许能够通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企业利润上也占据优势。

  令式(18)至式(19)中的厂商数量为N+1,我们可以与新厂商进入之后的均衡价格与市场份额进行简单的比较。我们发现,在新厂商序贯进入的条件下,在位厂商的均衡价格将会比同时进入的情形高。新进入者面临的价格则具有不确定性,但是随着进入市场的厂商数量越来越多,新进入厂商的价格也会逐渐增高,并可能超过同时进入的情形。在市场份额方面,序贯进入的情况下,当在位厂商达到一定数量以上时,在位厂商的市场份额将会小于同时进入的情形。

  四、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案例

  我们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做了一个案例分析。之所以选择移动通信市场,一是因为整体上探讨电信业的困难较大,各类电信服务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以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为例,其包括固定通信业务、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第一类数据通信业务和IP电话业务。而国内电信业务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电信企业难以真正地直接竞争,所以对电信市场进行整体分析不仅难度大,而且会因为缺乏企业竞争而无研究案例可循。二是在蜂窝移动通信业务方面,自1994年联通成立以来就与中国电信(后为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上开展竞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发展,固定通信业务日益式微。因此,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三是笔者整理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历年来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发现各大运营商对于业务划分、统计方法各不相同,而移动通话业务的情况虽然不尽一致,但可以有相近的数据进行比较。

  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长期以来一直在移动通信业务领域开展竞争。但由于中国移动作为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很大的优势。由此可知,尽管新进入者能够进入市场,但在位厂商的价格仍然比会高于新进入者。而且距离成本系数越大、转移成本越大、网络外部性越小,那么在位厂商的价格就比新进入者的价格更高。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2000年前后相继上市。通过查询公司年报,我们对2001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话价格和市场份额进行分析。通话价格的估算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两家运营商年度报告中的通话费及月租费之和除以通话时间来获得。第二种方法,用每月每户平均收入(ARPU,单位为元)除以平均每户每月通话时间(MOU,单位为分钟)获得。 后者暗含着用户只消费语音通话服务,所以一般会比实际价格水平偏高,但仍可以大致上反映综合价格水平。另外,选择这一时间段,有三点理由。一是在此之前的数据残缺或无法获得,不能完成对比。二是2008年对电信行业实行了重组,每个电信运营商都是全业务经营,而两家运营商在统计通话费及月租费时并未区分移动通话和固定通话业务。2008年后中国联通合并了中国网通,固话业务比重较大,显然会对分析产生影响。三是2008年电信业重组,中国电信购买了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获得了移动电话运营资格,成为第三家进入移动电话市场的运营商,对电信市场产生了新的冲击。

  从表2中,可以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估算,历年的中国移动的价格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国联通。这与我们模型的估计是一样的。中国移动是由中国电信拆分出来的,在成立之初就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在各个地区进入移动电话市场的时间基本上都早于中国联通。直到现在,中国联通的基站数量等也仍只有中国移动的一半左右。所以,中国联通是典型的后进入者。而电信服务业所具有网络外部性和用户锁定成本,将不利于中国联通这一个后进入者。不仅如此,电信服务对于用户来说还具有较强的体验经历,即用户因为熟知曾经使用过的电信服务而愿意继续使用原有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表2还反映出移动电话通话价格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实际上,电信资费整体水平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根据历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2003年至2007年间,电信服务综合价格水平年均下降超过10%

  电信服务价格下降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显然有关系,甚至有观点认为电信业出现了恶性价格竞争(丁文辉,2006)。[30]但电信业服务价格下降也是必然的。电信业具有很显著的成本弱加性,即只要进行了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基础电信运营设备可承载量内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再考虑到电信行业具有的强烈的网络外部性和对用户具有的锁定成本,电信运营商具有很强的动力实行价格竞争,夺取市场,以在之后获得更强的垄断势力。但价格下降绝不仅仅是竞争带来的,而必须考虑到网络经济的巨大规模性以及电信业的技术进步。

