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发布时间:2019-05-27 18:55: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理解孟子思想主张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了解孟子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两篇文章结构严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层层推进的论说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崛起成才。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学习本文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

2、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2. 3自然段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脉络。

4. 主题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三、拓展延伸: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示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你能写出几个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人事例吗?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复习资料上的练习。

2.完成《中考总复习》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列举事实: 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

 正反论证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

    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1e241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5.html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