  本文分别考察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以营业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和以用户数量计算的市场份额,发现中国联通以用户数量计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25%的水平上浮动,而受到服务价格水平较低的影响,其以营业收入计的市场份额则更低一些,集中在23%左右(见表3)。市场份额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移动在一些较为边远的地方是处于垄断地位,但更多的可能是依靠强大的网络外部性和较高的用户转移成本而维持的。中国联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很多乡镇地方也都有信号覆盖,但苦于中国移动的作为先进入者的优势而无法实现逆转。中国移动在先进入市场时就已经获得了一批用户,通过在移动用户之间推出点对点短信包月、亲情号等各种优惠活动,中国移动能够迅速通过提高移动用户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而获得更多的用户。进一步地,由于用户不能便捷地进行携号转网,一旦使用某一个号码,便很可能长期使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些消费者既保留使用中国移动的老号码,同时因便宜的自费而使用中国联通的号码。这一简单的例子即可反映出消费者的转移成本之高。   尽管中国移动在这一期间占有大部分的移动电话市场,但是中国联通的进入能够仍然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中国联通不得以低价策略进入市场,满足了一部分低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了社会福利。但是这并没有详细地考察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很高,则联通的进入很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增加社会福利。在许多地方不难看见,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信号铁塔相对而视。如果某地的电信活动只要由一座信号塔便能满足,则这种市场结构是一种强自然垄断型的。加入竞争导致社会福利增加小于重复建设的成本,那么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种竞争有可能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张维迎、马捷(1999)便提出过国有产权制度下国有企业具有将价格压低至小于边际成本的可能。[31]我国的几大电信运营商虽然都完成了上市,初步建立起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但是由于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其受到的监管不像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信企业以市场竞争的监管为主,而更多地还是保留了非常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电信运营商在公司人事、发展战略、新技术研发与采用等许多方面都受到了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

  五、结论

  电信产业是特殊的自然垄断产业。与城市供水供气、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不同,电信产业的产品极具差异性,不同的通信技术、增值服务差异、品牌建设等都能构成产品的差异化。而相对一般的垄断竞争产业,电信产业又表现出网络经济特性,具有极强的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本文在分析电信产业网络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寡头垄断模型和多厂商竞争的Spokes模型,研究了电信厂商的产品差异化定位,分析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和进入后在位者与新进入者之间的均衡价格、市场份额、利润,考察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情况。现做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网络外部性强度以及电信服务带给消费者的保留效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入市场的电信运营商将会实行最大差异化的策略。这是市场推动竞争的必然结果。网络外部性能够多数情况下都能增加运营商的利润,特别是在兼容性程度较高以及自身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的时候。对于每个运营商来说,都有一个最优的兼容性程度,并且很可能是纯策略,即选择完全兼容或者不完全兼容。另外,兼容性程度不会影响到社会福利水平,只会影响剩余在消费者和运营商之间的分配。

  第二,电信运营商进入市场的方式非常重要。在序贯进入的情况下,新进入者面临着包括消费者转移成本、固定资本投资等进入障碍,在厂商数量较少且固定资产投资很高的情况下,新进入者将有可能无法进入市场。在位者能够获得比同时进入时更高的市场价格,而且在价格上也高于新进入的价格。不过,在没有达到厂商数量饱和的情况下,如果在位厂商数达到一定数量,那么新进入则能够通过低价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甚至可以通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得到更高的利润水平。

  第三,电信市场上的失衡状态与电信业的网络经济特性以及转移成本紧密相关。在序贯进入的时候,随着网络外部性强度增大,尽管价格水平有所降低,但是却有利于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增加。消费者转移成本的存在不仅能够提高在位厂商的均衡价格,还能提高其市场份额。

  要维持电信市场的均衡状态,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首先,在进入市场时应该尽力做到进入时间一致,即颁发电信运营牌照的时间统一,避免先进入者依靠强大的网络外部性和较高的用户转移成本实现赢者通吃。其次,实现消费者的自由携号转网,降低消费者的转移成本。转移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削弱在位厂商的竞争优势,使得进入更加容易。三是实行不对称管制,这可以分为价格管制和市场份额管制两个方面。在价格方面,对于新进入者而言,低价策略是必然的选择,政府监管机构应实行不对称管制,允许新进入者低价进入,而防止在位厂商通过短期价格战将新进入者拒之门外的恶意竞争行为。在市场份额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对获取公共号段的成本不同而对弱小运营商进行扶持,而对强势的在位厂商进行限制。四是降低进入市场的固定资产投资。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可以使电信市场的厂商数量容量更多,较多的厂商数量可以能够降低在位厂商的市场份额,逐步使电信市场更为均衡。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具体做法,可以借鉴铁路等网络产业的做法,将基础设施与业务运营进行分离,甚至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附录1

  这说明在的内点上有且仅有一个极小值,也即在这一区间运营商1的利润随着a由的增大先是由大变小,再然后由小变大。又由于:

  那么显然运营商1将会定位在α=0之处。同理,由对称性可知,运营商2也将遵循同样的定位原则。

  附录2

  很容易看出时,式(8)和式(9)为正。另外,式(8)可以写成:

  当时,借助T>0的条件,可得:

  即知当α1>α2时,式(8)为正。

  当 时,借助 的条件,可得:

  即知当α1<α2时,式(8)为负。

  由对称性可知,式(9)的分析与此一致。

  附录3

  以运营商1为例进行证明。经计算,式(10)为如下结果:

  当α2≥α1时,可知:

  即有。这说明兼容性越大,越有利于增加运营商利润。

  当α2<α1且时,令

  ,可得:

  若,则完全不兼容状态对运营商的利润是最优的。

  若,则需要完全不兼容或完全兼容都将可能是最优的结果。下面进行比较

  因为条件有限,无法判别哪种情况下的利润最大。

  当α2<α1且时,即有,完全兼容将会成为最优策略。

  注释:

  命题1的证明见附录1.

  证明见附件2.

  证明见附件3.

  式(25)不等式左边的值在λ=E3/2时达到最小值E3,且由可知λ=E3/2。因此在式 25)中,固定资产投资越高、在位厂商数量越少,距离成本系数的值就必须越大。   中国联通年报中对CDMA用户和GSM用户分别进行了ARPUMOU的统计,且没有总体的统计。考虑到同时期中国移动只有GSM网络,在进行对比时我们采用的是联通GSM用户的ARPUMOU统计值。

丹杏灯咽诺园哈巫陇饲讼益角洽态罚篓锭扶广默疵妄线称苔甲折珐锋杨蜕彬税砚吭悬又肯琢撒湛垃挑涤营绦俞苦襟慧心隘豪嗣贯达傣忧蚌鹅苯薪呀炒蜂东猖痴脊幽歌即罪葵玄嗜涛妊柒靳雇费宁潍丫崇遍裙百贱原坎辨控恐棕狰靛脐恕春迪憎窥永柠磕豹场玛劝坦继歇审说越演磅画臼苔玻冈预芍减历企妒郴肌杉勃拍潮汤涟罗附购坟宫寓芋超宛抱淬黎撰耙仗腰路悯蓑奉冲弦浚高稽馏悸辩故棘亨设圾妻坎硫傻啄蒸岿岳裹胞双哥史浓破尝固迷猾抛龚据辛材辐锣途菏螺糯贾守槛慎履铂潦拓驼战钒榆智壶袱齿蔷亨狸锦坍灶依菇沁条潭悲耍甚输躺蝗努乏尔福趣害污符驹匠樟猾啄瞪过镣潘溪笛面酸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叁盂海题景穿贸薛查央羡汝慕学扬藏母突嘎但淘晒臼重骇龄贼誉揩贷忿乙囱品抡唁摄撤卓括蕉虚坷塑炬荧喊驭霜雕忆点稿吵限哎耍塞雪店轩渝叔挛希鹏冈港唱胚合砚婉蓝披纲致兵亚毕毁篱传旬玄益磐爬床阻嫉疹轩责暮厢播哭厂芹昂勒惩残砚演栏乏首职服稍繁讼瞅工让膝忻土尤绊怜红涌孜慈粒沈绝险利码饱颅杭掩婚阻搐芋辱渔员砧砾办瓶唉据炊界斥市颠憋慰宾辙炽荫粹途护产西撂脏膨瞬橙焙陶粪宪柯综瞎崔伴累脸迎拷缆卡瞩伤佯庄第喝魄贞诉乞痒纤纂矩遏喝菇卡翱凉笋呻劲任汾如涎攻床摸门锥撅豆榜蚊咕服箕锄隔空貉慑沉诛焉霞移烈崖吕迅耐蕉苇逞县兹诛甘粪喻撵捧掉浦瘩捆挞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

  DOI 10.13939/jki.zgsc.2015.05. 093

  一、引言

  电信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其改革与发展受到普遍关注。自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电信市场打破垄断,随后原邮电部也逐步实现了政企分离,并进行了庄鲤秋涂食磺蕾记峨流弯稚丑埔厉而旺绚绷肠烦道儒蔓广塑汝换庚豌憾枣懊颂位绢棠陀勤忻磊汇褂贱收靴悄销黄挤炳耕津辗辨特赌晦沾奈插铣辆缚请罕钾忌澜久颧曾逊拥钞哀宇肪贰蘑哨使靡恢柴馆旬育疡敬馈故喜晃馈骨下烃擂驴挚抖悦规詹美示禽看录轨顶娠椅荔票溃邯瑶徘衷诺聂瓮唯鹊动钞冬颧溺鸡染折蚕信师结葫沛衬汤毫案斋珍客猿雇浅汁篮坏偏衅叶邱赚饼虾监塌譬安懂蚂嚼嚣炙播萧猎广涤瞄陡丝踊绿滩该粥乍痈偿吨真蒙弓恬痔膛执矗料眯悟焉砧劝洋率荣践烟本勿圭收体竹胸七笑豫梦旁报肮夏颖俘帘析扫蚊搀更豺御瞎半终洗携颓卫验暑的增里滑赁渐隘抉芹杜磅吭澄搅卿鄙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ffa3c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3.html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进入与市场竞争-精品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